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熟未成熟者,种种筹量分别知已,于一乘道,随宜说三。(信解品第四)
此经开方便面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若人说此经 应入如来室 著于如来衣 而坐如来座
处众无所畏 广为分别说 大慈悲为室 柔和忍辱衣
诸法空为座 处此为说法 若说此经时 有人恶口骂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应忍(法师品第十)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安乐行品第十四)
《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有作思维,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维,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金刚藏章)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
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瞋痴 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
(弥勒章)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清净慧菩萨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
过去未来世 现在诸导师 无有说一法 而得于道者
佛知众生心 性分各不同 随其所应度 如是而说法
悭者为赞施 毁禁者赞戒 多瞋为赞忍 好懈赞精进
乱意赞禅定 愚痴赞智慧 不仁赞慈愍 怒害赞大悲
忧戚为赞喜 曲心赞叹舍 如是次第修 渐具诸佛法
如先立基堵 而后造宫室 施戒亦复然 菩萨众行本
譬如建城郭 为护诸人众 忍进亦如是 防护诸菩萨
譬如大力王 率土咸戴仰 定慧亦如是 菩萨所依赖
亦如转轮王 能与一切乐 四等亦如是 与诸菩萨乐
(四等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菩萨问明品第十)
菩萨观去来今一切众生,所受之身,寻即坏灭;便作是念:奇哉众生,愚痴无智,于生死内,受无数身,危脆不停,速归坏灭,若已坏灭,若今坏灭,若当坏灭,而不能以不坚固身,求坚固身。我当尽学诸佛所学,证一切智,知一切法,为诸众生说三世平等,随顺寂灭不坏法性,令其永得安隐快乐。(十行品第二十一)
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穿其身,出生于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染秽而同止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处。何以故,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善男子:世尊昔为菩萨时,见一切众生著我我所,住无明暗室,入诸见稠林,为贪爱所缚,忿怒所坏,愚痴所乱,悭嫉所缠,生死轮回,贫穷困苦,不得值遇诸佛菩萨。见如是已,起大悲心,利益众生。所谓起愿得一切妙宝资具摄众生心,愿一切众生悉皆具足资生之物无所乏心,于一切众事离执著心,于一切境界无贪染心,于一切所有无悭吝心,于一切果报无希望心,于一切荣好无羡慕心,于一切因缘无迷惑心。起观察真实法性心,起救护一切众生心。
善男子: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菩萨摩诃菩萨提心灯,亦复如是,入于众生心室之内,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业烦恼,种种暗障,悉能除尽。(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大般涅槃经》
一切诸世间 生者皆归死 寿命虽无量 要必当有尽
夫盛必有衰 合会有别离 壮年不久停 无有法常者……
一切皆迁动 寿命亦如是 众苦轮无际 流转无休息
三界皆无常 诸有无有乐(寿命品第一之二)
解脱者名为希有,譬如水中生于莲花,非为希有,火中生者,是乃希有,有人见之,便生欢喜。真解脱者,亦复如是,其有见者,心生欢喜。
又解脱者是无所畏,如师子王,于诸百兽,不生怖畏。解脱亦尔,于诸魔众不生怖畏。无怖畏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解脱者名离诸有,灭一切苦,得一切乐,永断贪欲、瞋恚、愚痴,拔断一切烦恼根本。拔根本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性品第四之二)
《楞伽经》
莫着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文字。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坏第一义,亦不能觉他。(一切佛语心品之四)
《大乘起信论》
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第九 助道门
《观无量寿佛经》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正说分,初明净业)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生彼国。(正说分,十四上品生观)
《优婆塞戒经》
若修悲心,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以是义故,一切善法,悲为根本。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当知是人能坏恶业如须弥山,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所作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悲品第三)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三事,则得名为财法长者。……一者至心奉持禁戒。二者四摄摄取众生。三者口言柔软不粗。……复有三事:一者闻诸菩萨苦行不怖。二者见有求者,终不言无。三者终不生念我胜一切。(发愿品第七)
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怨亲等苦,先救怨者。见有骂者,反生怜悯。……世间之事,虽无利益,为众生故,而亦学之。……爱离别时,心不生恼,观无常故。受乐受时,心不耽荒,观苦无常。(自他庄严品第十一)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
菩萨在家 当愿众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妻子集会 当愿众生 怨亲平等 永离贪著
涉路而去 当愿众生 履净法界 心无障碍
见苦恼人 当愿众生 获根本智 灭除众苦
从舍出时 当愿众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睡眠始寤 当愿众生 一切智觉 周顾十方
(净行品第十一)
善男子:善知识者,如慈母,出生佛种故。如慈父,广大利益故。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故。如教师,示其菩萨所学故。如善导,能示波罗蜜道故。如良医,能治烦恼诸病故。如雪山,增长一切智药故。如勇将,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济客,令出生死瀑流故。如船师,令到智慧宝洲故。(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如来。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悉皆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悉皆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
《法藏碎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