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住生极乐世界。(正说分,第十六下品生观)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流通分)
《大乘无量寿经》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八十念必生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善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临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第十九闻名发心愿。第二十临终接引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萨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第二十一悔过得生愿)(发大誓愿第六)
《大悲心陀罗尼经》
若诸天人,诵持大悲章句者,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诵持大悲神咒,于现生中,一切所求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
善男子: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文殊说般若经》
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心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
《大集经》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占察善恶业报经》
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观察法身,厌离妄执。)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
《称扬净土功德经》
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讽诵念,此人当得无量之福,永离三途。命终之后,得生彼刹。
《优婆塞戒经》
善男子:菩萨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是人应当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则得离内外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息恶品第十六)
《地藏菩萨本愿经》
世尊:如是阎浮提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惛昧,不辨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是诸眷属,当须设大供养,转读尊经,念佛菩萨名号。如是善缘能令亡者离诸恶道,诸魔鬼神悉皆退散。世尊: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
世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是众生等,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称佛名号品第九)
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疾病,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溢,乃至于睡梦中,悉皆安乐。(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堕恶趣者,无有是处。
《妙法莲华经》
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骄慢嫉妬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
众生被困厄 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 广修诸方便 十方诸国土 无刹不现身……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 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 是故应顶礼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大方广佛严经》
尔时观自在菩萨遥见善财告言……善男子:我修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离迷惑怖,离于死怖,离大众怖,离恶趣怖,离黑暗怖,离迁移怖,离爱别怖,离怨会怖,离逼迫身怖,离逼迫心怖,离忧悲怖。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诸众生离怖畏已,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是人临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馀 利乐一切众生界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沈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普贤行愿品)
《大佛顶首楞严经》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来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卷五)
《维摩诘所说经》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国品第一)
《大乘起信论》
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有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
《十住毗婆沙论》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也如是……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往生论》
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何等三种?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然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
先明总者,谓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此经者,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别则专就此经复有十义:一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
心本无念,念起即乖,而众生无始以来妄想习惯,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愈寇平,则舍病体更无自身,即寇盗原吾赤子。(卷一)
《净土生无生论》
法界圆融体 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 全体是法界
若人临终时 能不失正念 或见光见华 已受宝池生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
《法藏碎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