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熟未成熟者,種種籌量分別知已,于一乘道,隨宜說叁。(信解品第四)
此經開方便面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爲開示。
若人說此經 應入如來室 著于如來衣 而坐如來座
處衆無所畏 廣爲分別說 大慈悲爲室 柔和忍辱衣
諸法空爲座 處此爲說法 若說此經時 有人惡口罵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應忍(法師品第十)
當于一切衆生起大悲想,于諸如來起慈父想,于諸菩薩起大師想,于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于一切衆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爲多說。(安樂行品第十四)
《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有作思維,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維,辨于佛境,猶如空華,複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金剛藏章)
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爲根本。
一切諸衆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墮落于生死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彌勒章)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清淨慧菩薩章)
《大方廣佛華嚴經》
過去未來世 現在諸導師 無有說一法 而得于道者
佛知衆生心 性分各不同 隨其所應度 如是而說法
悭者爲贊施 毀禁者贊戒 多瞋爲贊忍 好懈贊精進
亂意贊禅定 愚癡贊智慧 不仁贊慈愍 怒害贊大悲
憂戚爲贊喜 曲心贊歎舍 如是次第修 漸具諸佛法
如先立基堵 而後造宮室 施戒亦複然 菩薩衆行本
譬如建城郭 爲護諸人衆 忍進亦如是 防護諸菩薩
譬如大力王 率土鹹戴仰 定慧亦如是 菩薩所依賴
亦如轉輪王 能與一切樂 四等亦如是 與諸菩薩樂
(四等即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菩薩問明品第十)
菩薩觀去來今一切衆生,所受之身,尋即壞滅;便作是念:奇哉衆生,愚癡無智,于生死內,受無數身,危脆不停,速歸壞滅,若已壞滅,若今壞滅,若當壞滅,而不能以不堅固身,求堅固身。我當盡學諸佛所學,證一切智,知一切法,爲諸衆生說叁世平等,隨順寂滅不壞法性,令其永得安隱快樂。(十行品第二十一)
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穿其身,出生于外,何以故,金剛不與肉身染穢而同止故。于如來所,種少善根,亦複如是,要穿一切有爲諸行煩惱身過,到于無爲究竟智處。何以故,此少善根,不與有爲諸行煩惱而共住故。(如來出現品第叁十七)
善男子:世尊昔爲菩薩時,見一切衆生著我我所,住無明暗室,入諸見稠林,爲貪愛所縛,忿怒所壞,愚癡所亂,悭嫉所纏,生死輪回,貧窮困苦,不得值遇諸佛菩薩。見如是已,起大悲心,利益衆生。所謂起願得一切妙寶資具攝衆生心,願一切衆生悉皆具足資生之物無所乏心,于一切衆事離執著心,于一切境界無貪染心,于一切所有無悭吝心,于一切果報無希望心,于一切榮好無羨慕心,于一切因緣無迷惑心。起觀察真實法性心,起救護一切衆生心。
善男子:譬如一燈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菩薩摩诃菩薩提心燈,亦複如是,入于衆生心室之內,百千萬億不可說劫諸業煩惱,種種暗障,悉能除盡。(入法界品第叁十九)
《大般涅槃經》
一切諸世間 生者皆歸死 壽命雖無量 要必當有盡
夫盛必有衰 合會有別離 壯年不久停 無有法常者……
一切皆遷動 壽命亦如是 衆苦輪無際 流轉無休息
叁界皆無常 諸有無有樂(壽命品第一之二)
解脫者名爲希有,譬如水中生于蓮花,非爲希有,火中生者,是乃希有,有人見之,便生歡喜。真解脫者,亦複如是,其有見者,心生歡喜。
又解脫者是無所畏,如師子王,于諸百獸,不生怖畏。解脫亦爾,于諸魔衆不生怖畏。無怖畏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又解脫者名離諸有,滅一切苦,得一切樂,永斷貪欲、瞋恚、愚癡,拔斷一切煩惱根本。拔根本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如來性品第四之二)
《楞伽經》
莫著言說,隨宜方便,廣說經法。以衆生希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爲彼種種異解衆生,而說諸法,令離心、意、意識故。……諸菩薩摩诃薩依于義,不依文字。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壞第一義,亦不能覺他。(一切佛語心品之四)
《大乘起信論》
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舍離。而水非動性,若風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故。如是衆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舍離,而心非動性,若無明滅,相續則滅,智性不壞故。
依不覺故,生叁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雲何爲叁:一者無明業相。以不覺故心動,說名爲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叁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以有境界緣故,複生六種相。雲何爲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二者相續相。依于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叁者執取相。依于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四者計名字相。依于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五者起業相。依于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六者業系苦相。以依業受果,不自在故。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衆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第九 助道門
《觀無量壽佛經》
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正說分,初明淨業)
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此叁心,必生彼國。(正說分,十四上品生觀)
《優婆塞戒經》
若修悲心,難施能施,難忍能忍,難作能作,以是義故,一切善法,悲爲根本。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當知是人能壞惡業如須彌山,不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人所作少許善業,所獲果報如須彌山。(悲品第叁)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叁事,則得名爲財法長者。……一者至心奉持禁戒。二者四攝攝取衆生。叁者口言柔軟不粗。……複有叁事:一者聞諸菩薩苦行不怖。二者見有求者,終不言無。叁者終不生念我勝一切。(發願品第七)
若聞譏毀,心能堪忍。若聞贊歎,反生慚愧。……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終不宣說。聞他秘事,不向余說。……少恩加己,思欲大報。于己怨者,恒生善心。怨親等苦,先救怨者。見有罵者,反生憐憫。……世間之事,雖無利益,爲衆生故,而亦學之。……愛離別時,心不生惱,觀無常故。受樂受時,心不耽荒,觀苦無常。(自他莊嚴品第十一)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
《大方廣佛華嚴經》
菩薩在家 當願衆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妻子集會 當願衆生 怨親平等 永離貪著
涉路而去 當願衆生 履淨法界 心無障礙
見苦惱人 當願衆生 獲根本智 滅除衆苦
從舍出時 當願衆生 深入佛智 永出叁界
睡眠始寤 當願衆生 一切智覺 周顧十方
(淨行品第十一)
善男子:善知識者,如慈母,出生佛種故。如慈父,廣大利益故。如乳母,守護不令作惡故。如教師,示其菩薩所學故。如善導,能示波羅蜜道故。如良醫,能治煩惱諸病故。如雪山,增長一切智藥故。如勇將,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濟客,令出生死瀑流故。如船師,令到智慧寶洲故。(入法界品第叁十九)
善男子:言恒順衆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衆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如來。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悉皆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悉皆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
《法藏碎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