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叁章 法王岡波巴的教誡
弟子則應堅守對死與無常的覺知,以出離心故,入於修道。應能認識具德上師就是薄伽梵在世間的親身化現。故修行想要成功,或真正的修行之始,必須具德上師與具器弟子相遇。
尋訪完全具德的上師時,不必以像過去已成等正覺的祖師——如法王岡波巴等等,究竟了悟與成就者而論。只要是對大手印有所體會、有所了悟的上師即可,就算他離偉大上師們的殊勝成就尚遠亦然。只要真的修過大手印、或了悟大手印,那樣的上師就堪能傳授口訣,引導弟子的修行。
另一方面,弟子也必須具器,不僅了解死與無常,在此之上,還要對因果業力真正有所鑒識。對戒律因果應謹記於心,不可輕忽。同時,弟子在過去多生多世應已忏罪集資,以值遇具德上師。
一旦如此的弟子與上師相遇,必能正確地穿越其道。此時,應直行於道上,而不落於一邊。從大手印的正道上偏墮旁道:主要有四種過失:
一、摹擬真正實相的過失。實相意指究竟、大手印或空性。
此處行者墮入僅僅依憑對實相的知解之道。不管理解的多好,只要不是真正親身體會的就是過失。
以某人要去菩提迦耶,而問人菩提迦耶情況如何爲例。曾經去過那裏的人,能對通往菩提迦耶的路況,像是什麼地方要轉彎、什麼地方有樹、那裏有寺院、大佛塔在那等等一一詳述。但不論他描述的多仔細,那個沒去過但想要去的人,最多也只能在心中繪出其大要,而非實際樣貌。如果不實際走一趟,僅以自心想像、杜撰的內容爲足,他可能會走錯路。所以不能只是聽人家說說就滿足了。
如是,欲意了悟大手印,藉之解脫一切局限與染汙,具足一切善德者,必須親身越過此道、體會自心,而非依賴他人所述。如果只是學著說自性不生、不住、不滅,不假外求等,那樣是拿不出真材實料的。但如果正確地禅修,依循一位具德上師的忠告,行者將能直觀法性,並直接了解上述文句的字與義。至尊覺巴吉天頌恭說:「於修道之初、中、後,欲求道業增上、進趨佛果,必得正確地依止一位具德上師,此是不可或缺的。」
二、誤信圓滿了悟大手印的成就、究竟佛果,意指舍離諸物,將之轉變爲他物,或其他完全不同的事,停止現存人生方得成佛。試著去轉變自己,使成爲不是自己的樣子,是第二種道上偏墮的重大過失。
以生爲國王之子爲喻。王子可能會心想,當有一天他終於長大而繼承王位時,他將會成爲一個完全不同的人,但這當然是錯誤的。因爲王子是人,所以國王也是人。不可能突然轉變成不一樣的。同理,不是將凡夫有情的心丟掉。證得佛果時不是采用一個新的心,或變成一個和過去完全不同的人。這種想法會失去修道的准頭而墮於過失。
故偈中說:成佛即是成爲現在完全的自己。自心本性的完全顯露就是圓滿成等正覺,而不是去獲得某些現在所沒有的東西。即使圓滿佛果的最高境界,也不外乎當下此心的本性 。
叁、誤信必須完全排拒念頭,而種下與念頭完全不同的清淨心。這是誤解概念、念頭與自心本性關系的微細過失。誤以爲心外有法,並執著於將心和那心外之物分開,全然不知萬法與心同一體性。
以種藥樹爲例。藥性是從樹根,通過樹幹到其枝、葉而遍在的。以爲藥性只在某一部份,將不可避免地砍掉該樹的最佳部位。同樣地,心的概念與念頭不外於心,其體性即心自身。試圖排拒、斷除它們,而不識其本源與體性,將永遠無法了解什麼是心。
四、如心與念不應分開,或認爲其自性不同,明與空亦不應被分別開來。這是行者易犯的第四種錯誤。在所顯明相之外,尋求究竟實相——空性。誤以爲明相以其方式自存,空則是要到別處尋找的,因此在所顯明相之外遍尋空性,這真是大錯特錯。
明即是空,空不能自外於明相。在《般若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同樣地,真谛遍在於色以外的一切存在,如感覺、概念、因緣和合物,乃至於心自身。這一切皆是空性的。空顯現出萬法,我們卻到他處尋找空性,這便是誤入歧途。
當正確地修持大手印,順道而行時,行者會生起不同層次的了悟。但是不要執著於任何境界,誤以爲此即究竟十分重要。如此執著,必定會投生到色界或無色界之中。因此,如果禅修增上,行者達到不管開眼、閉眼時,只有廣大虛空與寂止概念的境界。這樣的境界可能被誤以爲就是大手印,行者若真以此爲足,將成爲投生色界之因。
同樣地,當修持大手印的障礙被遣除時,行者達到大安樂的境界,具有極高、極純的樂受。行者可能會執著於此,而投生於欲界。
持續修持而超越樂的階段後,將達到空的境界。如果不執著於此,行者將達到一種絕對純淨、空無一物的感覺。此後,將超越一切顯相,進入完全空無——一切萬事萬物可以說存在,又可以說不存在的境界。此境界似乎極純淨且絕對自在。行者在死亡時若執著於此,將投生到無色界之中。因此,禅修的過程中不要對一切顯現、感覺、概念産生任何執著,極爲重要。
