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盼叁堂幫助修行——新疆淨土宗佛弟子修行現狀調查
《淨土》2012年第4期
作者:李衛疆
七月十五日,東林慈善新疆聯絡處助念團接到了這樣的一個助念申請:張睦源居士的丈夫陷入深度昏迷,有臨終的迹象,希望得到聯絡處助念團的幫助。接到這個申請之後,助念團的成員趕到了張睦源的家中。經過了解發現,助念團的工作很難順利開展。
張居士的丈夫王梯忠是一位軍人,雖一生信佛法,但只作過讀誦、抄寫《金剛經》和禅觀的修行,未聞淨土法門,亦從未發願往生。張睦源居士一直以來都是禅、淨、密雜修,對淨土未能産生堅定信心,因此才允許子女將身患嚴重腦梗、陷入深度昏迷的丈夫送進醫院搶救。但送入醫院搶救後,張居士看到丈夫所遭受的痛苦,她又覺得萬分愧疚,希望丈夫能夠往生,因此向聯絡處助念團求助。
王梯忠被送進的是烏魯木齊市一家部隊醫院,醫院的性質決定了病人家屬不能在病房內弘傳佛法,助念團無法進入病房爲未聞淨土法門的王梯忠做臨終開示。而在病人臨終之時,家屬均不能守在身邊,須將病人遺體送進太平間冷凍櫃之後,家屬方可組織相應的紀念追思活動。這給助念帶來了極大的難度。當時王梯忠雖然已脫離危險,但大部分時間仍然處于昏迷狀態,必須借助呼吸器來維持生命。
類似王梯忠這種情況,不是特例。七月二十一日,新疆聯絡處對新疆的部分淨土宗佛弟子作了一次小型調查,發現擔憂自己臨命終時出現類似情況的人占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
觀念沖突,引發臨終憂慮
在《佛說阿彌陀經》中講到,念佛人只要一心念佛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在《佛說無量壽經》的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第十八願說念佛人“乃至十念,必得往生”;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九品往生中,下叁品往生者均須有善知識臨終開示,欲往生者在開示後一心念佛求生極樂,方可往生。《淨土叁經》均直指“念佛發願往生”是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必要條件。而印光大師在融會叁經的核心要義之後,又做了進一步的開示。在《印光法師文鈔》當中,對于老年安養和臨終助念有這樣一段開示:念佛之人,若已證道,則臨命終時,任彼刀割香塗,了無動念之事,則無所謂爲損益也。若只有修持之力,未能到業盡情空地位,則臨終得人助念,即可決定往生。
時當末法五濁惡世,在家修行的居士,能修至“業盡情空”者甚少,對于臨終能否往生的擔憂成爲多數在家修行的佛弟子的共同話題。
有四十叁位六十歲以上的佛弟子參與了本次調查,其中二十九人表示,他們非常迫切地需要臨命終時有一個如法的往生環境,並有人能夠幫助助念。
錢雪琴居士已經年過六十,她說:“如果有條件,我想盡快住進一家由淨土宗佛弟子發心開設的安養堂,我實在不能在家裏修行。”
錢居士已受叁皈多年,但一直都不敢跟家人講,她的家人都不信佛,也不支持錢居士修行。她的家中不能設置佛龛,她在家中也從來不出聲念誦佛號。
“可以說,對于念佛修行,我做得還很不夠,可現實情況是我不僅不能在家公開修行,更不能指望在家裏有一個往生的環境。比如我告訴子女,讓他們在我臨命終時不要呼號哭泣,他們就不能理解。”錢居士說。
《印光法師文鈔》中,對于淨宗佛弟子臨終時的環境,有過明確的開示:若遇無知眷屬,預于未死以前,爲之洗沐換衣,令其搬動受苦。縱不受苦,一經搬動,心便不能歸一于佛。(以動其軀體,心便不能徹底清淨純一。)若再向之哭泣,則自己亦生愛戀,便與佛不相應,欲得往生,莫由也已。
從這個段落,我們可以看出,淨宗佛弟子臨命終時,家人是不能圍著他哭泣的。同時,還需要臨終開示,印祖更要求家人至少八個小時之內不可搬動遺體。這些要求,與世俗的傳統送亡觀念有著非常強烈的沖突。長者辭世,子女不哭送,多被視爲“不孝”;趁屍骨未寒,不爲其更換老衣,多被視爲“失禮”;臨命終時,不表達難舍之情,不千方百計地挽救,甚至被斥爲“禽獸”。
這種觀念的沖突使得很多淨宗佛弟子對自己臨終往生産生了強烈的擔憂,尤其是在家中只有一人是念佛人的情況下,這種擔憂到了六十歲以後就變得更爲強烈。
六十五歲的孫桂華居士,家中子女對她的信仰非常尊重,她可以在家中修行。她很早就給子女安排了自己的後事,子女也都答應,但她同樣會産生憂慮。“我不能保證孩子們不把我送進醫院搶救,也不能保證他們不表達難過、悲痛的心情,他們畢竟不是佛弟子,不知道這些事的意義。”
六十一歲的陳青梅居士曾因心腦血管疾病一度呼吸停止、心髒停止跳動,她說自己是“死過一次的人”。“已經死過一次了,對很多事都看開了,但對于往生,卻是我解不開的心結。我的叁個孩子完全不懂佛法,老伴也不信佛,他們到現在都還需要我來照顧。如果我再一次面對死亡,他們會覺得是我丟下他們不管。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他們怎麼可能會安心地送我走呢?”
