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斋佛学文存
法藏碎金
徐恒志 编
慧林校
出版:上海佛学书局
地址:常德路418号
邮编:200040
2002年9月第1版
2002年9月第1次印刷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准印证号:2002(167)
徐恒志居士简介
徐恒志居士,1916年1月30日(农历1915年12月26日)生人,原籍浙江镇海。少年即受其父亲影响归信佛教。25岁到能海上师处受三皈五戒,法名定真。同时,得王骧陆上师蒙示以般若要旨,并函授观心方法。1945年,随王骧陆上师学无相密乘心中心法,潜心修持。20世纪50年代,在清定上师座下受瑜珈菩萨戒,并为当时《觉讯》月刊撰稿。
1953年徐老受心密阿阇黎灌顶位后,开始为上海佛教青年会讲授佛法。20世纪80年代起,在上海佛教居士林、厦门闽南佛学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等处演讲佛教。20世纪90年代曾在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等地弘法。徐老晚年时仍然为法忘躯,笔耕不辍,鱼雁传书,接引后学。
徐老一生著作甚丰,主要有:《静坐入门》(署名定真)、《般若花》、《心经的理论和实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略述》、《佛教的人生价值观》、《法藏碎金》、《中国历代养性进德格言、诗偈、楹联》、《佛教常识问答》及《徐恒志佛学文集》等。其中1953年所著的《学佛是怎么一回事》和《怎样实践佛法》两文深受读者欢迎,因而被印成单行本多次在各地再版,还被译成英文流传至美国、新加坡及港台等地区。
2007年3月5日(农历正月十六)凌晨两点三十六分,徐老在上海寓所“幻斋”,手结弥陀定印安祥示寂,享年九十二岁。荼毗后七彩舍利无数,头灵骨完整、舌舍利不坏。历史上仅闻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和唐三藏法师玄奘有此希有瑞相,徐老为第三人。这是徐老一生精诚修持,为戒定慧道力所熏修得大成就之表相。徐老生前历任上海佛教协会各届理事、上海佛协第八届咨议委员、上海佛教居士林讲师、弘一大师研究会顾问、宁波佛教居士林名誉林长、广东省元音古寺顾问等职务。数十年来,徐老为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为法忘躯,随机施教,普利群机,令人景仰。老人家一生“以般若为导、以总持为法、以净土为归”,显密圆融、潜修密证,严谨治学、悲心广大。徐老澹泊名利、简朴平易、谦和待人的独特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已饮誉海内外,德望所归,四众同仰。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赞徐老是“当代维摩诘”。卧龙山普净寺智正老法师赠联:
现居士身虚怀若谷照大千当今维摩诘
示般若花实相明灯悬万古一代人天师
尝海一滴 知百川味
目 录
序
自序
第一 布施门
第二 持戒门
第三 忍辱门
第四 精进门
第五 禅定门
第六 般若门
第七 忆念门
第八 教化门
第九 助道门
第十 修证门
(附录)辑录经论一览
序
如来出世,随宜说法,因众生病既各异,故法王药须多方。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学人往往望而却步。虽然,佛法紧要处原无多子,不过欲令众生断除妄想执着,复兴本有心性而已。众生无量劫来,迷真起妄,安之若素,于六道轮回长夜大苦,不以为患,贪爱五欲,不能自拔。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于是大圣悲悯,教网恢张,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渐渐积功德,自然成佛道。苟欲亲证本性,要在真实行履。欲得实行,必先具正知见,不学圣教,何从启迪蒙昧,有所准绳。徐恒志居士自行之余,心切利人,曩者已著《学佛是怎么一回事?》一书,于心性道理,佛教各宗源流、旨趣,修持方便,由浅入深,条分缕析,使初学者问津有自,免致歧误,早已风行海内外。今乃复辑《法藏碎金》,广录诸大乘经论要义,分列十门:以六波罗密为先,盖六度乃诸佛智慧之渊海,菩萨万行之司南。次为忆念,揭示禅净心要:而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功高易进,尤为要中之要。复以教化、助道二门匡扶之,如施肥沃土,令苗滋长。既具实行,必有证得,故殿以修正,使知所避忌,不越规矩。此之十门,于佛法信、解、行、证,全始要终,义无不备;且门门互摄,法法圆具,虽曰碎金,皆真金也,即全金也。但当信受奉行,自能深入经藏。得此二书,可谓纲举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方向明斯发心真,用功少而奏效速,如开宝藏,取用不竭,确是暗室明灯,苦海慈航,末法有此,实堪庆幸!窃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何况命系呼吸,转眼隔世,头出头没,有何了期?是以生死大事,端须及早自决,故不揣愚昧,述其大旨,以为劝进。伏祈见闻,仰体诸佛度生之悲愿,与夫居士弘传之苦心,将此二编,潜心披阅,于佛法未入门者,固可得门而入;已入门者,更能升堂登室,一句半偈,等获解脱,学少法而得大利,不仅往生极乐,如操左券,即圆成佛道,普度众生,亦将如愿以偿。功德无量,赞叹莫尽!爰乐为之序云。
