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釋上,已洞見實相者,再也不需要這些。
下品:雖然初次直接認識自本心、諸法實相,但下品離戲行者對實相所見仍然有限,仍未能圓滿體驗。此行者的心中仍有猶豫與疑惑。心性的根本實相已被體悟,但尚未擴大到足以遣除一切妄惑。此時,需要在具德上師的指導下,全力精進修行。以令初始的實相體驗延展,進而除盡一切妄惑。
中品:行者於此階段不僅親見實相,且透悉其根,而斷除迷妄。此時,對心性的直接了悟已經圓滿,行者完全離於希冀與恐懼,完全調伏自心。無論走到何處,就算到了最深的地獄,或最高的天道,都自在無礙。
此處仍有行者誤以爲所做皆辦的危險,其實後面的修道仍然很長。此時的證悟如晨曦從地平線躍出,普照大地、除去黑暗般。雖然感到太陽光芒驅除黑暗,但尚未溫暖草木大地。諸多事物仍處在夜半的寒氣中。
同樣地,中品離戲瑜珈的行者,其了悟尚未遍及全心,仍對某些事物有所疑惑與不確定。對實相的體性仍有余惑未解,特別是在如何運用所證之體悟上,仍有不明之處。
開始好像已完全了悟,但此後種種疑惑生起。這些問題從何而來?於此初步通達了悟階段,行者應依從經典之佛語,根本上師之聖言,與完全具德上師的指導。爲擴大悟境,並了知其用,應該供養曼達、深入經藏,對苦痛的衆生長養慈悲心等,以進一步積聚資糧。
在此階段,有一謎題留予行人:「當心性是無始、無終、不住、純淨、自在、無礙時,有情衆生何以受到這般的苦楚?又當如何解脫?」
到此,正是重新審視自己慈悲心的長養,並關切衆生福祉的時候。
上品:上品離戲瑜珈行者於此階段,得到完全離於外內迷妄諸法的成就。換句話說,完全了悟離於主客對立、觀念的萬法究竟體性。此無二之悟境極爲有力,令行者離於世間幻法與分別覺知。
但行者若執著於此,以爲證得法身即是謬誤。是以應依上師言教,藉之了解究竟悟境之圓滿與微細本質,了知尚有諸事待辦,以全此證悟並內化之。
初達此成就之行者,會有喪失其道或有所過失的感覺傾向。這是因爲過去初得瑜珈成就時,有圓滿、不費勤勇、一心專注等特質。但是到了離戲瑜珈時,一反先前狹礙地專注於一個對象,悟境更加開闊。可能會産生打失了一心專注的錯誤,這種錯誤必須被超越。
行者須知,一心專注是造作的有功用行,爲的是使心超越直接洞見自心的障礙。而達到上品離戲瑜珈的行者,已完全離於心的妄動,令心穩定地住於實相。
於此仍有其他功德有待開展。特別是關於慈心、悲心與菩提心。爲助益一切有情衆生離輪回痛苦,而求證圓滿正覺的真正菩提心於此時生起。此時的菩提心不需作意生起,能直接從實相的純淨見地中油然而生。悟一切有情衆生之苦,無盡的大悲心便自然湧出。
如是,行者趨入更深、更圓滿的修持,以獲得實際上利益衆生所需的一切能力。
於此第二了悟階段之最高修持——上品離戲瑜珈,會感到超越禅修或學習的需要。如果這是真的,那麼行者應已實現究竟的了悟,但此時尚未達到完全獨立自主的階段。如果行者感到專注—心的工作已經圓滿,離諸妄想已經圓滿,利他悲心已經開展,無事待辦,那是不正確的,因爲還有諸事有待開展。
此法爲法王岡波巴所教授,由其弟子囊波巴(Nampopa)所寫下。法王岡波巴說:「此階段若生驕慢,以爲佛道圓滿,無需再學、再修,則大錯矣!此處所證,乃完全離於與一般無明相關的幻妄,但與因果有關的幻妄尚未除盡。」
一般無明是指那些能被直接感知的感官世界凡俗迷妄,而那些與業力有關之事,不能被直接感知。因此,其差別是在從如所有智展延到盡所有智的障礙。
