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四百論講記(二十七)
菩薩行品 第五
乙二、證所取清淨分之方便的瑜伽分二:一、明究竟果涅槃妙德;二、說因大乘道之自性。
“所取”,是指清淨的涅槃妙德。要證得這樣清淨涅槃,有兩個方便:首先要明了究竟涅槃之果的妙德,從而在心中生起希求之心;其次是從因上按照大乘道的自性,進行修持。
丙一、明究竟果涅槃妙德分叁:一、方便大悲以作用而說;二、方便生力之妙德以力而說;叁、本體遍智以斷诤而說。
前四品講了于所知斷非理方便的瑜伽,也就是觀修無常、苦、不淨、無我這四個苦谛的真實性,來斷除凡夫心相續中存在的常、樂、我、淨的四種顛倒。那什麼是遠離了苦谛的果涅槃的真實性呢?歸納而言,果涅槃的真實性,就是佛的智、悲、力。
智、悲、力已經包含了大乘究竟涅槃的所有妙德。爲什麼首先來宣說大悲呢?這是因爲圓滿成就的佛,安住于無盡的大悲之中,在爲周遍虛空的衆生,作著不可思議的利益,所以首先來宣說大悲。
丁一、方便大悲以作用而說
這是從佛饒益有情,也就是佛對衆生産生作用的角度,來講說佛的大悲。
諸佛所動作,都非無因緣,
乃至出入息,亦爲利有情。
頌文直解
諸佛身口意叁秘密神變的一切動作,都是以大悲之力,而爲衆生做無邊的利益。這些動作,都並非沒有因緣,乃至于出息、入息,也都是完全爲了饒益有情而作的。如《叁摩地王經》中說:“百千種光明,法王足底出,地獄變清涼,除苦獲安樂。”連佛的呼吸,都能夠利樂有情,那佛教導的聞思修行對有情産生的利樂就更加不可思議了。
釋義
佛在成道後,實現了爲救度衆生而成就佛果的菩提大願,在安住法身功德不動搖的同時,報身和化身進行著不可思議的度化衆生的事業。度化的範圍,在十法界有情中,上包括了十地菩薩,下包括了地獄的有情,非常廣大。對于聖者菩薩,顯現報身,對于聲聞、緣覺,或者六道衆生,顯現出化身,而這一切都是以大悲心爲前導。佛度化衆生有外、內、密等的方便,這些方便是凡夫所不可思議、難以想象的。
佛因爲受到大悲心的驅使,所作的一切身口意動作都在饒益有情。就連對衆生來說非常平常的、只是爲了維持生命需要的呼吸,在佛這裏,也是完全爲了饒益有情而作的。佛從誕生乃至于涅槃之間,日夜不停的呼吸,全都成爲了利樂衆生的因。
比如經中說:諸世尊出息後,在地獄的上方,彙聚了巨大的黑雲,完全地覆蓋了整個地獄,接著從中降下極爲清涼的大雨,息滅了地獄巨大的火雲。遭受了劇烈痛苦的地獄有情們奇怪是誰帶來了安樂呢?正在這樣想的時候,擡頭見到相好莊嚴的佛身,大家頓時就生起了清淨的信心,減薄了各自不善業蘊,並且種下了隨解脫分的善根。
佛連最平常的呼吸,都在饒益有情,那麼呼吸之外的一切行住坐臥的動作,更是爲了饒益有情而作的了。
《普曜經》中,記載了佛陀成道六年之後,回摩竭陀國探望父王、度化國民的情景:佛的腳踏在城門門檻上時,大地震動,天上降下了各種花朵,各種樂器不奏自鳴,盲者這時恢複了視力,聾者聽到了聲音,癱瘓的人能站起來走路了,生病的人得到了痊愈。啞者能開口說話了,精神錯亂的人恢複了正常,駝背的人伸直了腰,中了毒的人得到化解,百鳥和禽獸都一起鳴叫。婦女的珠寶裝飾自動相碰,發出清脆的聲音。大衆見到了這些奇異景象,都莫不歡喜,各家屋裏都湧出了珍寶,懷有異心的人達成了一致,都合掌歸依了佛。各種旁生蒙受佛光照耀,都往生了天界,孕婦痛苦減少,都能順利生下端正相好的子女。大衆消除了淫怒癡煩惱,互相慈愛相待,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子、如自身一樣。地獄消除了痛苦,餓鬼得到了飽足,他們隨著光明來到佛前,歸依了佛,都生起了修道的心。
《大智度論》中說:“諸佛大悲,徹于骨髓,不以世界好醜,隨應度者而教化之。如慈母愛子,子雖沒在廁溷,勤求拯拔,不以爲惡。”這段話的意思,大家可以通過下面的比較,來進行深入的理解。如果別人的孩子掉到廁所裏去了,你看到後會怎麼樣反應呢?你可能會大聲地叫喊,招呼旁邊的人一起來救人,但是如果要你跳下去救,你可能就會覺得廁所裏太髒、太臭了,這個決心很難下。那麼如果是你的孩子掉到廁所裏去了,你可能二話不說,直接就跳下去把孩子救上來了。爲什麼對自己的孩子,就會那麼著急,那麼勇敢呢?這是因爲你對孩子有著深深的關愛。而諸佛的大悲心,徹于骨髓,遠遠比世間父母對子女的關愛要深厚很多很多倍。
佛就是這樣,就連呼吸這樣最細微、最平常的舉動,佛都是爲了衆生在做。從這些佛饒益衆生的作用上,就可以觀察到佛無窮無盡、不可思議的大悲心。另外,要認識到,在佛所作的一切動作中,最最重要的,就是佛宣講了叁藏十二部法要,這是佛的大悲心最不可思議的作用,所以作爲佛的歸依弟子,大家要非常殷重地、如理如法地進行聞思修行。
這以上學習了佛深廣的大悲心,下面進一步來學習佛的方便生力之妙德。
