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第八 教化門
《過去現在因果經》
善男子:凡人受生無不死者,恩愛合會,必有別離,一切諸衆生等,無有不被無常大火之所煎炙。……于是菩薩即說偈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
《優婆塞戒經》
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爲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爲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集會品第一)
善男子:爲二事故,發菩提心。……一者自觀無量世中受大苦惱,不得利益。二者雖有無量恒沙諸佛,悉皆不能度脫我身,我當自度。……複有二事:一者爲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惱。二者爲得無量大利益事。……複有二事:一者過去未來恒沙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觀菩提是可得法。複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衆生。二者舍離一切煩惱。(發菩提心品第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
汝等當知,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爲已,輪回是中,自取流轉。(卷一)
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卷四)
《地藏菩薩本願經》
一切衆生,未解脫者,識性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爲善爲惡,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動經塵劫,迷惑障難。(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
世尊:我觀是閻浮衆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地獄名號品第五)
《占察善惡業報經》
所言“一實境界”者,謂衆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但以衆生無明癡暗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相,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
若如是衆生中,法身熏習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槃道,歸信一實,修六波羅密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爲菩薩。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爲佛。
《大乘無量壽經》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于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爲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心悭意固,無能縱舍,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有心诤,有所恚怒,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何不于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若曹當熟思計,遠離衆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勸谕策進第叁十叁)
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五德。何等爲五?其一者:世間諸衆生類,欲爲衆惡,強者伏弱,轉相克賊,殘害殺傷,疊相吞噉,不知爲善,後受殃罰。……雖不即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其二者:世間人民,不順法度,奢淫驕縱,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損害忠良。心口各異,機僞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诳。瞋恚愚癡,欲自後已,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仇,破家亡身。……神明克識,終入惡道。其叁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壽命幾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常懷淫妷,煩滿胸中,邪態外逸。費損家財,事爲非法。所當求者,而不肯爲。……如是之惡,著于人鬼,神明記識,自入叁途。其四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已有道。橫行威勢,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慚懼,難可降化,常懷驕慢。賴其前世,福德營護,今世爲惡,福德盡滅。壽命終盡,諸惡繞歸。……身心摧碎,神形苦極。當斯之時,悔複何及!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谏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意念身口,曾無一善。……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于後,將何及乎!
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製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爲衆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洹之道。是爲五大善也。(濁世惡苦第叁十五)
複有衆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回,終不能得。若以無相智慧,植衆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刹,趣佛菩提,當生佛刹,永得解脫。(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法句經》
如河駛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還
是日已過 命則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擊人得擊 行怨得怨 罵人得罵 施怒得怒
莫輕小惡 以爲無殃 水滴雖微 漸盈大器
自利利人 益而不費 敬樂聞法 當念佛教
明人導世 度脫邪衆 世皆有死 叁界無安
《維摩诘所說經》
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爲苦爲惱,衆病所集。……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慈悲喜舍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禅定解脫叁昧、多聞智慧諸波羅密生。(方便品第二)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何謂爲盡?謂有爲法;何謂不盡?謂無爲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爲,不住無爲。何謂不盡有爲?謂不離大慈,不舍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衆生,終不厭倦。于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說法無吝。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于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荷負衆生,永使解脫。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壞威儀,而能隨俗。……是名菩薩不盡有爲。何謂菩薩不住無爲?謂修學空,不以空爲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爲證。……觀于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于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衆生。觀于空無,而不舍大悲。……是名菩薩不住無爲。
依于義,不依語;依于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于法,不依人。(菩薩行品第十一)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汝等凡夫,不觀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諸佛菩薩能觀心故,度生死海,到于彼岸。(序品第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妙法蓮花經》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叁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于衆生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實 余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于衆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衆生……
我以相嚴身 光明照世間 無量衆所尊 爲說實相印……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于道場知已 導師方便說……
舍利弗當知 我以佛眼觀 見六道衆生 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 相續苦不斷 深著于五欲 如牦牛愛尾
以貪愛自蔽 盲瞑無所見 不求大勢佛 及與斷苦法
深入諸邪見 以苦欲舍苦 爲是衆生故 而起大悲心
(方便品第二)
爲度衆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暗蔽、叁素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見諸衆生爲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衆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衆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尺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于此叁屆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爲患。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爲衆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叁界無安 猶如火宅 衆苦充滿 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 病死憂患 如是等火 熾然不息
(譬喻品第叁)
諸佛于法得最自在,知諸衆生種種欲樂,及其志力,隨所堪任,以無量喻而爲說法。隨諸衆生宿世善根,又知成…
《法藏碎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