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二十四)▪P2

  ..續本文上一頁,不要突出自己,串習我慢,而要真心實意地把家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前面,爲他們服務;在單位裏,要本著利益客戶、同事,服務客戶、同事等的發心,主動、積極地把工作做好;在寺院中,要本著利益、服務這些能接觸到的僧衆和信衆的發心,爲他們增上順緣,減少違緣,來把大家共同的聞思修行搞上去。利益衆生這個詞非常地大,因此容易變成口頭禅,如果大家首先來利益身邊的人,爲他們做好身邊的事,這才是利益衆生的開始,否則,口上說得再好聽,也只是一句空話而已。

  設問:雖然保護民衆是國王應盡的職責,但是畢竟民衆依賴于國王,因此國王還是與衆不同,民衆不能隨便去評說吧?

  答:

  

世間依國王,國王尤可诃,

  

喻善诃有愛,普爲世間母。

  頌文直解

  一般來說,世間依賴國王來保護,但是國王沒有善法,應被世人呵斥,因爲國王以嚴厲的懲罰之業,具有損害。譬如聖者會呵斥如母的叁有之愛,因爲愛是一切有漏世間産生的根源,會把世間衆生安置于叁有的苦之中。

  釋義

  民衆確實依賴于國王,但是這種依賴,並不是信賴和服從國王的理由。原因是:一、國王本來就是民衆雇用的;二、國王擁有權力,所以會濫用職權,對民衆作嚴厲的懲罰,造下惡業。民衆可以信賴的國王,是真正具有慈悲之心,以正法來治理天下的轉輪聖王。

  依賴並不等于信賴。比如十二緣起支中說,衆生是依賴于愛,才流轉于輪回的,但是衆生並不能信賴愛。大家學過十二緣起支的話,就會知道,不離愛的貪,和乖離愛的嗔,就如同衆生之母。正是這種煩惱的愛,讓衆生一直在輪回中飽受痛苦的逼迫,所以衆生不能信賴它。那麼國王,也是民衆的依賴之處,就像衆生之父一樣,但是國王會對民衆作種種的損害,因此他和愛一樣,也不能被信賴。這樣一比較,大家就可以看出,就像聖者會呵斥愛一樣,智者們也應該呵斥國王,對國王進行監督。這樣的呵斥和監督,對國王有利,可以斷除他的我慢心,不會造下罪業,對後世有利益,另外對民衆也有利,能讓國王盡量調整發心,以清淨心、慈悲心來幫助民衆,給民衆帶來幸福快樂。

  《四百論廣釋》中說:有一群商人被困在了一個孤島上,他們的生活所需,依賴于其中一個商人提供。但是這個商人漫天要價,就受到了衆多商人的呵斥。同樣地,國王雖然是保護者,但是他的目的是爲了獲得私利,這就理所應當受到呵斥和監督。

  大家從中也可以體會到,無論在家裏、單位裏,或者在出家僧團中,大家都是平等的。你的貢獻,或許比別人大,你的地位,或許比別人高,但是別人都可以對你提出批評。也許有人會說,那我的功德也比別人大,別人怎麼有資格說我呢?要知道功德不是用來生起傲慢的,功德是爲自己後世做資糧,利益的純粹是你自己,如果你生起了慈悲心,願利益衆生,那就更不應該生起傲慢了,因爲這不是和你利益衆生的發心正好相反了嗎?

  設問:那麼國王如果既有智慧,又有慈悲,對民衆如理管理和保護,那這是他的善行了吧?

  答:

  

非愚不得王,愚人無悲愍,

  

國王雖護者,無悲不住法。

  頌文直解

  總之,國王難以具備善行,王位是導致傲慢及放逸的根本,所以非愚的智者們不會去追求,因此他們就不會得到王位。愚人貪欲很大,他們會去追求,但是他們又沒有悲愍心,因此他們當了國王後,雖然看起來是世間的保護者,但是因爲沒有悲愍,哪裏能具有善法呢?根本就不會有!

