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濟大愛志業▪P2

  ..續本文上一頁每一位慈濟上人的弟子,都是在人與人之間磨煉出智慧。你要真正地愛衆生。如果別人都不喜歡你,你會成佛嗎?

  上人說是“膚慰”,不是安慰,是皮膚的膚。你知道“膚慰”的那種感受是什麼嗎?孤兒院的孩子性格都會有點怪,就是因爲被擁抱得少,皮膚跟皮膚接觸得那樣少,所以人是需要被“膚慰”的。那麼同樣的,今天你作爲一個修行人,你說你會愛衆生,將來要度衆生,成佛也是爲了度衆生;但如果你不愛人,即使你可以一入定二十幾天我也不認爲你真的慈悲。在人群中修行才是真慈悲。在那裏你自己也是撞得滿頭包,那個時候你才會了解,你還不夠圓滿。如果你圓滿了不會是這個樣子;因爲你還不夠親近。當你愛衆生的時候,你是大智大勇的人。所以那種“願跟力”,還有那個“智跟勇”是不得了的。作爲一個慈濟的志工,如果你真的從修行角度來想的話,那是要有大智大勇的胸懷,這條路才走得下去。

  以戒爲製度以愛爲管理

  對于志願者我們都希望有一些默契,我們不稱爲管理。“以戒爲製度,以愛爲管理”,最起碼是五戒,慈濟又多加了五個戒:遵守交通規則、不參加政治遊行、要孝順父母、不抽煙喝酒吃槟榔、不賭博。

  關于體製的運轉,我們大家都是志願者,沒有一個所謂的管理機構。比如說你住在古城區,你是家庭主婦,你有很多時間可以支配,那這個區你就可以來負責,作爲聯絡人,聯絡其他的志願者。慈濟就是這樣,大家自己發心很歡喜的,沒有刻板的規定。很多人來到慈濟之後慢慢都會很歡喜,因爲環境的關系,因爲這個氛圍,他懂得轉念,發現待人處事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看,慢慢就會很開心,整個人的精神面貌都會改變。我想這也是佛法偉大的地方。

  在慈濟,我們就是“知足、感恩、善巧、方便”。作爲一個慈濟的志願者或者上人的弟子,我們要有一定的智慧去包容別人、引導別人。至于他投不投緣,願不願意進入這樣一個付出無所求的團體,那是他個人的因緣,我們不強求。但慈濟能發展到今天這樣,愛的力量是很大的,你包容別人,別人必會被你包容,因爲你夠大,別人當然就被你包容了。最怕的是你也很小,他也很小,大家黑羊、白羊過小橋,那就沒得講了,那就因緣不具足。只要你有一顆佛心,結果如何都很歡喜。最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那個高度看事情,我們太執著于怎麼運作,互動怎麼互動,管理怎麼管理,太執著于這種技術面的東西,這樣我們反而會被困住。

  人文素養安住當下

  我們希望志工有一定的人文素養。這種素養是體現在每一個當下,如果你是製心一處,很清晰這個當下的話,你不可能是身形言語邋裏邋遢的。所以對有心學佛,有心往內修的人來,我們都很歡喜的和大家結緣。比如喝茶倒水,上人說要八分滿,因爲你太滿了,對一個喝水的人來說就很不方便,很容易拿不穩就溢出來而感到尴尬;因此,水倒得太滿,爲他人考慮不周,其實也是不夠慈悲;所以在慈濟人文學習裏,很多事情不是牽強去要求別人,因爲這樣的要求其實是要我們時時學會站在利他的角度思考。慈濟也善巧地用環境教育來表法,來到慈濟,那甯靜的氛圍,整潔的環境就是一份攝心的力量。師父要求我們受教之後,還要身體力行,做人品典範,內修外行到位,人家就會被你攝受。

  慈濟志工在團體裏就是要勇于承擔,樂于配合。像南非的志工都是當地土著,自己非常貧困,但他們現在正爲艾滋病的苦難衆生做付出。他們去訪貧和膚慰病苦時,邊走邊唱哈裏路亞,他們都是天主教徒,他們說:“上帝告訴我們要愛人,但是慈濟告訴我們怎麼去愛人。”上人稱他們爲“黑珍珠”,說他們都是她心肝弟子。其實膚色、宗教雖不相同,但一念佛性都是一樣的。不需執著外相,發心才最重要。

  證嚴法師說世間沒有對與錯,是與非,而是因緣的不同罷了。我們能夠配合那個當下,縮小自己,以和供養那個團體,這是修行人該有的一個基本修養和素質。上人要求我們細致一點,是要我們活在當下,是要我們提升自己。因爲現在的衆生根器差,根器不如先古,我們還是要從“心如明鏡臺,身是菩提樹”開始,朝朝勤拂拭。你看上個網就有多少汙染的訊息和畫面?你能不朝朝勤拂拭嗎?所以上人給我們的小規矩就多一點,尤其我們女衆,希望我們威儀好一點。

  師父在帶領全體的時候,難免有些儀軌,那些儀軌是教你攝受你自己的當下。就像我們到寺院五觀堂用齋,也很多儀軌,條條框框很多,那是要你攝受住自己!教你安住當下,製心一處,吃飯就是吃飯,走路就是走路,走好路,不要一搖一晃的。上人說過,不是誰比誰厲害,不是誰比誰強大,而是誰比誰愛誰,那個慈悲的力量,它可以攝受一切。佛法是圓融的。

  很感恩能在這個時代和證嚴法師相遇,能在這個團體和同修們走入人群,看到生老病死、體悟生住異滅,從苦難中體會叁法印、用慈悲喜舍內修外行。成佛的路很漫長,但慈濟人身心,現在開始永遠不晚。

  

《慈濟大愛志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