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淨土宗之“一心不亂”
《淨土》2013年第五期作者:釋本幻
一心不亂,是淨業行人常常見到的一個名詞。原文出處,源自于《淨土五經》之一的《佛說阿彌陀經》。佛于《阿彌陀經》中言:“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那究竟何爲一心不亂呢?蕅益大師于《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中言:“一心亦二種。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爲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爲二邊所亂,即修慧也。”又說:“果得一心不亂之人,無更起惑造業之事。”由蕅益大師這一段文可以看出,一心不亂可分爲兩種,一爲事一心不亂,一爲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最低程度必須要伏惑,從伏惑一直到見思惑斷盡,都可以算是事一心不亂。而理一心不亂就要破無明,見佛性。
往生極樂世界是否一定要達到一心不亂的功夫呢?這一問題,在淨土宗內部頗有爭議。有人見淨土宗第十祖截流大師于《起精進七期示衆》中說:“倘或七日之後,置若罔聞,熟處畢竟不生,生處依然難熟,無明業習,牽合交纏。僅欲邀功七日,而此七日又未曾到一心不亂田地,正所謂少善根福德因緣,安望往生彼國?”另外,淨土宗第十二祖徹悟大師也曾講過:“所謂執持名號者,即拳拳服膺之謂,謂牢持于心而不暫忘也。稍或一念間斷,則非執持也。稍或一念夾雜,則非執持也。念念相續,無雜無間,是真精進。精進不已,則漸入一心不亂,圓成淨業焉。若到一心不亂,仍複精進不辍,將見開智慧,發辯才,得神通,成念佛叁昧,以至種種靈異瑞相,皆現前矣。如蠟人向火,薄處先穿,但不可預存期效之心。唯當致力于一心不亂耳。一心不亂,乃淨業之歸宿,淨土之大門。若未入此門,終非穩妥。學者可不勉哉。”由此,一些人便認爲念佛只有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極樂世界。這一觀點,顯然是不符合淨土宗之本義的。按蕅益大師于《阿彌陀經要解》中的說法,只有斷見思惑才能算的上一心不亂,最低程度也要伏住煩惱,不再起惑造業。但這樁事情對于一個凡夫來說,那是相當難的。特別是在現在這一末法時期,很多人修習五戒都覺得有不少難度,更何況是伏惑乃至斷惑。這也正如同印光大師說的:“事一心,若約蕅益大師所判,尚非現世修行人之身分,況理一心乎。以斷見思惑,方名事一,破無明證法性,則名理一。若是內秘菩薩行,外現作凡夫,則此之二一,固皆無難。若實系具縛凡夫,則事一尚不多得,況理一乎。”(見《增廣印光法師文鈔·複袁福球居士書》)
可見強調一心不亂才能往生,根本不符合淨土宗的教義。如果只有一心不亂才能往生,那淨土宗也就談不上所謂的叁根普被了。因爲對于普通的修行人來說,要想真正達到一心不亂,那無疑是一件相當難的事情。既然如此,爲何淨土宗的十祖和十二祖又要提倡一心不亂呢?這一點,很值得淨業行人去仔細推敲。其實淨土宗的第十祖和第十二祖,在文中並沒有說一定要達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極樂世界。只是說:“倘或七日之後,置若罔聞,熟處畢竟不生,生處依然難熟,無明業習,牽合交纏。僅欲邀功七日,而此七日又未曾到一心不亂田地,正所謂少善根福德因緣,安望往生彼國?”這段話顯然是第十祖針對那些沒有真正具備“信、願、行”的人說的。這一類人雖然念佛,但是煩惱習氣依然相當深重。有些人,念佛七的目標不是爲求往生,而是爲了邀功,以顯示自己有修行,但實際上又沒有達到一心不亂的功夫。因此受到祖師的批評,說他們難以往生極樂世界。並非說,念佛人達不到一心不亂,就都不能往生。淨土宗第十二祖徹悟大師雲:“一心不亂,乃淨業之歸宿,淨土之大門。若未入此門,終非穩妥。”祖師並沒有說達不到一心不亂就不能往生。有信願又能達到一心不亂,對于往生淨土的人來說,那自然是相當穩妥。但並不是沒有一心不亂,就不能往生。正如黃智海居士的《阿彌陀經白話解釋》(此書,印光大師鑒定過)中說的:“一個人若是能夠到一心不亂的地步,就決定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就是沒有到一心不亂的地步,只要能夠有切實的信心願心,也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不過覺得吃力些。並且所生的品位,比了那一心不亂的人,要低得多了。”