陳青梅女士曾去東林慈善的安養院呆過一段時間,發現自己沒辦法在那裏長住:“九江離新疆太遠,氣候條件完全不一樣,周圍全部都是陌生人,我已經六十多歲了,去適應這些太難了。”她非常希望身邊就有一個安養堂或助念堂,自己可以很好地修行,也有很如法的往生環境,又離家人不太遠,可以照顧到他們。
本次調查過程中,絕大多數年齡超過六十歲的佛弟子都有著與陳青梅相似的心理需求。
解惑無門,期盼共修場所
《印光法師文鈔》對于念佛法門的稀有難得,多次發出贊歎,說“須知佛法,法門無量,若欲以通身業力之凡夫,現生即得了生脫死,離此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說不出第二個法門來”。
念佛法門對于現今的佛弟子有著無二的利益。在本次的調查過程中,有二十八位年齡在叁十五歲到六十歲之間的佛弟子參與了調查,他們對于念佛法門的認知與了解,大多還不盡深入。
二十八人中,一向專修念佛法門的人僅有六人,從前進行拜忏、持咒、禅觀等修行,如今轉爲專修念佛法門的有九人,此外,雖然現在也念佛發願往生,但仍在進行禅觀、持咒、拜忏等修行的有十叁人。二十八人中,讀過《血盆經》、《地母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和《玉曆寶鈔》、《地獄遊記》等僞經的有十二人,占到調查人數的百分之四十。
在烏魯木齊,一向專弘念佛法門的佛弟子僅爲數十人。近年來,隨著東林慈善新疆聯絡處在烏魯木齊及周邊城市進行弘法和組織慈善活動,現在念佛發願往生的佛弟子人數大大增加。但這些佛弟子當中對淨土法門的了解與認知以及修行現狀,卻並不容樂觀。
“我每天工作很忙,只有節假日時間能多一點,平時讀誦淨土經典的機會不多。而且由于從前對古文的學習很少,經文當中有不少內容看不懂,我又不知道向誰去問。如果有通達教理的人能組織大家聚在一起,系統地學習淨土叁經就好了。”
叁十七歲的林先生准備受叁皈,很想能有機與更多的人一起學習淨土經典,但烏魯木齊目前還沒有淨土宗道場。雖然東林慈善新疆聯絡處可以提供來自于東林寺、弘化社等處的經典,但由于誦讀過程中有不少疑惑,聯絡處又暫時無法提供場地組織共修,所以他一直在等。
“之前聽說東林寺開設了網絡研究生班,我也想報名,但因爲讀誦經典有一些障礙,就沒有信心去學了。”
在本次接受調查的這二十八人中,雖然有二十一人達到了大專以上的文化程度,但對于讀誦佛經仍然沒有很大的信心。很多僞經的文字雖然粗陋,但卻更加通俗易懂,加上又沒有人向他們指認,于是他們中一部分人讀誦了這些夾雜著與佛法內容相悖的讀本。
接受本次調查的楊居士今年四十九歲,她目前還沒有讀誦過淨土經典。自二零零九年起,她一直在看某法師講經的光盤,依據這位法師所講的內容,她開始讀誦《弟子規》,學習爲人的善法。之後又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以消除自己累生累世的惡業。她認爲只有“做好了人,消除了業障,才能很好地修行念佛法門,因爲那樣念佛才能一心不亂”。目前她雖然也念佛,但對于往生仍沒有很大的信心。
“我不知道往昔積累了多少業障,才會在今生今世遭受這麼多苦難,更沒有好機緣去一心念佛。要修行,就要先做一個好人,只有這樣,阿彌陀佛才能感知到我們發的願。”
楊居士目前仍然不願意改變她的修行方式。她的態度很具有代表性,不少佛弟子因爲讀不懂淨土經典,更多是依靠看法師講法的光盤來了解淨宗佛法。
在新疆聯絡處辦公室工作的齊秀梅居士說:“如果烏魯木齊也有一個淨宗正修道場,或者是一個念佛堂就好了,這樣可以組織大家進行精進念佛活動,也可以組織大家學習淨宗經典。這樣可以解決很多人在修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增長大家念佛的信心。”
齊居士不久前才在東林寺受了五戒,並參加了百萬佛號閉關。
“參加了百萬佛號閉關之後,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修行方式有很大的偏頗,對很多問題的理解也都開始發生轉變了。很希望更多的人也有這樣的機會。”
二十八人中,有六人參加過東林寺的精進佛七和百萬佛號閉關。其他人則暫時無緣參加。
從新疆去東林寺路途遙遠,參加一次精進念佛或閉關至少需要兩周的時間。二十八人中僅有七人已退休,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參加東林寺組織的共修活動。此外,還有十二人目前不具備外出參學及在家念佛、做鈍功夫的條件。上述十二人均不能在家讀誦經典或觀看法師講法的光盤,因爲他們還不想讓家人知道他們已經是佛弟子。