換句話說,上品離戲瑜珈的行者對究竟實相完全了悟,但對世間緣起則尚未完全了解。他所了解的是究竟實相,而非其顯相。剩下要做的,是去直接了解萬法顯相的方式,並將之與對萬法實相的了悟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世俗與勝義必須合一、無有分別。
叁、一味瑜珈。
下品:心與心所、內與外皆合一而悟。先前的境界中,仍然缺乏對世俗谛與勝義谛的相互了解。到此階段,行者已克服此問題,諸法皆成一味,輪涅無二。
衆生怙主龍樹菩薩說:「了悟輪回之本質即是涅槃。」將輪回與涅槃視爲二元對立,是究竟的錯誤,其實二者體性無別。
下品一味瑜珈行者,了悟輪回中無衆生,亦無可證佛果者,了悟那些都是錯誤的二元想法。其實,輪涅諸法一味、同一實相。以此大悟之力用,行者可能又誤以爲自己已悟究竟無學道,不需再致力於禅修。
中品:中品一味瑜珈行者斷除一切主客對立想法,完全了悟無二,證得非二元境界。洞見一切內外、主客如一之實相,感到圓滿正覺中沒有主客之別。
此諸法一味的覺受之強,可能導致産生這就是圓滿成佛的錯覺,並無視衆生的苦痛。認爲不管是在惡道受苦、或在善道享樂的有情衆生,都是一味、完全互依的。此時,行者可能會把他們當做這奇妙無二境界的一部份,因而喪失對衆生痛苦的悲心,喪失對他人苦痛的了解與關聯感,而離於利益一切有情衆生的根本事業。這是此階段必須修正的大錯。
導正的方法,一樣來自於對具德上師的完全虔信與依止。此時,具德上師能指出應感激有情衆生苦痛的方法。在此之前,行者被鼓勵要遠離俗世圓滿其禅修,現在則應回到城鎮鬧市,去直接看看衆生的一切行爲、困難與無明。
如此,行者將會再度感激輪回的本質,並因應衆生的需求而從事解脫衆生的事業。
上品:此一味瑜珈階段中,也是完全了悟諸法一味,但其方式更加穩定。了悟輪回諸法實相雖一,仍以其各自面向而認知之。
此時,仍可能因爲受到完全一如無二覺受的影響,而輕忽衆生的需要。但因此時悟境更加鞏固,所以對治方法也有所不同。
中品一味瑜珈行者需要回入娑婆,見衆生之悲苦,而生起生緣悲。但上品階段的行者,應生起無有對象之法緣悲,也就是無盡大悲。破人、我、衆生相,而遍照十方,憐憫衆生不知法空,隨順衆生所需與意向而拔其苦、賦予安樂。
四、無修瑜珈。此階段一切所學皆已圓滿,因爲行者不會再生任何過失,所以稱爲無修。此時,座上與座下的修持絲毫沒有分別。心於一切時中,安住於此境界,沒有修不修之別。
下品:行者證得離於了悟之境界。其禅修如河水無間,沒有任何達到悟境的感受。只有圓滿、無二的覺知流相績無間。所以說離修、離悟,唯有純淨正覺之相續流。
中品:行者能不費勤勇地顯化叁身。叁身中,法身是圓滿的自受用身,報、化兩種色身是爲利他所顯。叁身皆從無功用行之禅修,於離於間斷悟境之無間正等覺流續中自然生起。
上品:最後是最高階段了悟的最高修持境界。此時,一切功德皆已證得矣,因此圓滿之無緣大悲自然生起了,無間地行使利生事業,心不緣衆生之有爲法,而無間地自然滿足一切衆生之需求。
此階段之悟境無窮無盡、無能所滯礙。圓滿證悟,不賴因而生,無比正覺所需之一切因緣鹹皆圓滿,諸事已辦,圓證究竟果位。
至此,我們已依至尊岡波巴大師的傳規,簡要地解釋大手印修法的開展中,從初修到了悟大手印究竟圓滿目標的十二種階段。
《直指大印 第十叁章 法王岡波巴的教誡》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