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惡法,爲欲壞之。未生惡法,爲遮不起。未生善法,爲令速生。已生善法,爲令增廣。勤修精進,是名精進。
菩薩雖複不惜身命,然爲護法,應當愛惜,身四威儀,常修如法。(毗梨耶波羅蜜品第二十六)
《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善男子:末世衆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嗔愛慢,谄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淨諸業障菩薩章)
《妙法蓮華經》
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衆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于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大方廣佛華嚴經》
佛子善谛聽 我今如實答 或有速解脫 或有難出離
若欲求除滅 無量諸過惡 當于佛法中 勇猛常精進
譬如微少火 樵濕速令滅 于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如鑽燧求火 未出而數息 火勢隨止滅 懈怠者亦然……
佛子善谛聽 所問如實義 非但以多聞 能入如來法
如人水所漂 懼溺而渴死 于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人設美膳 自餓而不食 于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人善方藥 自疾不能救 于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人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于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菩薩問明品第十)
佛子:何等爲菩薩摩诃薩無屈撓行。此菩薩修諸精進,所謂第一精進,大精進,勝精進,殊勝精進。……終不爲惱一衆生故,而行精進。但爲斷一切煩惱故,而行精進;但爲拔一切惑本故,而行精進;但爲除一切習氣故,而行精進;但爲知一切衆生界故,而行精進;但爲知一切衆生死此生彼故,而行精進;但爲知一切衆生煩惱故,而行精進;但爲知一切衆生心樂故,而行精進;但爲知一切衆生境界故,而行精進;但爲知一切衆生諸根勝劣故,而行精進。(十行品第二十一)
菩薩摩诃薩知苦苦、壞苦、行苦,專求佛法,不生懈怠。行菩薩行,無有疲厭。不驚、不畏、不恐、不怖,不舍大願,求一切智,堅固不退。
菩薩摩诃薩,了達自身,及以衆生,本來寂滅,不驚不怖,而勤修福智,無有厭足。(離世間品第叁十八)
《大般涅槃經》
善男子:譬如世間,有諸大衆滿二十五裏,王敕一臣,持一油缽,經由中過,莫令傾覆,若棄一滴,當斷汝命。複遣一人拔刀在後,隨而怖之。臣受王教,盡心堅持,經曆爾所大衆之中,雖見可意五邪欲等,心常念言,我若放逸,著彼邪欲,當棄所持,命不全濟。是人以是怖因緣故,乃至不棄一滴之油。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于生死中,不失念慧,以不失敵,雖見五欲,心不貪著。(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二)
人身難得,如優昙華,我今已得;如來難值,過優昙華,我令已值;清淨法寶難得見聞,我今已聞,猶如盲龜值浮木孔。人命不停,過于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雲何縱心,令住惡法。壯色不停,猶如奔馬,雲何恃怙,而生懈慢!(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叁)
《摩诃般若波羅密經》
身心精進不懈怠故,具足毗梨耶波羅密。
《大乘起信論》
雲何修行進門?所謂于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弱。當念過去久遠以來,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無有利益。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衆苦。複次若人雖修行信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爲邪魔諸鬼之所惱亂,或爲世間事務種種牽纏,或爲病苦所惱,有如是等衆多障礙,是故應當勇猛精勤,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心忏悔,勸請隨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廢,得免諸障,善根增長故。
第五 禅定門
《佛遺教經》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進,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爲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
《優婆塞戒經》