求生淨土,不是要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其實關于這一點,曆代祖師都曾經闡述過。宋朝天臺宗知禮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中言:“未能伏惑屬下叁品,以此伏惑入中叁品,能破二惑方預上叁。如五逆罪臨終十念爲能消功,屬下下品,阇王重悔得無根信,即是上輩叁品所攝,豈非五逆隨于忏功自分九品。中間七品,若善,若惡,若修,若忏,隨功淺深一一皆須明于九品。若據經文,下叁唯惡,中下世善,中中中上即小乘行,上叁唯大。疏則純用大乘叁位,判九品者。以中叁品回向大乘故,下叁品人依大滅罪故。故九品行一一成大,隨一品行若至叁賢,皆上叁品。若至十信,皆中叁品。全未伏惑,即下叁品。應知經爲收機盡故,故以大小善惡分其九品,蓋約增勝高下互顯也。大師得意,乃約叁位判乎九品,則何機不攝,何行不深。”未能伏惑屬下叁品,伏惑入中叁品,破惑則是上叁品。按知禮大師這一判別,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去淨土的人,則是中、上叁品往生。而並不是所謂的一心不亂才能往生,也不是伏惑方能往生。某些淨土行人,強調只有伏惑才能往生,這顯然不符合祖師的本義。
淨土宗第九祖蕅益大師則沿襲了知禮大師的說法,也認爲不必伏惑及一心不亂才能往生。這一點,從蕅益大師所著的《靈峰宗論》中可以看出。《靈峰宗論》中有一節,名爲“持名念佛曆九品淨四土說”。在這一節中,大師說到:“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只須自己簡察,不必旁問他人。謂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瞋癡者,即是中叁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叁品生。故信願持名念佛,能曆九品,的確不謬也。又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往生者,即是凡聖同居淨土。信願持名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淨土。信願持名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淨土。信願持名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淨土。故持名能淨四土,亦的確不謬也。”
近代淨土宗第十叁祖印光大師,對于必須一心不亂才能往生淨土的觀點,是持以相當反對的態度。大師認爲:“須知往生淨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叁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叁昧爲志事,不複以信願、淨念爲事。(都攝六根而念,爲淨念。念佛時,常聽自己念佛音聲,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切須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衆生耳。”(見《印光法師文鈔續編·複郁智朗居士書》)
而關于《阿彌陀經》中所講的一心不亂,印光大師認爲這是針對利根機人說的,並不是佛經要一切人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印光大師說:“彌陀經雲,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此一日七日,乃是舉例之詞,不可執定。若是等覺根性,一念即能不亂,何待一日。若是逆惡根性,畢生亦難一心,何況七日。王耕心混上中下根爲一例,發而爲論,深自矜誇,謂爲發前人所未發,實爲上違佛祖誠言,下啓後進狂妄,令人不勝悲痛哀憐而莫之能止也。)”(此見《增廣印光法師文鈔·複永嘉某居士書五》)
所以,主張一心不亂或伏惑才能往生極樂,這一說法不符合淨土宗的教義。如果在往生的前提下,一定要加上一心不亂或伏惑,那是將淨土宗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的最簡易方便之處,給抹殺掉了,有違阿彌陀佛度生的本懷!
印祖雲:“念佛人要生信發願,持佛名號,願生西方。離信願行叁者,則無有是處。只要深信切願,不必一心不亂,都可仗佛威力接引,往生西方。”(見《印光法師文鈔叁編·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聖誕日開示法語》)
所以,末法時代的修行人宜遵循以上佛言祖語的教導,在深信切願方面努力,在真實的念佛行持中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