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八悭惜加毀戒)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善根無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順心。而反更于一切衆生中,乃至于非衆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自謗叁寶,教人謗叁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叁百矛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十謗叁寶戒)
是故諸佛子,宜發大勇猛,于諸佛淨戒,護持如明珠。(菩薩戒本)
《大佛頂首楞嚴經》
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爲第一。(卷五優波離身識)
若諸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叁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若不斷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
又諸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叁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若不斷殺,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爲欲隱彌露。
又複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叁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若不斷偷,修禅定身,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複。
如是世界六道衆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叁行已圓,若大妄語,即叁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語言證。……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爲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卷六)
《妙法蓮花經》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诃薩,不應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爲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複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爲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爲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爲法猶不親厚,況複余事。(安樂行品第十四)
《大般涅槃經》
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迦葉菩薩複白佛言,世尊:雲何如來不聽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如來性品第四之一)
衆生若不護持禁戒,雲何當得見于佛性。一切衆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因見佛性,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來性品第四之四)
戒能永斷一切惡業及叁惡道;能療惡病,猶如藥樹;戒是生死險道資糧;戒是摧結惡賊铠杖;戒是滅結毒蛇良咒;戒是度惡業行橋梁。若有不能如是觀者,名不修戒。(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六)
《楞伽經卷四》
曾悉爲親屬 鄙穢不淨雜 不淨所生長 聞氣悉恐怖
一切肉與蔥 及諸韭蒜等 種種放逸酒 修行常遠離……
由食生放逸 放逸生諸覺 從覺生貪欲 生死不解脫
爲利殺衆生 以財綱諸肉 二俱是惡業 死隨叫呼獄……
若食諸血肉 衆生悉恐怖 是故修行者 慈心不食肉
食肉無慈慧 永背正解脫 及違聖表相 是故不應食
(一切佛語心品之四)
《大方廣佛華嚴經》
若得五欲 當願衆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穩
學受戒時 當願衆生 善學于戒 不作衆惡
洗滌形穢 當願衆生 清淨調柔 畢竟無垢
得粗澀食 當願衆生 心無染著 絕世貪愛
(淨行品)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屍羅波羅密。
《大乘起信論》
雲何修持戒門,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绮語,遠離貪嫉、欺詐、谄曲、瞋恚、邪見。若出家者,爲折伏煩惱故,亦應遠離愦鬧,常處寂靜,修習少欲知足頭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慚愧改悔。不得輕于如來所製禁戒。當護譏嫌,不令衆生妄起過罪故。
第叁 忍辱門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爲惡。(第七章)
《佛遺教經》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優波塞戒經》
有智之人,若遇惡罵,當作是念:是罵詈字,不一時生,初字出時,後字未生,後字生已,初字複滅。若不一時,雲何是罵。直是風聲,我雲何瞋。我今此身,五陰和合,四陰不現,則不可罵。色陰十分,和合而有,如是和合,念念不停。若不停,誰當受罵。……世間罵者,亦有兩種:一者實,二者虛。若說實者,實何所瞋。若說虛者,虛自得罵,無豫我事。我何緣瞋。若我瞋者,我自作惡,何以故?因瞋恚故,生叁惡道。若我于彼叁惡道中受苦惱者,則爲自作自受苦報。(羼提波羅蜜品第二十五)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若有愚下狂亂衆生來罵辱者,皆忍受之。譬如醉象難可禁製,應以鐵鈎而調伏之。瞋心醉象,亦複如是,以忍辱鈎而製禦之,令其調伏,名爲安忍波羅密多。
《法句經》
見怒能忍 至誠安徐 口無粗言 不害衆生
履仁行慈 博愛濟衆 福常隨身 臥安覺安
惡言罵詈 憍陵蔑人 興起是行 疾怨滋生
遜言順辭 尊敬于人 棄結忍惡 疾怨自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妙法蓮花經》
文殊師利: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行處。若菩薩摩诃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複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诃薩行處。(安樂行品第十四)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巧于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大方廣佛華嚴經》
菩薩摩诃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衆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設有衆生,于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無恚怒。普爲衆生作善知識,演說正法,令其修習。譬如大海,一切衆毒,不能變壞。菩薩亦爾,一切愚蒙,無有智慧,不知恩德,瞋恨頑毒,傲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識善法,如是等類,諸惡衆生,種種逼惱,無能動亂。……不以衆生其性弊惡,邪見瞋濁,難可調伏,便即舍棄,不修回向。(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菩薩爾時,複作是念,我從無始劫,住于生死,受諸苦惱。如是思維,重自勸勵,令心清淨,而得歡喜,善自調攝,自能安住于佛法中,亦令衆生同得此法。複更思維,此身空寂,無我我所,無有真實,性空無二,若苦若樂,皆無所有,諸法空故。我當解了,廣爲人說,令諸衆生,滅除此見。是故我今雖遭苦毒,應當忍受。(十行品第二十一)
《摩诃般若波羅密經》
心不動故,具足羼提波羅密。
《大般涅槃經》
菩薩修行大涅槃者作是思維,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則不能令一切衆生度煩惱河。以是思維,雖有如是身心苦惱,默然忍受。以忍受故,則不生漏。(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叁)
《六祖壇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般若品第二)
《大乘起信論》
雲何修行忍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亦當忍于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
第四 精進門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言:夫爲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铠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衆魔,而證道果。(第叁十叁章)
《佛遺教經》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
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暗。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舍之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
《八大人覺經》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佛告慈氏菩薩:求菩提時,擐精進甲,以大誓願而爲器仗,日夜精勤,增長功德。設逢苦難,心不退轉,修諸苦行,不辭勞倦,常以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取有情。複次,懈怠之人,猶如舂杵,有二種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損壞;二者不能自立,棄地即臥,漸不堪用。懶惰之人,亦複如是。一者不自策使,色力日減。二者不能勤理家業,常臥睡眠,命終受苦。精進之人,與諸有情作歸依處,令一切衆生安穩快樂。以精進力,速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優婆塞戒經》
已…
《法藏碎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