一九八九年五月,净业学人俞德荫和南敬序,时年八十有四。
自 序
释迦牟尼佛大愿应世,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一音说法,异类等解。释尊灭后,结集法藏达八千余卷,卷帙浩瀚,遍读为难。遂忘其愚钝,数年前,敬将大乘经论中,义理精要,文句显豁,而自成段落者,分为十门,进行编集,以便自学,名曰《法藏碎金》。兹念初机学人,与予或有同感,乃进行补充整理,共录自常见之经论四十三种,并标其品名、出处,以便检阅,深愿以法供养,同出苦轮。虽撷录经论,义或未备,挂一漏万,实所难免。然尝海一滴,知百川味,一语半偈,等沾法益。若欲深究,大藏俱在,需者可检。兹将付梓,略志数语。敬祈十方善信,共鉴愚诚。
一九八九年六月后学徐恒志和南敬序
法 藏 碎 金
佛弟子徐恒志和南敬辑
第一 布施门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第十章)
《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苦量,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优婆塞戒经》
善男子:智人行施,为自他利,知财宝物是无常故,为令众生生喜心故,为怜悯故,为坏悭故,为不求索后果报故,为欲庄严菩提道故。……是人现在得四果报:一者一切乐见,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于四方。三者,入大众时,心无怖畏。四者,一切善人,乐来亲附。……智者施已,不求受者爱念之心。不求名称,免于怖畏。不求善人,来见亲附。亦不求望人天果报(杂品第十九之一)
《优婆塞戒经》
善男子:若能观怨(家)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需,当知是人能善修慈。(禅波罗蜜品第二十七)
《大宝积经》
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非不如法,平直正求,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负荷重担,发大精进,教化众生而无疲厌;自舍已乐,为众生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而不倾动。(郁伽长者会)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佛告慈氏菩萨:法施有三种事,胜于财施。云何为三:一、财施者,而有竭尽,法施增长,则无有尽。以是较量,胜于财施。二、受财施者,现在利益;受法施者,现在、未来俱有利益,于无量世,恒相随逐,无人侵夺,乃至无上正等菩提,不相舍离。三、财施者,能施者获益,受者无益。若法施者,自他俱益,由闻法故,发心速趣无上菩提。由此三义,法施者胜于财施。
《文殊问经》
父母佛弟子,远来远去人,病者及看病,此八决定施。
《地藏菩萨本愿经》
复次,观世音:若未来、现在诸世界中,六道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地藏菩萨名,一声历耳根者,是诸众生,永不历三恶道苦。何况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将是命终人舍宅、财物宝贝、衣服,塑画地藏形象,或使病人未终之时,眼耳见闻,知道眷属将舍宅、宝贝等,为其自身塑画地藏菩萨形象,是人若是业报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寻即除愈,寿命增益。是人若是业报命尽,应有一切罪障业障,合堕恶趣者,承斯功德,命终之后,即生人天,受胜妙乐,一切罪障,悉皆消灭。(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妙行无住分第四)
《妙法莲华经》
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怠。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妙法莲华经》
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乐习苦行,于日月净明德佛法中,精进经行,一心求佛,满万二千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欢喜,即作念言,我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闻法华经力。我今当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法华经。即时入是三昧。……从三昧起,而自念言:我虽以神力供养于佛,不如以身供养。即服诸香,……于日月净明德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其中诸佛同时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诸施中最尊最上。(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
《法藏碎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