  釋義

  智者們經過觀察,知道因爲大權在握,所以王位會讓人傲慢,讓人沈溺于五欲六塵的放逸之中,並且會放棄慈悲,變得越來越殘忍。一個原本謙卑、潔身自好,並有慈悲心的人,如果當上了國王,那麼他極有可能經受不住權力所帶來的巨大誘惑。當他不斷聽到有人來稱揚贊歎,他也就分不清東西南北,就上了這些另有所圖人的當了,真的以爲自己英明卓越。他還會憑借手中的權力,去千方百計地搜刮錢財,並且當他有大量的財富可用,有大批的美女可挑的時候,他就抵擋不住誘惑,追求這些原先放棄了的物欲享受去了。還有,當他遇到不願服從的人,他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去對付他們、損害他們,並且這樣的習氣會越來越強,這樣他的慈悲心最後也會消失,也變得異常殘忍了。

  所以,一個出離心、慈悲心還不穩固,甚至還沒産生的世間人,得到了王位後,就會被王位俘獲,變成一個造作種種惡業的人。這樣他的後世福報,也因爲得到王位而斷送掉了。所以除非是佛菩薩化身,否則在現在的五濁惡世,是不可能産生既有智慧,又充滿慈悲的國王的。因此就像第一品中所說的“何故自爲質,造作諸惡業,汝定如智者,對我已離染”那樣,真正的智者,在對自己的執著和煩惱還沒有有效對治,後世還沒有把握之前,是會遠離王位這個危險的職業的。

  講到這裏,我想起了上師法王在教導我們不能追求權力、名聲時說,他老人家一刹那也不對世間的權力産生執著,如果對弘法利生沒有利益,即使給一個聯合國秘書長的職位,他老人家也不要。這是上師法王爲了讓我們放下貪著,而有意這樣強調的。具有因果正見,具足出離心、慈悲心和智慧的人,就會像上師法王那樣,因爲名利和地位會讓人造惡業,既害自己,又害他人。

  曾經有個國王,他的一個大臣收不上稅,被國王呵斥了。這個大臣和一位好友談起這件事,好友就唆使他用暴力征稅,于是他就開始壓榨民衆,用暴力迫使他們交稅。不久,國王任命了大臣的那位好友,他爲了取悅國王,使用了很多迫害的手段。到後來,他無法用武器來消滅那些抗稅的民衆時,他甚至縱火燒死了他們。那場大火燒死了成千上萬個衆生,國王對此很滿意,獎勵了他一幢房屋。所以權勢可以讓人變壞,好的人,當了大臣,或者國王後,爲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和統治,就會失去悲愍心。

  所以大家要好好觀察自己。大的權力會讓人産生大的墮落,小的權力會産生小的墮落。在家庭、工作、修行的場合,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安排一些人有一定的權力,方便進行管理。而在有了權力之後,要清楚自己擁有權力的目的是什麼,而不能驕傲自滿,開始對別人頤指氣使起來。

  那麼不應該産生傲慢,人們又應該怎麼來做呢?在社會、家庭中,人們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標准,這個標准,就是孟子所提出來的“五倫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這五倫十教,核心就是慈愍,當大家互相都心懷慈愍,充滿善意,爲對方利益著想的時候,自然就會産生五倫十教這樣良好的人際關系。另外還要注意的是,大家不要拿這樣的標准,來對照別人,找到別人的差距後,去橫加指責,這樣不會減少自己的過失,只會讓混亂的社會更增加了一層混亂。大家應該先把自己應該做的那一份做起來,這樣這個社會至少已經清淨了一分。

  雖然大家不是國王,但是不具足五毒煩惱當中的傲慢的衆生是沒有的,因此要用這些教言對照自己,斷除掉自己大大小小的傲慢心,對別人要有尊重心、恭敬心、感恩心,這非常重要。

  

《中觀四百論講記(二十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