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八)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八)

  上一個偈頌中,聖天菩薩講到要舍棄悅意境,才能獲得吉祥,但是又有人想,以國王的威權,能隨心自在獲得人世間全部的悅意境,沒有不悅意境。因此爲了能獲得國王的威權而去行善,是值得的吧?

  答:

  

誰不用教敕,彼則不需法,

  

誰求得教敕,是衆中愚人。

  難詞釋義

  用:此處是需要的意思。

  教敕:此處指國王一言九鼎的威權。

  頌文直解

  對于希求解脫的人來說,國王的威權根本沒有必要,因此不需要爲了獲得國王的威權而行善法。若有誰不如理修行,僅僅爲求國王的威權而行善,這是衆人中愚癡之人。

  釋義

  希求解脫的人,不必要去羨慕國王的威權。因爲如果修行者獲得了解脫,心得到了自在,他凡有所需求,都可以不借功用就得到。而且解脫者具有的無漏樂,才是真正的樂。而國王的威權帶來的那一點點有漏快樂,不但低劣,而且還需要通過勤作、依靠外境才能産生,並且它還是放逸與惡業之源。因此善于觀察、辨別的人,是根本不會以此爲樂的。

  所以那些爲了得到國王的權勢而去行善的人,缺少了智慧,是衆人中的愚癡之人。

  設問:未來需要財富等的受用之果,因此現在還是應該爲此而行善修福吧?

  答:

  

由見未來果,汝貪愛法者,

  

見貪未來邊,豈不畏何爲。

  頌文直解

  由于見到了行持有漏善法能在未來受用安樂之果,你就對有漏善法産生了貪愛的話,那麼在見到貪愛的未來的邊際是墮入惡趣之後,對此你爲何不生畏懼呢?你修有漏善法還有什麼用呢?

  釋義

  行善必定能獲得未來的安樂受用,但是對于有漏善法的貪欲,會使得他不可能出離生死輪回,因此在福報享盡後,就又會墮入到惡趣中。這個最後的結果,是令人畏懼的,也已經與行善的目的完全相反,所以聖天菩薩反問說:“豈不畏何爲”。

  有的人想,能夠因善法而享受長時間的安樂,即使之後又將墮入惡趣,也還是值得的吧?如果去觀察、體會一下痛苦的難忍程度,他就不會說這麼輕飄飄的話了。前面講過:人能享受的最大快樂,敵不過喪子痛苦的十六分之一,而惡趣的痛苦,更是人間的痛苦所難以比擬的。龍樹菩薩在《親友書》中說:“如是一切衆苦中,無間獄苦極粗猛。此間日以叁百矛,極猛貫刺所生苦,此于地獄輕微苦,非喻非能及少分。”意思是說,在人間每天以叁百根矛,猛厲地刺透身體所産生的痛苦,也難以與無間地獄裏最輕微的苦相比,甚至連少分也比不上。所以一個正常思惟的人,知道這些真相之後,就連再大的人天快樂,也都不想要、不敢要了,而會去精進聞思修出離生死輪回的方法。

  接下來聖天菩薩用比喻來進一步說明這個道理。

  

  

如傭人修福,全同爲工資。

  頌文直解

  總之,爲了異熟的安樂而行善業,就像是傭人,表面上是在修福,實際上卻完全是爲了將來的工資一樣,僅此而已。因此,對斷除有漏善法的方便,也應當精勤。

  釋義

  世間人表面上做出了很多成績,但實際上目的就是爲了獲得工資。同樣,以貪心而行持有漏善法的人,表面上雖然做了很多利他的善事,但是他真正的目的,並不是利益他人,而是通過這些善法,來獲得他個人的有漏安樂。因此,這樣的善法是不純粹的,已經被自私自利的心染汙。

  真正地行持善法,就應該行持由出離心、菩提心所攝持的善法,而不應該去行持由貪愛所攝持的善法,否則就像前面說的,最後還是白忙一場,免不了要墮入惡趣受苦。所以初學者不要著急去找事情做,而是要靜下心來,發現自己的煩惱,斷除自己的煩惱,要首先培養出離心、菩提心,這是第一要務。

  這以上,聖天菩薩教誡了應斷除有漏業,以及傳授了斷除有漏業的方便,接下來,就要講解如是斷除有漏業之果。

  丁叁、明如是得斷之果

  

  

若尚不樂善,何能作不善。

  頌文直解

  具有智慧的求解脫者,因爲知道有漏善業的異熟果依然是輪回之因,所以也不會歡喜,那他們又怎麼會做惡趣之因的不善呢?如是,當修持斷除有漏業的瑜伽。

  釋義

  因爲有漏的善業,具有如上所說的諸多嚴重缺陷,依然是輪回之因,所以求解脫的智者不會對此動心。那麼對于既損人又害己的、直接導致惡趣的非福業,就更不會樂意去做了。就像一個嚴守戒律,連煙也不抽的修行人,他對毒品就更加會警惕和遠離了。

