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每一位慈济上人的弟子,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磨炼出智慧。你要真正地爱众生。如果别人都不喜欢你,你会成佛吗?
上人说是“肤慰”,不是安慰,是皮肤的肤。你知道“肤慰”的那种感受是什么吗?孤儿院的孩子性格都会有点怪,就是因为被拥抱得少,皮肤跟皮肤接触得那样少,所以人是需要被“肤慰”的。那么同样的,今天你作为一个修行人,你说你会爱众生,将来要度众生,成佛也是为了度众生;但如果你不爱人,即使你可以一入定二十几天我也不认为你真的慈悲。在人群中修行才是真慈悲。在那里你自己也是撞得满头包,那个时候你才会了解,你还不够圆满。如果你圆满了不会是这个样子;因为你还不够亲近。当你爱众生的时候,你是大智大勇的人。所以那种“愿跟力”,还有那个“智跟勇”是不得了的。作为一个慈济的志工,如果你真的从修行角度来想的话,那是要有大智大勇的胸怀,这条路才走得下去。
以戒为制度以爱为管理
对于志愿者我们都希望有一些默契,我们不称为管理。“以戒为制度,以爱为管理”,最起码是五戒,慈济又多加了五个戒:遵守交通规则、不参加政治游行、要孝顺父母、不抽烟喝酒吃槟榔、不赌博。
关于体制的运转,我们大家都是志愿者,没有一个所谓的管理机构。比如说你住在古城区,你是家庭主妇,你有很多时间可以支配,那这个区你就可以来负责,作为联络人,联络其他的志愿者。慈济就是这样,大家自己发心很欢喜的,没有刻板的规定。很多人来到慈济之后慢慢都会很欢喜,因为环境的关系,因为这个氛围,他懂得转念,发现待人处事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看,慢慢就会很开心,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会改变。我想这也是佛法伟大的地方。
在慈济,我们就是“知足、感恩、善巧、方便”。作为一个慈济的志愿者或者上人的弟子,我们要有一定的智慧去包容别人、引导别人。至于他投不投缘,愿不愿意进入这样一个付出无所求的团体,那是他个人的因缘,我们不强求。但慈济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爱的力量是很大的,你包容别人,别人必会被你包容,因为你够大,别人当然就被你包容了。最怕的是你也很小,他也很小,大家黑羊、白羊过小桥,那就没得讲了,那就因缘不具足。只要你有一颗佛心,结果如何都很欢喜。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那个高度看事情,我们太执著于怎么运作,互动怎么互动,管理怎么管理,太执著于这种技术面的东西,这样我们反而会被困住。
人文素养安住当下
我们希望志工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这种素养是体现在每一个当下,如果你是制心一处,很清晰这个当下的话,你不可能是身形言语邋里邋遢的。所以对有心学佛,有心往内修的人来,我们都很欢喜的和大家结缘。比如喝茶倒水,上人说要八分满,因为你太满了,对一个喝水的人来说就很不方便,很容易拿不稳就溢出来而感到尴尬;因此,水倒得太满,为他人考虑不周,其实也是不够慈悲;所以在慈济人文学习里,很多事情不是牵强去要求别人,因为这样的要求其实是要我们时时学会站在利他的角度思考。慈济也善巧地用环境教育来表法,来到慈济,那宁静的氛围,整洁的环境就是一份摄心的力量。师父要求我们受教之后,还要身体力行,做人品典范,内修外行到位,人家就会被你摄受。
慈济志工在团体里就是要勇于承担,乐于配合。像南非的志工都是当地土著,自己非常贫困,但他们现在正为艾滋病的苦难众生做付出。他们去访贫和肤慰病苦时,边走边唱哈里路亚,他们都是天主教徒,他们说:“上帝告诉我们要爱人,但是慈济告诉我们怎么去爱人。”上人称他们为“黑珍珠”,说他们都是她心肝弟子。其实肤色、宗教虽不相同,但一念佛性都是一样的。不需执著外相,发心才最重要。
证严法师说世间没有对与错,是与非,而是因缘的不同罢了。我们能够配合那个当下,缩小自己,以和供养那个团体,这是修行人该有的一个基本修养和素质。上人要求我们细致一点,是要我们活在当下,是要我们提升自己。因为现在的众生根器差,根器不如先古,我们还是要从“心如明镜台,身是菩提树”开始,朝朝勤拂拭。你看上个网就有多少污染的讯息和画面?你能不朝朝勤拂拭吗?所以上人给我们的小规矩就多一点,尤其我们女众,希望我们威仪好一点。
师父在带领全体的时候,难免有些仪轨,那些仪轨是教你摄受你自己的当下。就像我们到寺院五观堂用斋,也很多仪轨,条条框框很多,那是要你摄受住自己!教你安住当下,制心一处,吃饭就是吃饭,走路就是走路,走好路,不要一摇一晃的。上人说过,不是谁比谁厉害,不是谁比谁强大,而是谁比谁爱谁,那个慈悲的力量,它可以摄受一切。佛法是圆融的。
很感恩能在这个时代和证严法师相遇,能在这个团体和同修们走入人群,看到生老病死、体悟生住异灭,从苦难中体会三法印、用慈悲喜舍内修外行。成佛的路很漫长,但慈济人身心,现在开始永远不晚。
《慈济大爱志业》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