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云何菩萨摩诃萨究竟施?佛子:此菩萨假使有无量众生,或有无眼,或有无耳,或无鼻舌,及以手足,来至其所,告菩萨言,我身薄祜,诸根残缺,唯愿仁慈,以善方便,舍已所有,令我具足。菩萨闻之,即便施与。……又观此身,无有真实,无有惭愧,非贤圣物,臭秽不洁,骨节相持,血肉所涂,九孔常流,人所恶贱。作是观已,不生一念爱著之心。复作是念,此身危脆,无有坚固,我今云何而生恋著,应以施彼,充满其愿。如我所作,以此开导一切众生,令于身心不生贪爱,悉得成就清净智身。(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是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普贤行愿品)
《大般涅槃经》
尔时释提桓因,自变其身,作罗刹像,形甚可畏,下至雪山,去其不远,而便立住。……宣过去佛所说半偈: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说是半偈已,便住其前,所现形貌,甚可怖畏,顾〔耳+丐〕遍视,观于四方。是苦行者,闻是半偈,心生欢喜。……即便前至是罗刹所,作如是言:善哉大士!汝于何处得是过去离怖畏者所说半偈。大士:是半偈义,乃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之正道也。……说是偈竟,我当终身为汝弟子。罗刹答言:汝智太过,但自爱身,都不见念今我定为饥苦所逼,实不能说。……我复语言:汝但具足说是半偈,我闻偈已,当以此身奉施供养。大士:我设命终,如此之身,无所复用,当为虎狼〔至+鸟〕枭雕鹫之所啖食,然后不得一毫之福。我今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不坚身,以易坚身。……唯愿和尚为我说其余半偈,令得具足。罗刹即说: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善男子:我舍身时,复作是言:愿令一切悭惜之人,悉来见我舍离此身;若有少施起贡高者,亦令得见我为一偈,舍此身命,如弃草木。(圣行品第七之四)
财法二施各有二种:一者圣,二者非圣。圣者施已不求果报;非圣施已求于果报。圣者法施为增长法,非圣法施为增诸有。如是之人,为增财故而行财施,为增有故,而行法施,是故名为施不具足。(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三)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施者、受者、财物不可得故,能具足檀波罗密。
《大乘起信论》
云何修行施门,若见一切众生,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施与无畏。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不应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第二 持戒门
《佛说四十二章经》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第十六章)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第二十四章)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第二十六章)
《佛遗教经》
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堕于坑坎。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
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
《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优婆塞戒经》
闻三恶苦,心生怖畏,身毛皆竖,涕泣横流,坚持斋戒,乃至小罪,不敢毁犯,当知是人,得解脱分法。(解脱品第四)
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何等为五:一者乐杀;二者乐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受戒品第十四)
优婆塞戒至菩萨戒,能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地根基,是名庄严。既受戒已,得人天乐,是名自利。既受戒已,施诸众生,无恐无畏;咸令一切,离苦获安,是名利他。(六波罗蜜品第十八)
如人病重,要须众药,和合治之,若少一种,则不能治。何以故?其病重故。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具诸恶故,要须众戒,然后治之,若少一戒,则不能治。(业品第二十四)
《大宝积经》
在家菩萨应受善戒。彼应不杀,放舍刀杖,不杀一切诸众生等,不恼一切,常行慈心。彼应不盗,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乃至草叶,不与不取。离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应离忘语,如说如作,不诳于他,先思而行。随所见闻,如实而说,宁舍身命,终不妄语。彼应离酒,不醉不乱,不自轻躁,亦不嘲哗。(郁伽长者会)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汝应持戒。汝若不持,汝若不持,汝口虽说,自耳不闻,如是种种被他讥毁,何能劝人守护净戒。以是当知,先自检身,离诸放逸,坚持净戒,然后为人说正法要,有情闻已,便能信受。
《法句经》
不当粗言 言当畏报 恶往祸来 刀杖归躯
人不持戒 滋蔓如藤 逞情极欲 恶行日增
恶行危身 愚以为易 善最安身 愚以为难
行恶得恶 如种苦种 恶自受罪 善自受福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若有上根求净戒 发大精进心无退
悲泪泣血常精恳 哀感遍身皆血现
系念十方三宝所 并余六道诸众生
长跪合掌心不辞 发露洗心求忏悔
……唯愿诸佛大慈尊 哀愍护念如一子
一忏不复造诸罪 三世如来当证明
如是勇猛忏悔者 名为上品求净戒
……涤除罪障净六根 施我菩萨三聚戒
我愿坚持不退转 精修度脱苦众生
(报恩品第二下)
《梵网经》
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即入诸佛位。
佛言: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一杀戒)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二盗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子、姐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三淫戒)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四妄语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五酤洒戒)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六说四众过戒)
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赞已德,隐他人好事,令他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七自赞毁他戒)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需,一切给予。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
《法藏碎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