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藏碎金▪P4

  ..续本文上一页生恶法,为欲坏之。未生恶法,为遮不起。未生善法,为令速生。已生善法,为令增广。勤修精进,是名精进。

  菩萨虽复不惜身命,然为护法,应当爱惜,身四威仪,常修如法。(毗梨耶波罗蜜品第二十六)

  《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净诸业障菩萨章)

  《妙法莲华经》

  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大方广佛华严经》

  

  佛子善谛听 我今如实答 或有速解脱 或有难出离

  若欲求除灭 无量诸过恶 当于佛法中 勇猛常精进

  譬如微少火 樵湿速令灭 于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如钻燧求火 未出而数息 火势随止灭 懈怠者亦然……

  佛子善谛听 所问如实义 非但以多闻 能入如来法

  如人水所漂 惧溺而渴死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人设美膳 自饿而不食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人善方药 自疾不能救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人数他宝 自无半钱分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菩萨问明品第十)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无屈挠行。此菩萨修诸精进,所谓第一精进,大精进,胜精进,殊胜精进。……终不为恼一众生故,而行精进。但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但为拔一切惑本故,而行精进;但为除一切习气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烦恼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心乐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境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诸根胜劣故,而行精进。(十行品第二十一)

  菩萨摩诃萨知苦苦、坏苦、行苦,专求佛法,不生懈怠。行菩萨行,无有疲厌。不惊、不畏、不恐、不怖,不舍大愿,求一切智,坚固不退。

  菩萨摩诃萨,了达自身,及以众生,本来寂灭,不惊不怖,而勤修福智,无有厌足。(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譬如世间,有诸大众满二十五里,王敕一臣,持一油钵,经由中过,莫令倾覆,若弃一滴,当断汝命。复遣一人拔刀在后,随而怖之。臣受王教,尽心坚持,经历尔所大众之中,虽见可意五邪欲等,心常念言,我若放逸,著彼邪欲,当弃所持,命不全济。是人以是怖因缘故,乃至不弃一滴之油。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生死中,不失念慧,以不失敌,虽见五欲,心不贪著。(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二)

  人身难得,如优昙华,我今已得;如来难值,过优昙华,我令已值;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云何纵心,令住恶法。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云何恃怙,而生懈慢!(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具足毗梨耶波罗密。

  《大乘起信论》

  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以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

  

  第五 禅定门

  《佛遗教经》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进,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

  《优婆塞戒经》

  常乐寂静,远离五盖。心乐思维,观生死过。常修善法,至心不废。具足正念,断诸放逸。省于言语,亦损眠食。心净身净,不亲恶友。……虽处世法,身心不动。(禅波罗蜜品第二十七)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修静虑者有五种障,一切有情皆被覆翳。所谓五盖:一者贪欲;二者嗔恚;三者掉悔;四者昏眠;五者疑盖。除此五盖方得禅定。一切众生恒为无量烦恼扰乱其心。菩萨得真三昧,住如是平等法中,所谓得心平等、行平等,即一切法普皆平等,是名法性三昧。

  《妙法莲华经》

  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安乐行品第十四)

  《大方广佛华经》

  

  若在厄难 当愿众生 随意自在 所行无碍

  剃除须发 当愿众生 永离烦恼 究竟寂灭

  正身端坐 当愿众生 坐菩萨座 心无所著

  结跏趺坐 当愿众生 善根坚固 得不动地

  修行于定 当愿众生 以定伏心 究竟无馀

  以时寝息 当愿众生 身得安隐 心无动乱

   (净行品第十一)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离痴乱行?此菩萨成就正念,心无散乱。坚固不动,最上清净。广大无量,无有迷惑。(十行品第二十一)

  佛子:譬如虚空,虽能容一切诸物,而离有无。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普入一切世间,而离世间想。虽勤度一切众生,而离众生想。虽深知一切法,而离诸法想。虽乐见一切佛,而离诸佛想。虽善入种种三昧,而知一切法自性皆如,无所染著。(十定品第二十七)

  菩萨如金刚 志求一切智 信心及苦行 坚固不可动

  其心无所畏 饶益诸群生 众魔与烦恼 一切悉摧灭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摩诃般波罗密经》

  不乱不昧故,具足禅波罗密。

  《大乘起信论》

  若修止者,住于静外,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复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

  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

  《大智度论》

  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众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

  若求世间近事,不能专心,则事业不成。何况甚深佛道而不用禅定。禅定名摄诸乱心。乱心轻飘,甚于鸿毛;驰散不停,驶过疾风;不可制止,剧于猕猴;暂现转灭,甚于掣电。心相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禅不定。(卷十七)

  《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菩萨发心为修禅故,一切家业内外皆舍,不惜身命,寂然闲居,无所悭吝,是名大舍。复次,菩萨为修禅故,难忍能忍,谓一切荣辱,皆能安忍,设为众恶来加,恐障三昧,不生瞋恼,名为忍辱。复次,菩萨为修禅故,一心专精进,设身疲苦,终不退息,如钻火之喻,常坐不卧,摄诸乱意,未尝放逸,设复经年无证,亦不退没,是为难行之事,即是大精进也。故知修禅因缘,虽不作意别行四度,四度自成。复次,菩萨因修禅定,具足般若波罗密者,菩萨修禅,一心正住,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智慧涌发,如石中泉。(卷一)

  

  第六 般若门

  

  《佛遗教经》

  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

  《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生,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若诸菩萨修行布施波罗密多,乃至静虑波罗密多,皆从般若波罗密多本母所生,而为根本。

  菩萨于生死海,以五波罗密多而为舟船,载功德宝,要因般若波罗密多为船师,至于彼岸。

  有十胜法,便能悟入无上菩提:一者精勤,乐习禅定。二者亲近善友,听闻正法。三者损灭睡眠,恒自觉悟。四者于大乘法所闻不忘。五者顺世事业,常观如幻,无所著故。六者无所隐藏,决众疑故。七者不轻已身,勤修行故。八者常乐法施,兴大会故。九者恒自谦下,不诳众生故。十者不自师心,深入佛慧故。菩萨以此十事,具足圆满六波罗密多,成就法身清净解脱。

  《大佛顶首楞严经》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卷二)

  汝元不知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卷三)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理实见分第五)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无得无说分第七)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

《法藏碎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