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藏碎金▪P2

  ..續本文上一頁

  《大方廣佛華嚴經》

  雲何菩薩摩诃薩究竟施?佛子:此菩薩假使有無量衆生,或有無眼,或有無耳,或無鼻舌,及以手足,來至其所,告菩薩言,我身薄祜,諸根殘缺,唯願仁慈,以善方便,舍已所有,令我具足。菩薩聞之,即便施與。……又觀此身,無有真實,無有慚愧,非賢聖物,臭穢不潔,骨節相持,血肉所塗,九孔常流,人所惡賤。作是觀已,不生一念愛著之心。複作是念,此身危脆,無有堅固,我今雲何而生戀著,應以施彼,充滿其願。如我所作,以此開導一切衆生,令于身心不生貪愛,悉得成就清淨智身。(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是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普賢行願品)

  《大般涅槃經》

  爾時釋提桓因,自變其身,作羅刹像,形甚可畏,下至雪山,去其不遠,而便立住。……宣過去佛所說半偈: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說是半偈已,便住其前,所現形貌,甚可怖畏,顧〔耳+丐〕遍視,觀于四方。是苦行者,聞是半偈,心生歡喜。……即便前至是羅刹所,作如是言:善哉大士!汝于何處得是過去離怖畏者所說半偈。大士:是半偈義,乃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之正道也。……說是偈竟,我當終身爲汝弟子。羅刹答言:汝智太過,但自愛身,都不見念今我定爲饑苦所逼,實不能說。……我複語言:汝但具足說是半偈,我聞偈已,當以此身奉施供養。大士:我設命終,如此之身,無所複用,當爲虎狼〔至+鳥〕枭雕鹫之所啖食,然後不得一毫之福。我今爲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舍不堅身,以易堅身。……唯願和尚爲我說其余半偈,令得具足。羅刹即說:

  生滅滅已 寂滅爲樂

  善男子:我舍身時,複作是言:願令一切悭惜之人,悉來見我舍離此身;若有少施起貢高者,亦令得見我爲一偈,舍此身命,如棄草木。(聖行品第七之四)

  財法二施各有二種:一者聖,二者非聖。聖者施已不求果報;非聖施已求于果報。聖者法施爲增長法,非聖法施爲增諸有。如是之人,爲增財故而行財施,爲增有故,而行法施,是故名爲施不具足。(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叁)

  《摩诃般若波羅密經》

  施者、受者、財物不可得故,能具足檀波羅密。

  《大乘起信論》

  雲何修行施門,若見一切衆生,來求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以自舍悭貪,令彼歡喜。若見厄難,恐怖危逼,隨己堪任,施與無畏。若有衆生來求法者,隨己能解,方便爲說,不應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第二 持戒門

  《佛說四十二章經》

  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第十六章)

  佛言:愛欲莫甚于色,色之爲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爲道者矣。(第二十四章)

  天神獻玉女于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衆穢,爾來何爲?去!吾不用。天神愈敬。(第二十六章)

  《佛遺教經》

  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當知戒爲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當製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製也,亦如惡馬,不以辔製,將當牽人墮于坑坎。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爲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製而不隨。

  此五根者,心爲其主,是故汝等,當好製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狂象無鈎,猿猴得樹,騰躍踔踯,難可禁製。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製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

  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爲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爲五欲所牽,爲知足者之所憐愍。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爲樂,當離愦鬧,獨處閑居。……若樂衆者,則受衆惱。譬如大樹,衆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著,沒于衆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

  汝等比丘,種種戲論,其心則亂。……是故比丘,當急舍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

  《八大人覺經》

  第二覺知,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

  第叁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常念叁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優婆塞戒經》

  聞叁惡苦,心生怖畏,身毛皆豎,涕泣橫流,堅持齋戒,乃至小罪,不敢毀犯,當知是人,得解脫分法。(解脫品第四)

  人有五事,現在不能增長財命。何等爲五:一者樂殺;二者樂盜;叁者邪淫;四者妄語;五者飲酒。(受戒品第十四)

  優婆塞戒至菩薩戒,能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初地根基,是名莊嚴。既受戒已,得人天樂,是名自利。既受戒已,施諸衆生,無恐無畏;鹹令一切,離苦獲安,是名利他。(六波羅蜜品第十八)

  如人病重,要須衆藥,和合治之,若少一種,則不能治。何以故?其病重故。一切衆生,亦複如是。具諸惡故,要須衆戒,然後治之,若少一戒,則不能治。(業品第二十四)

  《大寶積經》

  在家菩薩應受善戒。彼應不殺,放舍刀杖,不殺一切諸衆生等,不惱一切,常行慈心。彼應不盜,自財知足,于他財物不生希望,乃至草葉,不與不取。離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應離忘語,如說如作,不诳于他,先思而行。隨所見聞,如實而說,甯舍身命,終不妄語。彼應離酒,不醉不亂,不自輕躁,亦不嘲嘩。(郁伽長者會)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汝應持戒。汝若不持,汝若不持,汝口雖說,自耳不聞,如是種種被他譏毀,何能勸人守護淨戒。以是當知,先自檢身,離諸放逸,堅持淨戒,然後爲人說正法要,有情聞已,便能信受。

  《法句經》

  不當粗言 言當畏報 惡往禍來 刀杖歸軀

  人不持戒 滋蔓如藤 逞情極欲 惡行日增

  惡行危身 愚以爲易 善最安身 愚以爲難

  行惡得惡 如種苦種 惡自受罪 善自受福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若有上根求淨戒  發大精進心無退  

  悲淚泣血常精懇  哀感遍身皆血現  

  系念十方叁寶所  並余六道諸衆生

  長跪合掌心不辭  發露洗心求忏悔

  ……唯願諸佛大慈尊  哀愍護念如一子

  一忏不複造諸罪  叁世如來當證明

  如是勇猛忏悔者  名爲上品求淨戒

  ……滌除罪障淨六根  施我菩薩叁聚戒

  我願堅持不退轉  精修度脫苦衆生

  (報恩品第二下)

  《梵網經》

  大衆心谛信,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即入諸佛位。

  佛言:若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贊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衆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一殺戒)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二盜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緣、淫法、淫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衆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子、姐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叁淫戒)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衆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衆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四妄語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衆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五酤灑戒)

  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六說四衆過戒)

  若佛子,自贊毀他,亦教人自贊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衆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贊已德,隱他人好事,令他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七自贊毀他戒)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緣、悭法、悭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需,一切給予。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爲說一句、一偈…

《法藏碎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