《印光法師文鈔》中明確了在家居士所應具備的修行基礎,即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我的家人不知道我在信佛,我也不能告訴他們。我的丈夫是回族,更傾向于伊斯蘭教的教義。母親是老黨員,也不會贊成我信佛。開始我對這個問題很糾結,但後來聽了大安法師的開示,了解了“敦倫盡分”的涵義,便知道在家居士還是需要維護家庭和睦,要互相尊重,所以我在家裏是不能放與佛法有關的東西的。”
年過五旬的張居士雖然已受五戒,他也會經常參加新疆聯絡處組織的慈善活動,但這些都得背著家人來做。“我很希望每隔一段時間就可以參加一些共修活動,把在家落下的功課好好補一補。阿彌陀佛許下大願,臨命終時不論我們在什麼樣的環境裏,他都會現前接引,只要我的心一直在欣求極樂。所以,我並不擔心往生的問題,但我需要一個更好的修行場所,這樣我既可以尊重家人的信仰,又可以自己精進修行。”張居士很希望烏魯木齊也能有一個淨宗的正修道場或者念佛堂。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區,包括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薩滿教、佛教、道教在內的七種宗教在新疆均有弘傳,這使得新疆的很多家庭裏,都出現了兩種以上的信仰。
五十八歲的史居士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女兒都信仰基督教,而兒子娶了一位回族妻子,信仰伊斯蘭教。這位兒媳聽說了史居士家中較爲複雜的信仰背景,便不願在史居士家中就餐。
“我如果把佛教的法寶擺進家裏,不但我的孩子們會不願意,兒媳就更不願意進我們家了。爲了不造成家庭矛盾,我每次想晝夜念佛的時候,都得去一個同修家中。如果有一個共修的念佛堂,我就不用老去打擾我的同修了。”
史居士這樣的家庭不在少數,這些佛弟子不但擔憂自己沒有修行的場所,還擔心臨命終時,家人會用其他的方式來送亡。比如史居士就擔心在她臨終時女兒會固執的找來牧師爲她洗禮。
倡導古風,重啓結社觀念
淨宗初祖慧遠大師提倡在家居士結社修行,並啓建蓮社,組織共修。此一古風曾一時凋零,但時至今日,結社之風又一次在居士中倡行。東林慈善新疆聯絡處自去年五月起,也開始積極籌備結社修行的事宜。
“我們的思路是籌建一個以安養爲主,融念佛和助念功能爲一體的安養院,這樣可以解決很多佛弟子在修行上的困難。”聯絡處主任王福科說。
與全國淨宗佛弟子的年齡結構相似,新疆淨宗佛弟子以年齡在六十歲以上的女性居多。這個群體最爲關注的就是暮年安養和臨終助念的問題,這也是聯絡處擬啓建安養院的本意。
“每天都有至少十余人來聯絡處的辦公地點,這個辦公地點同時也是新疆淨土宗經典流通點之一。大家除了來請各種經典之外,基本都會問同一個問題:什麼時候能在新疆也見到淨宗的安養院?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聯絡處身上。”辦公室主任齊秀梅說。
按照聯絡處最初的思路,這個安養院可以給叁十余位老年佛弟子提供暮年安養之所,同時,這個安養院還需要具備組織一百人精進佛七、組織十五人百萬佛號閉關、組織四十人讀誦經典共修的場地和功能。安養院還可提供基本的醫療救助,以及由十六人組成的臨終助念團隊。目前,安養院所需的主要器具如木床、被褥等,均以齊備,聯絡處還訂做了由東林大佛同比例縮小的阿彌陀佛接引像,擬在安養院念佛堂內供養。但基于人數上的設置,安養院所需的場地要上規模,同時還不能離烏魯木齊市城區太遠,因此時至今日,選址還沒有確定。但在烏魯木齊建一個集念佛堂、安養堂、助念堂叁堂功能于一體的安養院的目標一直都沒有變。
印祖在《文鈔》中有這樣一段開示: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門,仗佛力者,名特別法門。由茲揀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業之含識,現生同赴蓮池。從中可以看出,淨土宗的修行對于場地的需求並不苛刻,只要一心念佛欣求極樂,心不退轉,行不退惰,信不退縮,完全仰靠佛力加持,無論在何處修行,都決定往生。所以對于信願堅固、行持如一、修學精進的佛弟子而言,這個叁堂有或沒有,都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對于新疆的現狀,淨宗佛法的弘傳才剛剛起步,很多初機佛弟子的信根還沒有紮牢,沒有叁堂,對他們而言就頓生無窮煩惱,阻障大家的修行。在這樣的背景下,籌建叁堂合一的安養院,就成了我們必須去完成的目標。
王福科說:“這也是一個倡導古風,重啓結社修行觀念的過程。這相當于在新疆建起了一個淨宗佛法的學堂,很多佛弟子會因此獲益。”
(完)
《熱盼叁堂幫助修行——新疆淨土宗佛弟子修行現狀調查(李衛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