若能避免四種離道過失,與叁種投生天道的執著,而於道上正確行進,那麼依照於行者修持的精進程度,將能得到叁種不同的成果。
一、上等成就於此生、於一座間,證得圓滿境界、等同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無匹敵之正覺境界,離此無有更大、更圓滿之正覺可言。這圓滿正覺的最高境界,像是太陽在虛空升起,掃除雲朵障蔽,如水晶般地清明,放光遍照。這就是上根者如何證悟大手印之道。
二、中等成就如日生起,但卻在雲朵中。有時大日光輝全現,有時爲雲所障、蒙上陰影,此後僅一再現,便又失去。這是中等根器者的了悟,雖已悟勝谛但不持久,因仍有猶疑而失其悟。若再進一步修持,便會再度出現一下子,隨後又退失。修持已達此程度,最重要的是依止具德上師的引導,以超越這些最後的障礙。
叁、下等成就如濃霧中日,需以正確修持大手印道而了悟。此時,行者墮入黑暗的濃霧之中,突然日光一閃,但稍縱即逝、永不複返。行者微光一瞥,卻未能再見。此處過失在於行者雖悟,但是因定力不足而未能久習於此。若是這樣,行者就必須依止具德上師,使自己久習於此悟境,而非電光火石之一瞥。令此悟光穩定、內化、安住、不動,不因疑雲而消失,也不爲幻牆所障蔽。這需要大精進地禅修,以延長悟境、令其堅固。
這叁種成就亦依行者根器之不同而有所不同。上、中、下叁種緣份與精進度的行者,將得到上述叁種不同的果。僅僅理解是不夠的,要緊的是親身體驗,在「止」和其他「觀」慧的支持下,修持自心本性。當我們進步時,不同的覺受將會生起於此瑜珈或體驗之道。
瑜珈士的修道體驗,分爲專一、離戲、一味、無修等四種層次之修持。
一、「專一」。藉由專一瑜珈,行者達到某種洞見自心本性,或心之淨光的程度。但是由於悟境狹小,繼而生起這悟境是親身體驗或是概念的疑惑。懷疑自己真正洞見,或只是自以爲見到自心本性?自己問自己這是真的嗎?因此不論是直接體會或是概念理解,其中都有疑惑存在。
二、「離戲」。離戲意指行者已達到相信自心無生、無住、無滅的悟境,了悟自心本性離此叁邊。
叁、「一味」。此階段行者能將外、內,主、客現象視爲一體,恰如糖與其甜味般。不管糖混入何物,糖總是甜的。萬法因具同一本質,故爲一味。如是,外內、主客萬法,不論是心或其客體皆是一味。
四、「無修」。無修的禅境,不再有座上定中與座下相續意識境界的差別。也就是座上悟境與座下識境無別。此時修持圓滿,入無學道之正覺佛果。
以世間爲例,此禅修之道就像學習開車一樣。剛開始需要一點努力,有些障礙與猶豫。不斷地想著要做不同的事,同時都要做到,需要很大的努力與專注,而且有種種的危險與犯錯的可能。逐漸地,愈來愈熟悉後,就不需要太多努力,且更加自然了。最後,完全精擅開車的過程後,上車、開到目的地,幾乎完全不用思考。開車變成很自然的事,甚至可以邊開邊想事情。
禅修亦像如此。達到最高境界的禅修時,就像毫無禅修般,因此稱爲無修。「無修」是圓滿的境界,沒有入、出禅定之別,行者之心相續一直安住於圓滿的智慧中。
這四種層次又可各分爲上、中、下品等階段。如此,我們能將大手印之道的進程,分爲許多層次與類別。此處系至尊帕摩竹巴,依其上師岡波巴的教法而劃分。他將上師岡波巴的四種瑜珈成就教法,配合叁種修行人,而做成十二種同的修持階段。
一、專一瑜珈。
此時,心穩住於其客體上,而能不被打擾、不失專注一段時間。專一瑜珈依照能夠專注多久與其穩定度,分爲下列不同程度。
下品:達此行者,能清晰專注一段時間,但時而失其專注。
中品:達此行者,只要用心即可維持穩定之專注。也就是說,只要他心想專注某物,就不會受到紛擾。
即使在座與座之間,就算他沒有刻意,有時候專注的對象也會自動出現,並且能夠一心持守一段時間,而且只要他想,就能專注一心。
上品:達此行者能於一切時中一心專注,座上、座下皆然。即使在睡眠時,也能毫不費力地專注於客體上。
此時,行者心中可能出現以爲已達第四瑜珈最高境界的錯誤想法。但這不是真的。上品專一瑜珈行者所證的,只是能夠不作意地一心專注,這與無修瑜珈的境界大有不同。
還有其他定義此初階之最高層次的因素。已達上品專一的行者,完全自世間法中出離,對世間逸樂毫無興趣,就算是世上最吸引人的東西,他也不爲所動。所以他無需刻意生起出離之想,自然會搬到與世隔絕之處長養定力。他能在靜僻處受用自然的禅悅境界,並對上師完全虔敬,一心依止上師、教法而實修。除此之外,全無意樂。
二、離戲瑜珈。
此時,行者已當面識得自心本性,離一切概念。概念、觀念只能用於世俗谛的…
《直指大印 第十叁章 法王岡波巴的教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