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普賢行願品)
《大般涅槃經》
嬰兒行者,如彼嬰兒,啼哭之時,父母即以楊樹黃葉而語之言,莫啼莫啼,我與汝金。嬰兒見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如來亦爾,若有衆生欲造衆惡,如來爲說叁十叁天常樂我淨,端正自恣,于妙宮殿,受五欲樂,六根所對,無非是樂。衆生聞有如是樂故,心生貪樂,止不爲惡,勤作叁十叁天善業,實是生死,無常、無樂、無我、無淨,爲度衆生,方便說言常、樂、我淨。(梵行品第八之七)
菩薩摩诃薩自觀其身,如病如瘡,如癰如怨,如箭入體,是大苦聚,悉是一切善惡根本。是身雖複不淨如是,菩薩猶故瞻視將養。何以故?非爲貪身,爲善法故;爲于涅槃,不爲生死;爲常、樂、我、淨,不爲無常、樂、我、淨。(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二)
《大乘起信論》
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礦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如是衆生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染垢,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得淨。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爲對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
《念佛直指》
一、念身不求無病。二、處世不求無難。叁、究心不求無障。四、立行不求無魔。五、謀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于人不求順適。八、施德不望求報。九、見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此十大礙行,攝一切諸礙,惟上智者堪任,中下之人,不敢希冀。……于諸礙中,一一能照察覺悟,省身體道,持之不失,則能入諸魔界,不爲群魔退轉其心,循諸色聲,不爲色聲惑亂其志。乃至憎愛名利之境,人我得失之場,我心先居礙中,彼礙豈能爲礙!……當知此礙,即是一切衆生大善知識,亦是一切衆生良佑福田。可以了死脫生,可以超凡入聖。……是故大聖化人,以病苦爲良藥,以患難爲解脫,以障礙爲逍遙,以群魔爲法侶,以事難爲安樂,以弊交爲資糧,以逆人爲園林,以施德爲棄屣,以疏利爲富貴,以受抑爲行門。如是則居礙反通,求通反礙,于此障礙,皆成妙境。……是故如來于障礙中,得菩提道。(十大礙行第十七)
《佛性論》
從今發願,窮未來際,恒以願攝一切衆生,未曾舍離。隨所行道,並入菩提願海所攝。以自利故,不舍涅槃;爲利他故,不舍生死。故有二觀:一于生死,觀苦過失。二于涅槃,觀樂功德。
第十 修證門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言:人有衆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第五章)
佛言:淨心修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第十叁章)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即都無,其如幻耳。(第二十章)
《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複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于無明 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衆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于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衆生 修此免邪見
(文殊菩薩章)
善男子: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衆生幻心,還歸幻滅,諸幻滅盡,覺心不動。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普賢菩薩章)
善男子:彼之衆生,幻身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此菩薩及末世衆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普眼菩薩章)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己斷滅,無滅礙者。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是則名爲隨順覺性。(清淨慧菩薩章)
善男子:彼末世衆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爲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若複有人贊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複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淨諸業障菩薩章)
鈍根未成者 常當誠心忏
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
佛境便現前(圓覺菩薩章)
《大佛頂首楞嚴經》
爾時,阿難及諸大衆,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挂礙。是諸大衆,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是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卷叁)
阿難:……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曆劫辛勤修證,雖複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戲論。……是故阿難:汝雖曆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阿難:……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爲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于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爲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爲永斷根本無明。
以諸衆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爲塵,識情爲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卷四)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叁摩地,得無生忍。(卷五)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諸佛本妙覺心,與諸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
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 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 況複諸叁有 歸元性無二 方便有多門
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 見聞如幻翳 叁界若空華
聞複翳根除 塵銷覺圓淨 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文殊菩薩偈頌)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叁決定義,所謂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叁無漏學。(卷六)
阿難:……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叁惑。不盡叁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爲功用,習氣不滅,落于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僞。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當處禅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五陰魔障)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于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色陰魔障之一)
于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已言成聖,得大自在。此名因慧獲諸輕清。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疑誤衆生,墮阿鼻獄。失于正受,當從淪墮。(受陰魔障之一)
叁摩地中,心愛神通,種種變化,研究化元,貪取神力。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動。……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禅律,罵詈徒衆。……鬼力惑人,非有真實。(想陰魔障之一)(卷九)
于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墮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由此計度生死無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行陰魔障之一)
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沈迷,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識陰魔障之一)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中塗…
《法藏碎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