丁二、方便生力之妙德以力而說
“方便”,就是前一科裏的大悲,這個“力”,是指佛的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這是從方便的大悲中産生出來的妙德之果。
猶如死主聲,世間皆生畏,
如是遍智聲,死主亦生畏。
頌文直解
世間的衆生,僅聽到死主的聲音,就生起極大的恐懼。與此相同,死魔聽到遍智的聲音,也會生起極大的恐懼,因爲從大悲方便所生的方便生,具有摧毀四魔之軍的無量力量。
釋義
死主是大家最爲畏懼的,第一品中的“若有叁世主,自死無教者,彼猶安然睡,有誰暴于彼”,就已經說明了死主的可怕。但是親近導師佛陀的人,卻能脫離包括死魔在內的一切恐懼,爲什麼呢?因爲死主控製的地盤是六道輪回,而佛能帶領衆生脫離輪回,走到無生無死的涅槃彼岸,這樣就能徹底擺脫死魔的控製。而且,佛度化衆生的威神之力無比強大,甚至強大到“一曆耳根,永爲道種”的程度。也就是只要聽到如來名號,沒有經過任何的聞思修行,也沒有對佛作頂禮、供養等等,也能種下隨學佛陀的種子和各種善根,而在未來的某個時候機緣成熟,獲得解脫。就像佛在經裏親口說的那樣:誰聽到了我的名號,他們必將在叁乘中獲得涅槃。
讓人恐懼的死主是魔,除了死主之外,還有其他叁種擾亂衆生的魔,它們分別是煩惱魔、蘊魔和天子魔。《大智度論》中這樣解釋了魔的意思:“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爲魔。”又說:“唯死魔實能奪命,余者亦能作奪命因緣,亦奪智慧命,是故名殺者。”煩惱被稱爲魔,是由于煩惱會損壞善法、會斷絕慧命;蘊也被稱爲是魔,是因爲五取蘊是造苦的機器和出苦的器具,從蘊裏源源不斷地産生苦,逼迫衆生;天魔,是指欲界第六天的魔王、魔衆,喜歡擾亂修行人修善。
但是佛的妙德之力,能徹底降服這奪人慧命,障礙解脫的四魔。佛的名號之一是“出有壞”,其中的壞,就是指佛陀具有摧壞四魔的功德。如《菩薩地持經》中說:“壞一切魔力,名婆伽婆。”徹底摧壞四魔,讓衆生現前佛的本來面目,也是佛的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正是佛的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消除了客塵的障礙,摧壞了魔軍。佛的智悲力中的這種威神之力,是世間凡夫,外道仙人,甚至包括聲聞、緣覺、菩薩在內,都不具有的。
《佛說無量壽經》中講到佛成道的時候也說:“奮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屬,而來逼試。製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覺。”經中又說到:“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總攝魔界,動魔宮殿。衆魔懾怖,莫不歸伏。”《佛說無量壽經》的這些內容,大家已經學習過了,對經中的意思應該已經清楚明白了。
《四百論廣釋》中講了這樣一個公案:國王生了孩子,因此宣布釋放監獄裏所有的犯人,民衆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歡喜,唯獨獄卒們聽了很不高興。與此相同,如來出世,除了魔以外,其他的一切有情都會歡天喜地。
死主是四魔的一個代表,這個偈頌以衆生畏懼死主,而死主畏懼佛來作爲對比,襯托出了佛具有摧毀四魔的無上威神之力,這是聖天菩薩非常善巧的引導。如果連衆生最爲畏懼的死主,佛都能帶領衆生完全戰勝的話,那麼任何其他的恐懼、障礙都能被佛無余遣除了。
丁叁、本體遍智以斷诤而說
“本體”,是指大乘涅槃佛果的本體,即是遍智,又叫一切智智。“斷诤”,即是斷除對導師佛是否是遍智的疑惑、诤論。聖天菩薩通過斷诤,來善巧而精要地論述了佛具有遍知一切法的圓滿智慧。
設問:導師佛如果是遍智,那麼應該會回答一切問題,但是佛對外道提出的十四難沒有進行回答,這是否說明佛對有些問題也不明白,而不是遍智呢?
答:
佛知作不作,應說不應說,
以是何因說,遍智非遍智。
難詞釋義
作:是應該作的事,即利樂有情,更具體地說,就是將一切有情都安置于善趣、解脫、成佛的因上。
不作:是不應該作的,即損害有情的事。
應說:是能成就衆生利益的善說。
不應說:是對有情沒有利益,而有損害的話。
頌文直解
圓滿正等覺的佛,知道在調伏所化的時候,什麼是應作與不應作,具有如實顯示的身境神變力;並具足應說與不應說的語記說神變力;以及無礙了知彼等自性、處及非…
《中觀四百論講記(二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