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住生極樂世界。(正說分,第十六下品生觀)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流通分)
《大乘無量壽經》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八十念必生願)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發善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複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臨時,我與諸菩薩衆,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第十九聞名發心願。第二十臨終接引願。)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發菩薩提心,堅固不退,植衆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爲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刹,命終不複更叁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二十一悔過得生願)(發大誓願第六)
《大悲心陀羅尼經》
若諸天人,誦持大悲章句者,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隨願皆得往生。……誦持大悲神咒,于現生中,一切所求不果遂者,不得爲大悲心陀羅尼也。
善男子: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爲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衆生故,現作菩薩。……一切人天,常須供養,專稱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
《文殊說般若經》
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心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
《大集經》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占察善惡業報經》
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觀察法身,厭離妄執。)決定得生彼佛淨國,善根增長,速獲不退。
《稱揚淨土功德經》
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諷誦念,此人當得無量之福,永離叁途。命終之後,得生彼刹。
《優婆塞戒經》
善男子:菩薩若有內外諸惡不淨因緣,是人應當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則得離內外惡不淨因緣,增長悲慧。(息惡品第十六)
《地藏菩薩本願經》
世尊:如是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終時,神識惛昧,不辨善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是諸眷屬,當須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菩薩名號。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諸魔鬼神悉皆退散。世尊:一切衆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小小惡業,合墮惡趣者,尋即解脫。(閻羅王衆贊歎品第八)
世尊:現在未來一切衆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是衆生等,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稱佛名號品第九)
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疾病,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溢,乃至于睡夢中,悉皆安樂。(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複叁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種種雜色衆寶華中,自然化生。
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
《妙法蓮華經》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于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衆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複爲貪欲所惱,亦複不爲嗔恚愚癡所惱,亦複不爲驕慢嫉妬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叁)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
衆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 廣修諸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刹不現身……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于苦惱死厄 能爲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衆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大方廣佛嚴經》
爾時觀自在菩薩遙見善財告言……善男子:我修此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離于死怖,離大衆怖,離惡趣怖,離黑暗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離怨會怖,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怖。複作是願,願諸衆生,若念于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諸衆生離怖畏已,複教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永不退轉。(入法界品第叁十九)
是人臨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衆生心,而爲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能令佛刹極微塵數世界衆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衆生。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刹
我既往生彼國已 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馀 利樂一切衆生界
我此普賢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衆生 速往無量光佛刹(普賢行願品)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來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卷五)
《維摩诘所說經》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國品第一)
《大乘起信論》
衆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于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有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
《十住毗婆沙論》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也如是……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往生論》
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贊歎門。叁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
菩薩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何等叁種?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衆生苦,遠離無安衆生心故。叁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菩薩遠離如是叁種菩提門相違法,得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叁種?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爲自身求諸樂故。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衆生苦故。叁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然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
先明總者,謂如來唯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則一代時教總其大意,唯欲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今此經者,直指衆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見故。別則專就此經複有十義:一大悲憫念末法爲作津梁故。二特于無量法門出勝方便故。叁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故。四化導二乘執空不修淨土故。五勉進初心菩薩親近如來故。六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故。七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故。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無念故。九巧示因于往生實悟無生故。十複明徑路修行徑中之徑故。
心本無念,念起即乖,而衆生無始以來妄想習慣,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愈寇平,則舍病體更無自身,即寇盜原吾赤子。(卷一)
《淨土生無生論》
法界圓融體 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 全體是法界
若人臨終時 能不失正念 或見光見華 已受寶池生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故雲: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
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
《法藏碎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