  接下來聖天菩薩指出,斷除了有漏業的修行人,進一步修行勝義空性,就能成就解脫的果位。

  

  

若誰見衆生,如機關幻人,

  

彼等極明顯,能趣于勝位。

  難詞釋義

  機關:即機關木人,木頭機器人的意思。

  幻人:幻師所幻變出來的假人。

  頌文直解

  如是修行的佛子,見到由業力幻化的衆生,猶如見到木頭製成的機器人,以及猶如幻師變化的幻人一樣,絲毫無有自性,那麼他很顯然地將趣于究竟、殊勝的寂靜果位。

  釋義

  木頭做成的機器人,看上去有的像男的,有的像女的,但其實根本不是真的人。同樣幻師用咒語配合道具,能變成人,看起來也像是真的,但其實也只是個幻人。如果能將一切衆生都看成是木頭機器人與幻人,那麼他將很容易斷除有漏的福業與非福業。這樣顯而易見地,他將很快獲得解脫,進入到殊勝的涅槃果位。

  

  

若誰于生死,諸境皆不喜,

  

則彼于此間,都無可愛樂。

  頌文直解

  已經通達了法的自性的人,對于生死輪回中圓滿如天界的受用境,都不會産生歡喜心,那他對于此人世間浸滿衆苦的輪回法,就更加不會産生愛樂了。

  釋義

  聖者了達了法的自性如同幻化,那麼在他面前,輪回中的悅意境,就失去了悅意的自性,如其他平常事物一樣的平等。那樣,對于生、老、病、死等具有擾亂的相,也都通達了無自性,更不可能産生愛樂。這樣的聖者,爲了幫助其他的迷亂衆生了達輪回的自性,仍然會化身在輪回中,但是因爲已經具有智慧,所以不會對輪回再産生絲毫的愛樂,不會再沾染上過失的罪垢,而在智慧的境界中,普渡無量的衆生。

  

  

淨治弟子品 第八

  

  經過前七品的修習,瑜伽者的根器逐漸成熟,接下來的第八品,就進一步來淨治瑜伽者的根器,爲後八品修習方便生的甚深般若法門打下紮實基礎。

  乙四、于方便生甚深義明淨治聞器之理分叁:一、略明其體;二、廣說自性;叁、所說攝義。

  丙一、略明其體

  無始以來串習而成的根深蒂固的貪愛煩惱,把衆生牢牢地系縛在輪回之中,那麼如何才能斷除貪愛呢?

  

  

如對不順人,愛念不久住,

  

如是知衆過,愛念不久存。

  難詞釋義

  愛念:指以貪心引發的愛他、念他的心。

  頌文直解

  猶如世人對于不順從自己的人,對他的愛念就不會久住。同樣地,以如上所說之理,了知了外、內諸境的衆多過患後,瑜伽修行者對于諸境的愛念不會久住。

  釋義

  在第一品“破常執品”中說過:“若時不隨順,則都無所愛,爾時起貪愛,唯同于貿易。”一切人際關系,都是這樣的。具有我執的凡夫,最愛重的是自己,只要他人不順從自己,無論是自己的父母、子女、配偶、兄弟、朋友等等,關系都會冷淡,甚至徹底破裂。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這樣,人與一切的外境與內識的關系,也都是這樣。如果了知了它們的過患,那麼對它們的愛念就會減弱,了知的過患越多、越深刻,愛念就會越來越弱。

  在前四品中,分別對世間人最愛念的常、樂、淨、我作了破除。第五品中,通過了知大乘佛果的妙德與菩薩道的自性,間接地了知了僅僅爲自己求出離的過患,第六及第七品,了知了煩惱集與有漏業集的過患。對以上的引導大家經過反複不斷地聞思修習後,對世間的貪著就會越來越減少,乃至最終徹底斷盡。

  丙二、廣說自性分二:一、明所斷淨治之理;二、明對治淨治之方便。

  前七品已廣說了總的斷除煩惱的方便的次第,接下來從斷、證兩個方面,來宣說淨治弟子之理。首先略說對所斷煩惱的淨治。

  丁一、明所斷淨治之理

  貪愛等煩惱一旦産生,力量會變得很強大,很難克製和消除。世間上的人,都吃過這些貪嗔癡煩惱的苦頭,知道煩惱的厲害。那麼,力量如此強大的煩惱,是否可以真的被對治掉呢?在這一科裏,聖天菩薩就告訴我們煩惱可以被徹底對治掉的道理。

  首先來觀察煩惱的所緣境,可以發現所緣境的自性並不會引發煩惱。

  

  

有者于彼貪,有者對彼嗔,

  

有者于彼愚,故無可貪義。

  頌文直解

  對于同一個境,有的人會對其産生貪欲,有的人會對其産生嗔恚,也有的人會因其而産生愚癡。因此,並…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