以下贊清淨法界二十四頌
【廣大正覺衆明主,具大寂默大寂默】
【大密咒中令出現,有大密咒自性理】
接下來講金剛界大壇城十四個頌文,首先講五種法界的法界體性智中,文殊菩薩的名號是如何來稱呼的呢?是大日如來,佛的名字叫作廣覺,也就是省覺,意即去除煩惱障礙,並由煩惱障礙中省覺,而智慧廣大無邊,自己能省覺,同時能示顯一切來調伏弟子,利他非常廣大,所以稱之爲廣大的大日如來,【具大寂默】指能仁釋迦牟尼佛,身語意叁門不起絲毫惡業,所以能自然壓服,具足功德。【大寂默】指的如理安住其中,絲毫不動搖,【大密咒】指不必依靠其它者,而自然的能證得佛的智慧,能夠勾召及壓服世間及出世間的一切,稱之爲密咒。這也是利根者所趨入的道路,這樣子成佛的方法,如理趨入密咒乘之中,即是文殊菩薩。能如理的趨入密咒實相之中,所以是密咒乘之主,所以能産生大密咒的自性理。
注解:寂默──即是牟尼,意爲寂靜,爲佛的尊號。
【欲得十種到彼岸,住于十種彼岸中】
【十彼岸到是清淨,即是十種彼岸理】
這是世間大乘共同的道路,在這樣的道路之中,證得十住就是十波羅蜜,所以是安住在十種彼岸之中,安住其中而且不貪戀執著,所以是清淨的。對于十種到彼岸的意義,善巧精通,這十彼岸是什麼呢?十波羅蜜,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再加上力、方便、願、智,了知何者當行何者不當行,了知處及非處,了知業力異熟的情形是如何,願望成熟的情形是如何,衆生的種性差別是如何,就是衆生界,衆生根器的高低是如何,衆生解脫的方法是如何,各種禅定【等入】的方式如何,宿命多劫多劫以前是如何,生死自在,這是十種彼岸。
注解:
處──生起之意。
禅定──即靜慮,住心一境,止觀不二之意。
【尊者十地自在者,住在于彼十地中】
【具知十種之自性,持于十種清淨者】
尊者是怙主,一切衆生的救度保護者,這是指文殊,十地自在,自己安住在這個道路之中,還能引導一切衆生也趨入這些道路之中,而且具有十種了知,這樣子的功德,快證得佛地的時候,即具足了知一切的功德,知道一切法,知道隨念,知道對方的一切念頭想法,知道一切確實的解釋,知道及地,知道辯才,如何辯論打敗對方,知道一切的道路,知道什麼是無所漏失,知道什麼是不善業,世俗谛,而且對這種了知,也不貪戀它是一個實體,因此這十種是自性。
注解:
念──1.思念,2.諷誦。
菩薩乘十地──即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此十地是菩薩五十二位中第五個十位,在此十地,漸開佛眼,成一切種智,已屬聖位。
【十種義相義中義,自在寂默十力主】
前面所講的十種法,十種了知這樣清淨的法的持有者,包括輪回中的一切萬法,五蘊,五煩惱,都集攝在其中,當它能清淨的時候,就能轉變成五方佛,五種智慧。因此,經常所提到的,輪回中的五蘊能夠清淨的話。就能達到它的本質也就是五方佛,色蘊清淨是不動佛,受蘊清淨寶生佛,想蘊清淨阿彌陀佛,行蘊清淨不空成就佛,識蘊清淨是大日如來,這是五方佛。也就是五種性。其次講五種煩惱,也是一樣,能轉化成佛的五智,瞋是大圓鏡智,嫉妒是平等性智,貪戀是妙觀察智,傲慢是成所作智,無明是法界體性智,在這十種清淨以後,就轉化成五方佛,五智,因此稱之爲十種義相義中義。
【作諸利益無有遺,具有十種大自在】
自在寂默是能仁,是指佛,十力是了知十種處及非處,並且他的大悲心遍及一切,主是說普遍主,普遍的意思是大悲遍及一切,因爲大悲遍及一切,所以能夠廣大的來利益一切的衆生,並且沒有遺漏任何一個,具有十種自在的力量,這十種自在是壽命自在、心識自在、業力自在、神通自在、對境自在、幻化自在、投生自在、願力自在、渴求自在、法自在。
【離彼無垢戲論主,真如自性清淨王】
【言說真實不諱句,如其所說而依行】
如前所說,佛具有這十種力量,十種自在,如果具有這十種情形,是否表示執著形相呢?不是的,因爲一切諸法的本質原本就沒有分初、中、後,原本即是不生不滅,遠離一切戲論的,能在法性中不動不滅,而在法性中沒有能跟所的差別,當然遠離一切戲論而不執著于它的形相,既然不執著于它的形相,即能趨入能所無二的執有者,如此,那他又如何來利益衆生?是以不欺騙衆生,將真實的情況講述出來,因此,所講的語言是不會改變的。
【于無二中說無二,住于真實邊際中】
就其所說的一切諸法,如夢似幻,因此是離開一切言說之外,因此是無二的見地,按此而行,在無二之中,如實見到,並能壓服一切的邪說妄見,不順的惡念,既然能如此,就能安住在真實的這一邊,並遠離這二邊之中安住。
【無我獅子具音聲,外道惡獸極怖畏】
【遊行一切有義中,速疾猶若如來心】
