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藏碎金▪P5

  ..续本文上一页,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庄严净土分第十)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网经》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心地品)

  《妙法莲华经》

  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安乐行品第十四)

  《大方广佛华严经》

  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梵行品第十六)

  善观诸法,慧根增长。勇猛精进,摧伏众魔。无量智慧,威光炽盛。其身超出一切世间,得一切法无碍智慧,善能悟解尽无尽际,住于普济,入真实际,无相观智,常现在前,善巧成就诸菩萨行。(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一切法无生  一切法无灭  若能如是解  诸佛常现前

  法性本空寂  无取亦无见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若知一切法  体性皆如是  斯人则不为  烦恼所染著

  凡夫见诸法  但随于相转  不了法无相  以是不见佛……

  凡夫妄观察  取相不如理  佛离一切相  非彼所能见

  迷惑无知者  妄取五蕴相  不了彼真性  是人不见佛

  了知一切法  自性无所有  如是解法性  则见卢舍那……

  诸法无真实  妄取真实相  是故诸凡夫  轮回生死狱

  言词所说法  小智妄分别  是故生障碍  不了于自心

  不能了自性  云何知正道  彼由颠倒慧  增长一切恶

  不见诸法空  恒受生死苦  斯人未能有  清净法眼故

  我普受众苦  由我不见佛  故当净法眼  观其所应见

  若得见于佛  其心无所取  此人则能见  如佛所知法

  (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无所得者名为虚空。世间无物,名为虚空。菩萨得是虚空三昧,无所见故,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见。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所得者,名常乐我净。菩萨摩诃萨见佛性故,得常乐我净,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善男子:道与菩提及以涅槃,悉名为常。一切众生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无慧眼故,不能得见;而诸众生为欲见故,修戒定慧,以修行故,见道、菩提及以涅槃。(梵行品第八之四)

  善男子:云何复名甚深之义,虽知众生实无有我,而于未来不失业果。虽知五阴于此灭尽,善恶之业,终不败亡。虽有诸业,不得作者。虽有至处,无有去者。虽有系缚,无受缚者。虽有涅槃,亦无灭者,是名甚深秘密之义。(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一)

  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敌,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复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之一)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知一切法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习应七空:所谓性空,自相空,诸法空,无所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七空时,不见色受想行识,若相应若不相应,若生相若灭相,若垢相若净相。不见色与受合,不见受与想合,……何以故?无有法与法合者,其性空故。色空中无有色,受想行识空中无有识。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诸法空相。何以故?但有名字故,谓为空。所以者何?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亦不见生,亦不见灭。……何以故?名字是因缘和合作法,但分别忆想假名说。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一切名字,不见故不著。(卷一)

  诸法实相云何有?佛言: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色受想行识无所有,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故。是中凡夫以无明力渴爱故,妄见分别,说是无明。是凡夫为二边所缚。是人不知不见诸法无所有,而忆想分别,著色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人著故,于无所有法而作识知见。(卷三)

  《六祖坛经》

  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般若品第二)

  《大乘起信论》

  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沈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

  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汗,无一可乐。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作此思维,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

  《中论》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大圣说空法  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  诸佛所不化

  定有则著常  定无则著断   是故有智者  不应著有无

  虽空亦不断  虽有亦不常   业果报不失  是名佛所说

  诸佛或说我  或说于无我   诸法实相中  无我无非我

  诸法实相者  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  寂灭如涅槃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

  《佛性论》

  迦叶:如阴暗山岩及庙堂房舍,无数千年,暗在其中,未曾有人然灯照了。设有人能于中然灯得成以不?答言:得成。迦叶:此中诸暗得作念言,我住此已久,我今不去,是暗能作此意以不?不可,世尊,何以故?灯光既成,不得不去。迦叶:如是烦恼及业,从无数劫来,在众生相续中。若能生一念正思惟者,则久劫烦恼,悉皆自灭。迦叶:是灯光者,即譬圣无分别智,黑暗者,即譬众生烦恼业。

  第七 忆念门

  

  《佛说阿弥陀经》  

  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观无量寿佛经》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说分,第八像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

《法藏碎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