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莊嚴淨土分第十)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知見不生分第叁十一)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梵網經》
欲長菩提苗,光明照世間,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不生亦不滅,不常複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心地品)
《妙法蓮華經》
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二親近處。(安樂行品第十四)
《大方廣佛華嚴經》
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于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梵行品第十六)
善觀諸法,慧根增長。勇猛精進,摧伏衆魔。無量智慧,威光熾盛。其身超出一切世間,得一切法無礙智慧,善能悟解盡無盡際,住于普濟,入真實際,無相觀智,常現在前,善巧成就諸菩薩行。(入法界品第叁十九)
一切法無生 一切法無滅 若能如是解 諸佛常現前
法性本空寂 無取亦無見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若知一切法 體性皆如是 斯人則不爲 煩惱所染著
凡夫見諸法 但隨于相轉 不了法無相 以是不見佛……
凡夫妄觀察 取相不如理 佛離一切相 非彼所能見
迷惑無知者 妄取五蘊相 不了彼真性 是人不見佛
了知一切法 自性無所有 如是解法性 則見盧舍那……
諸法無真實 妄取真實相 是故諸凡夫 輪回生死獄
言詞所說法 小智妄分別 是故生障礙 不了于自心
不能了自性 雲何知正道 彼由顛倒慧 增長一切惡
不見諸法空 恒受生死苦 斯人未能有 清淨法眼故
我普受衆苦 由我不見佛 故當淨法眼 觀其所應見
若得見于佛 其心無所取 此人則能見 如佛所知法
(須彌頂上偈贊品第十四)
《大般涅槃經》
善男子:無所得者名爲虛空。世間無物,名爲虛空。菩薩得是虛空叁昧,無所見故,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回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無所得者,名常樂我淨。菩薩摩诃薩見佛性故,得常樂我淨,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善男子:道與菩提及以涅槃,悉名爲常。一切衆生常爲無量煩惱所覆,無慧眼故,不能得見;而諸衆生爲欲見故,修戒定慧,以修行故,見道、菩提及以涅槃。(梵行品第八之四)
善男子:雲何複名甚深之義,雖知衆生實無有我,而于未來不失業果。雖知五陰于此滅盡,善惡之業,終不敗亡。雖有諸業,不得作者。雖有至處,無有去者。雖有系縛,無受縛者。雖有涅槃,亦無滅者,是名甚深秘密之義。(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一)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爲佛性。以是義敵,佛性常恒,無有變易,無明複故,令諸衆生不能得見。(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之一)
《摩诃般若波羅密經》
知一切法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羅蜜。
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習應七空:所謂性空,自相空,諸法空,無所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習應七空時,不見色受想行識,若相應若不相應,若生相若滅相,若垢相若淨相。不見色與受合,不見受與想合,……何以故?無有法與法合者,其性空故。色空中無有色,受想行識空中無有識。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諸法空相。何以故?但有名字故,謂爲空。所以者何?諸法實性,無生無滅,無垢無淨故。菩薩摩诃薩如是行,亦不見生,亦不見滅。……何以故?名字是因緣和合作法,但分別憶想假名說。是故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一切名字,不見故不著。(卷一)
諸法實相雲何有?佛言: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是事不知,名爲無明。……色受想行識無所有,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故。是中凡夫以無明力渴愛故,妄見分別,說是無明。是凡夫爲二邊所縛。是人不知不見諸法無所有,而憶想分別,著色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人著故,于無所有法而作識知見。(卷叁)
《六祖壇經》
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爲真性自用。
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爲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爲彼岸,故號波羅蜜。
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叁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叁毒爲戒定慧。
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般若品第二)
《大乘起信論》
若人唯修于止,則心沈沒。或起懈怠,不樂衆善,遠離大悲。是故修觀。
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爲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淨,種種穢汗,無一可樂。如是當念一切衆生,從無始世來,皆因無明所熏習故,令心生滅,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現在即有無量逼迫。未來所苦亦無分齊。難舍難離,而不覺知。衆生如是,甚爲可愍。作此思維,即應勇猛,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別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衆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以起如是願故,于一切時,一切處,所有衆善,隨己堪能,不舍修學,心無懈怠。
《中論》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生
大聖說空法 爲離諸見故 若複見有空 諸佛所不化
定有則著常 定無則著斷 是故有智者 不應著有無
雖空亦不斷 雖有亦不常 業果報不失 是名佛所說
諸佛或說我 或說于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
諸佛依二谛 爲衆生說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義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別于二谛 則于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衆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爲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佛性論》
迦葉:如陰暗山岩及廟堂房舍,無數千年,暗在其中,未曾有人然燈照了。設有人能于中然燈得成以不?答言:得成。迦葉:此中諸暗得作念言,我住此已久,我今不去,是暗能作此意以不?不可,世尊,何以故?燈光既成,不得不去。迦葉:如是煩惱及業,從無數劫來,在衆生相續中。若能生一念正思惟者,則久劫煩惱,悉皆自滅。迦葉:是燈光者,即譬聖無分別智,黑暗者,即譬衆生煩惱業。
第七 憶念門
《佛說阿彌陀經》
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觀無量壽佛經》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說分,第八像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
《法藏碎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