離開我及我所這二種執著,並且不起貪戀之心,所講出來的法音,自然是極清淨威猛,因此能夠壓服各種的邪說邪見,這種無我的法音,就如同獅子的吼聲,當獅子發出吼聲的時候,所有的動物都要感到害怕,這樣無我的法音發出的時候,不但能壓服所有的邪說,而且能令所有的衆生都非常迅速的得到利益。譬如說佛只要一思維,所有的衆生即會得到無邊的利益。
【勝及最勝勝怨中,于轉輪者施大力】
如此的佛,身功德又是如何呢?具足大的力量,處于不敗稱之爲勝,能夠壓服對方的一切念頭,最勝是能壓服一切的煩惱仇敵,調伏怨敵四魔,就像世間的轉輪勝王一樣,在轉*輪的時候,可以調伏一切來保護他的國家,同樣,佛在叁界轉動*輪,以此來利益衆生,也是有壓服對方的一切力量。
【集中之師集中勝,集王集主集自在】
【執持愛護大靈驗,大義不受他恩念】
集是資糧的意思,資糧之中的勝主,就資糧道而言,聲聞、獨覺二者的資糧,獨覺勝過聲聞,菩薩所集的資糧又勝過獨覺,這是層層積聚上去的,【大力執持】大力是指能壓服能所差異的念頭,其次,將一切諸法執著爲二的念頭也去除掉,並且如理的去走密乘的道路,【不受他恩念】不必再去走其它的道路了。
【句王句主能言詞,句中自在句無邊】
【以真實句說真實,于彼四谛宣說者】
指的是語功德,對于透過語言能了解它的意義,並且能安住在實義之中,所以稱之爲句王,句主是能夠趨入諸法各自的實相,並且來作言說。句中自在指辯才無礙,能夠壓服對方,句無邊是說在作言詞的時候,所講述的法無量無邊,同時所講說的方式是真實而不虛假,如理宣說的講述教法。
【不還之中複不還,教如緣覺及獨覺】
【種種決定超出中,彼諸大中獨一因】
以聲聞的教法來驅除不善業,因此就不會再墮入惡道之中,如果證得初地,就不會再墮入輪回之中,如果證得八地,就不會再墮入小乘之中,這是不還的意義。【複不還】如果證得菩提的話,就不會再墮入任何一處,所以是複不還。【教如緣覺】殊勝的引導獨覺的行者,所謂獨覺是說在行者中一個人單獨來往,又叫【麒麟獨覺】,其次,引導一切衆生以各自解脫的方式又是如何呢?在叁界之中,以各個衆生要走的道路,引導他們出離叁界,而來示顯各種的清淨或不清淨的形相,但不論示顯的方式如何,都是以一個因而現出的,什麼因呢?即是無二的智慧。
注解:地──土地能使一切種子生根發芽,佛性亦如土地,使衆生的善根功德增長。
【比丘羅漢即漏盡,調伏諸根並離欲】
【獲得安樂無怖畏】
比丘是學習善業的意思,因求善而遠離各種的煩惱,不再墮入叁界之中,因此稱之爲漏盡,因爲漏盡,就不會貪戀色、聲、香、味、觸的五境,因諸根〈眼、耳、鼻、舌、聲〉清淨,不會貪戀其對境,稱之爲調伏根門,因調伏之故,所以不會有所漏失,既無所漏失,當然會得到安樂,因獲得安樂之故,而無有恐懼的存在。
【成滿清涼亦無濁】
【明解及與于神足,世間善逝勝明解】
【于我不執不執我,住于二種谛理中】
以講述教法來廣大的利益衆生,因講述這個教法而得到清涼,因清涼之故而理智清明,沒有混濁,對法性勝義的義理能了解並能壓服一切熱惱,同時將暫時的染垢去除,將熱惱壓服能夠去除,獲得清涼,將染垢去除而無濁,因去除煩惱染垢而能趨入法性之中,稱之爲明解。因明解而安住于淨戒行之中,而具神通,如來對一切衆生的心念渴求是如何,是法器或非法器,能以這種方式來調伏,或不能以這種方式來調伏,一切都能了知,所以是善逝世間解。就是指的如來勝過世間一切的種性,勝過一切聲聞,獨覺的種性,了知一切諸法如夢似幻,因此對于外在的對境不執著有實體,對內在的心也不執著有一個實體,對境跟我都不執著有一個實體存在,因此安住在十地之中。當自利利他的時候,安住在二谛之中。
注解:
善逝──如來十號之一。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入涅槃,向好的去處而去,故號善逝。
【能到輪回之彼岸,所作已畢住露地】
前面所說,能安住于自性,而且能安住于二谛之中,是否就不再到輪回中來了呢?不是,因爲能住在于勝地之中,所以才是真正的在輪回之中而能到彼岸,而在輪回中所有該作的事都已作完畢了,就好像在爛泥之中,到了幹的地方,同時,純粹在智慧之中。而呈顯大悲所幻化的色身,在智慧的了悟之中,以大悲來顯示色身。
【于一智中而出現,以智慧器破一切】
【法王妙法具顯現,于世間中勝明照】
這樣的聖者所開示的是什麼呢,所開示的教法就像銳利的寶劍一樣,能砍斷一切的煩惱,因此,這樣的開示者,于法自在,所以是法王,這樣的開示者,心裏面是明明白白的,所以能在世間顯示一切殊勝的…
《聖妙吉祥真實名經講述 以下贊清淨法界二十四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