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藏碎金▪P10

  ..續本文上一頁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衆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爲畢竟所歸甯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惑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識陰通結)

  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處中,能入菩薩金剛幹慧,圓明精心,于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于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魔銷總結)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五陰邊際)(卷十)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人無馀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大乘正宗分第叁)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正信希有分第六)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大乘無量壽經》

  佛告阿難:汝曹欲見無量清淨平等覺及諸菩薩、阿羅漢等所居國土,應起西向,當日沒處,恭敬頂禮,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阿難即從座起,面西合掌頂禮,白言:我今願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供養奉事,種諸善根。頂禮之間,忽見阿彌陀佛容顔廣大,色相端嚴,如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親近無量諸佛,植衆德本,汝欲生彼,應當一心歸依瞻仰。作是語時,阿彌陀佛即于掌中放無量光,普照一切諸佛世界。時諸佛國,皆悉明現,如處一尋。(一尋爲八尺)(禮佛現光第叁十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得無生忍。(正說分,明利益)

  《佛說如幻叁摩地無量印法門經》

  時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如來會中,所有諸菩薩摩诃薩、苾刍、苾刍尼、優婆塞、優婆夷……悉能見彼極樂世界,及見無量光如來,菩薩、聲聞大衆圍繞,光明熾盛,如妙高山。

  《十往生經》

  佛告山海慧菩薩,汝今應當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觀阿彌陀佛國,願見阿彌陀佛。……爾時阿彌陀佛現大神通,放大光明,照山海慧菩薩身。爾時山海慧菩薩等,即見阿彌陀佛國所有莊嚴妙好之事。

  《占察善惡業報經》

  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爲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學唯心識觀者,所謂于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別。……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若于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少處(或名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叁昧。得相似空叁昧時,識、想、受、行粗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爲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展轉能入心寂叁昧。

  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诳不實,如夢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其鈍根者,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诳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起,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諸法緣生皆是假 凡愚妄計以爲我 即此從緣法非真

  妄想分別計爲有 若能斷除于二執 當證無上大菩提……

  若能修習深妙觀 惑業苦果無由起 唯觀實相真性如

  能所俱忘離諸見(厭舍品第叁)

  《妙法蓮華經》

  文殊師利  我見諸王  往詣佛所  問無上道  

  便舍樂土  宮殿臣妾  剃除須發  而被法服  

  或見菩薩  而作比丘  獨處閑靜  樂誦經典  

  又見菩薩  勇猛精進  入于深山  思維佛道  

  又見離欲  常處空閑  深修禅定  得五種通……

  又見佛子  定慧具足  以無量喻  爲衆講法……

  又見菩薩  寂然宴默  天龍恭敬  不以爲喜

  又見菩薩  處林放光  濟地獄苦  令入佛道  

  又見佛子  未嘗睡眠  經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見具戒  威儀無缺  淨如寶珠  以求佛道

  又見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又見菩薩  離諸戲笑

  及癡眷屬  親近智者  一心除亂  攝念山林 

  億千萬歲  以求佛道  或見菩薩  肴膳飲食 

  百種湯藥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價值千萬

  或無價衣  施佛及僧……如是等施  種種微妙

  歡喜無厭  求無上道  或有菩薩  說寂滅法

  種種教诏  無數衆生  或有菩薩  觀諸法性

  無有二相  猶如虛空  又見菩薩  心無所著  

  以此妙慧  求無上道

  世尊在大衆  敷演深法義  一一諸佛土  聲聞衆無數

  因佛光所照  悉見彼大衆  或有諸比丘  在于山林中

  精進持淨戒  猶如護明珠  又見諸菩薩  行施忍辱等

  其數如恒沙  斯由佛光照  又見諸菩薩  深入諸禅定

  身心寂不動  以求無上道  又見諸菩薩  知法寂滅相

  各于其國土  說法求佛道(序品第一)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方便品第二)

  讀走經者,常無憂惱,又無病痛。……遊行無畏,如師子王。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若于夢中,但見妙事。見諸如來,坐師子座,諸比丘衆,圍繞說法。(安樂行品第十四)

  《大方廣佛華嚴經》

  如來最自在 超世無所依 具一切功德 度一切諸有

  無依無所著 無想無依止 體性不可量 見者鹹稱歎

  光明遍清淨 塵累悉蠲除 不動離二邊 此是如來智(光明覺品第九)

  法性本無生 示現而有生 是中無能現 亦無所現物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一切空無性 妄心分別有

  如理而觀察 一切皆無性(菩薩問明品第十)

  佛子:有十種法,令諸菩薩所行清淨。何等爲十:一者悉舍資財,滿衆生意。二者持戒清淨,無所毀犯。叁者柔和忍辱,無有窮盡。四者勤修諸行,永不退轉。五者以正念力,心無迷亂。六者分別了知無量諸法。七者修一切行,而無所著。八者其心不動,猶如山王。九者廣度衆生,猶如橋梁。十者知一切衆生與諸如來,同一體性。(明法品第十八)

