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藏碎金▪P3

  ..续本文上一页、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八悭惜加毁戒)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缘、瞋法、瞋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十谤三宝戒)

  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菩萨戒本)

  《大佛顶首楞严经》

  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卷五优波离身识)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

  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若不断偷,修禅定身,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语言证。……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卷六)

  《妙法莲花经》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安乐行品第十四)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食如子肉想。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不听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断大慈种。(如来性品第四之一)

  众生若不护持禁戒,云何当得见于佛性。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性品第四之四)

  戒能永断一切恶业及三恶道;能疗恶病,犹如药树;戒是生死险道资粮;戒是摧结恶贼铠杖;戒是灭结毒蛇良咒;戒是度恶业行桥梁。若有不能如是观者,名不修戒。(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六)

  《楞伽经卷四》

  曾悉为亲属 鄙秽不净杂 不净所生长 闻气悉恐怖

  一切肉与葱 及诸韭蒜等 种种放逸酒 修行常远离……

  由食生放逸 放逸生诸觉 从觉生贪欲 生死不解脱

  为利杀众生 以财纲诸肉 二俱是恶业 死随叫呼狱……

  若食诸血肉 众生悉恐怖 是故修行者 慈心不食肉

  食肉无慈慧 永背正解脱 及违圣表相 是故不应食

  (一切佛语心品之四)

  《大方广佛华严经》

  若得五欲 当愿众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稳

  学受戒时 当愿众生 善学于戒 不作众恶

  洗涤形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得粗涩食 当愿众生 心无染著 绝世贪爱

  (净行品)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尸罗波罗密。

  《大乘起信论》

  云何修持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谄曲、瞋恚、邪见。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

  

  第三 忍辱门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第七章)

  《佛遗教经》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优波塞戒经》

  有智之人,若遇恶骂,当作是念:是骂詈字,不一时生,初字出时,后字未生,后字生已,初字复灭。若不一时,云何是骂。直是风声,我云何瞋。我今此身,五阴和合,四阴不现,则不可骂。色阴十分,和合而有,如是和合,念念不停。若不停,谁当受骂。……世间骂者,亦有两种:一者实,二者虚。若说实者,实何所瞋。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瞋。若我瞋者,我自作恶,何以故?因瞋恚故,生三恶道。若我于彼三恶道中受苦恼者,则为自作自受苦报。(羼提波罗蜜品第二十五)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若有愚下狂乱众生来骂辱者,皆忍受之。譬如醉象难可禁制,应以铁钩而调伏之。瞋心醉象,亦复如是,以忍辱钩而制御之,令其调伏,名为安忍波罗密多。

  《法句经》

  见怒能忍 至诚安徐 口无粗言 不害众生

  履仁行慈 博爱济众 福常随身 卧安觉安

  恶言骂詈 憍陵蔑人 兴起是行 疾怨滋生

  逊言顺辞 尊敬于人 弃结忍恶 疾怨自灭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妙法莲花经》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安乐行品第十四)

  是诸菩萨等 志固无怯弱 从无量劫来 而行菩萨道

  巧于难问答 其心无所畏 忍辱心决定 端正有威德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大方广佛华严经》

  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普为众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令其修习。譬如大海,一切众毒,不能变坏。菩萨亦尔,一切愚蒙,无有智慧,不知恩德,瞋恨顽毒,傲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识善法,如是等类,诸恶众生,种种逼恼,无能动乱。……不以众生其性弊恶,邪见瞋浊,难可调伏,便即舍弃,不修回向。(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菩萨尔时,复作是念,我从无始劫,住于生死,受诸苦恼。如是思维,重自劝励,令心清净,而得欢喜,善自调摄,自能安住于佛法中,亦令众生同得此法。复更思维,此身空寂,无我我所,无有真实,性空无二,若苦若乐,皆无所有,诸法空故。我当解了,广为人说,令诸众生,灭除此见。是故我今虽遭苦毒,应当忍受。(十行品第二十一)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心不动故,具足羼提波罗密。

  《大般涅槃经》

  菩萨修行大涅槃者作是思维,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则不能令一切众生度烦恼河。以是思维,虽有如是身心苦恼,默然忍受。以忍受故,则不生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

  《六祖坛经》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般若品第二)

  《大乘起信论》

  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第四 精进门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证道果。(第三十三章)

  《佛遗教经》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

  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

  《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佛告慈氏菩萨:求菩提时,擐精进甲,以大誓愿而为器仗,日夜精勤,增长功德。设逢苦难,心不退转,修诸苦行,不辞劳倦,常以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取有情。复次,懈怠之人,犹如舂杵,有二种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损坏;二者不能自立,弃地即卧,渐不堪用。懒惰之人,亦复如是。一者不自策使,色力日减。二者不能勤理家业,常卧睡眠,命终受苦。精进之人,与诸有情作归依处,令一切众生安稳快乐。以精进力,速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优婆塞戒经》

  已…

《法藏碎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