常樂寂靜,遠離五蓋。心樂思維,觀生死過。常修善法,至心不廢。具足正念,斷諸放逸。省于言語,亦損眠食。心淨身淨,不親惡友。……雖處世法,身心不動。(禅波羅蜜品第二十七)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修靜慮者有五種障,一切有情皆被覆翳。所謂五蓋:一者貪欲;二者嗔恚;叁者掉悔;四者昏眠;五者疑蓋。除此五蓋方得禅定。一切衆生恒爲無量煩惱擾亂其心。菩薩得真叁昧,住如是平等法中,所謂得心平等、行平等,即一切法普皆平等,是名法性叁昧。
《妙法蓮華經》
在于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安樂行品第十四)
《大方廣佛華經》
若在厄難 當願衆生 隨意自在 所行無礙
剃除須發 當願衆生 永離煩惱 究竟寂滅
正身端坐 當願衆生 坐菩薩座 心無所著
結跏趺坐 當願衆生 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
修行于定 當願衆生 以定伏心 究竟無馀
以時寢息 當願衆生 身得安隱 心無動亂
(淨行品第十一)
佛子:何等爲菩薩摩诃薩離癡亂行?此菩薩成就正念,心無散亂。堅固不動,最上清淨。廣大無量,無有迷惑。(十行品第二十一)
佛子:譬如虛空,雖能容一切諸物,而離有無。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雖普入一切世間,而離世間想。雖勤度一切衆生,而離衆生想。雖深知一切法,而離諸法想。雖樂見一切佛,而離諸佛想。雖善入種種叁昧,而知一切法自性皆如,無所染著。(十定品第二十七)
菩薩如金剛 志求一切智 信心及苦行 堅固不可動
其心無所畏 饒益諸群生 衆魔與煩惱 一切悉摧滅
(離世間品第叁十八)
《摩诃般波羅密經》
不亂不昧故,具足禅波羅密。
《大乘起信論》
若修止者,住于靜外,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複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複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叁昧,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當知真如是叁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叁昧。……若諸凡夫,不習此叁昧法,得入如來種性,無有是處。
《大智度論》
菩薩身雖遠離衆生,心常不舍,靜處求定,獲得實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藥,將身權息衆務,氣力平健,則修業如故。菩薩宴寂亦複如是。
若求世間近事,不能專心,則事業不成。何況甚深佛道而不用禅定。禅定名攝諸亂心。亂心輕飄,甚于鴻毛;馳散不停,駛過疾風;不可製止,劇于猕猴;暫現轉滅,甚于掣電。心相如是,不可禁止。若欲製之,非禅不定。(卷十七)
《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
菩薩發心爲修禅故,一切家業內外皆舍,不惜身命,寂然閑居,無所悭吝,是名大舍。複次,菩薩爲修禅故,難忍能忍,謂一切榮辱,皆能安忍,設爲衆惡來加,恐障叁昧,不生瞋惱,名爲忍辱。複次,菩薩爲修禅故,一心專精進,設身疲苦,終不退息,如鑽火之喻,常坐不臥,攝諸亂意,未嘗放逸,設複經年無證,亦不退沒,是爲難行之事,即是大精進也。故知修禅因緣,雖不作意別行四度,四度自成。複次,菩薩因修禅定,具足般若波羅密者,菩薩修禅,一心正住,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智慧湧發,如石中泉。(卷一)
第六 般若門
《佛遺教經》
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
《八大人覺經》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生,心是惡源,形爲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若諸菩薩修行布施波羅密多,乃至靜慮波羅密多,皆從般若波羅密多本母所生,而爲根本。
菩薩于生死海,以五波羅密多而爲舟船,載功德寶,要因般若波羅密多爲船師,至于彼岸。
有十勝法,便能悟入無上菩提:一者精勤,樂習禅定。二者親近善友,聽聞正法。叁者損滅睡眠,恒自覺悟。四者于大乘法所聞不忘。五者順世事業,常觀如幻,無所著故。六者無所隱藏,決衆疑故。七者不輕已身,勤修行故。八者常樂法施,興大會故。九者恒自謙下,不诳衆生故。十者不自師心,深入佛慧故。菩薩以此十事,具足圓滿六波羅密多,成就法身清淨解脫。
《大佛頂首楞嚴經》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雲何于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卷二)
汝元不知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卷叁)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理實見分第五)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無得無說分第七)
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
《法藏碎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