  菩薩如是深入法界教化衆生,而于衆生不生執著。受持諸法,而于諸法不生執著。發菩提心,住于佛住,而于佛住不生執著。雖有言說,而于言說心無所著。入衆生趣,于衆生處心無所著。了知叁昧,能入能住,而于叁昧心無所著。往詣無量諸佛國土,若入若見,若于中住,而于佛土,心無所著。舍去之時,亦無顧戀。菩薩摩诃薩以能如是無所著故,于佛法中,心無障礙。

  世間衆生,不知恩報,更相仇對,邪見執著,迷惑顛倒,愚癡無知,無有信心,隨逐惡友,起諸惡慧,貪愛無明,種種煩惱、悉皆充滿,是我所修菩薩行處。

  一切文字語言法 智皆善入不分別 住于真實境界中

  此見性者所行道 安住甚深大法海 善能印定一切法

  了法無相真實門 此見實者所行道(十行品第二十一)

  設于無數劫 財寶施于佛 不知佛實相 此亦不名施

  無量衆色相 莊嚴于佛身 非于色相中 而能見于佛

  如來等正覺 寂然恒不動 而能普現身 遍滿十方界

  譬如虛空界 不生亦不滅 諸佛法如是 畢竟無生滅

  (兜率天宮偈贊品第二十四)

  大士遊行諸世界 悉能安隱諸群生

  普使一切皆歡喜 修菩薩行無厭足 

  除滅一切諸心毒 思維修習最上智

  不爲自己求安樂 但願衆生得離苦

  菩薩摩诃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曾暫舍菩提之心,正念思維薩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屬,令入菩薩智,令成熟解脫。雖與同止,心無所著。以本大悲,處于居家。以慈心故,隨順妻子。于菩薩清淨道,無所障礙。菩薩雖在居家,作諸事業,未曾暫舍一切智心。

  菩薩摩诃薩如是修行諸善根時,于惡衆生不生疲厭,亦不誤起棄舍之心。設滿世間一切衆生,悉不知恩,菩薩于彼,初無嫌恨,不生一念求反報心,但欲滅其無量苦惱,于諸世間,心如虛空,無所染著。(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此菩薩得歡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衆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遠離。何以故?此菩薩離我想故,尚不愛自身,何況資財,是故無有不活畏。不于他有所希求供養,唯專給施一切衆生,是故無有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有我想,是故無有死畏。自知死已,決定不離諸佛菩薩,是故無有惡道畏。我所志樂,一切世間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衆威德畏。

  佛子:此菩薩以深智慧,如是觀察,常勤修習方便慧,起殊勝道,安住不動,無有一念休息廢舍,行住坐臥,乃至睡夢,未曾暫與蓋障相應。(十地品第二十六)

  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爲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

  善男子:言忏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叁業,遍于法界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衆前,誠心忏悔,後不複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昔所造諸悉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恒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余 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諸惑業及摩境 世間道中得解脫 (普賢行願品)

  《大般涅槃經》

  涅槃之體非本無今有。若涅槃體本無今有者,則非無漏常住之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以諸衆生煩惱覆故,不見涅槃,便謂爲無。菩薩摩诃薩,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斷煩惱已,便得見之。(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一)

  善男子:十住菩薩智慧力多,叁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見佛性。聲聞、緣覺叁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緣,不見佛性。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見佛性,了了無礙。(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五)

  善男子:一切諸法,皆是虛假,隨其滅處,是名爲實,是名實相,是名法界,名畢竟智,名第一義谛,名第一義空。(憍陳如品第十叁之叁)

  《楞伽經》

  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菩薩摩诃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于他,離見妄想。上上升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聖智相。(一切佛語心品之二)

  《大乘起信論》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此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雲何爲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從本己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

  若有衆生,能觀無念者,則爲向佛智故。

  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細,及細中之粗,菩薩境界。細中之細,是佛境界。

  自信己性,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遠離法。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種種方便,起隨順行,不取不念,乃至久遠熏習力故,無明則滅。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成自然業。

  《佛性論》

  是佛性中,分別衆生自有叁種:一者不證見佛性,名爲凡夫。二者能證見佛性,名爲聖人。叁者證至此理究竟清淨,說名如來。

  -------------------------------------------------------------

  敬爲“法藏碎金”編成,歡喜贊歎:

  援溺深淵見至情  毫端一字一光明

  碎金原自真金出  大覺首從大願生

  火宅喚醒耽湎客  寶車直趣法王城

  普令百獸能圓伏  山震谷嗚師吼聲

  淨業弟子俞慧雲頂禮,時年八十叁歲。

  (附錄)  輯錄經論一覽

  甲、經典

  法句經  

  八大人覺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

  大寶積經

  佛遺教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優婆塞戒經

  金剛般若婆羅密經

  大乘理趣六婆羅密多經

  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梵網經

  大悲心陀羅尼經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文殊說般若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 

  大集經 

  佛說阿彌陀經

  維摩诘所說經

  觀無量壽佛經 

  六祖壇經 

  大乘無量壽經 

  摩诃般若波羅密經

  十往生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 

  稱揚淨土功德經

  妙法蓮華經

  如幻叁摩地無量印法門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般涅槃經

  淨土生無生論 

  乙、論著

  念佛直指 

  大乘起信論 

  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 

  十住毗婆沙論

  佛性論

  往生論 

  中論

  大智度論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法藏碎金》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