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七)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七)

  在前一科裏,聖天菩薩教導大家思惟不善業在後世的異熟果,認識到行持不善業會得不償失,有著無窮無盡的後患,這樣就會對不善業深惡痛絕,下決心去斷除。那麼接下來這一科裏,從現世進行觀察,指出通過不善業來利益自己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己二、思惟現前之功用無義利而斷不善業

  

既非一切果,決定能成辦,

  

所辦一定滅,爲彼何自害。

  頌文直解

  既然此生中通過種種方便而作罪惡之業,首先不一定能獲得住宅、物質等的一切果,即使獲得了少許之果,最終也將必定滅盡,那爲何還要爲了這些物質去造下不善,損害自己呢?

  釋義

  即使是善業,所做的事也不一定成功,成功了的,也注定要無常滅去,俗話也說“富不過叁代”,這就說明了“所辦一定滅”的道理。

  那麼對于不善業來說,就更加如此了。那些作不善業的人,在自己害人之心被發現後,即會被同伴抛棄,或者遭受對方報複等等,因此更少能達到目的。即使有僥幸成功的,也大多會在很短時間內耗散幹淨。有的大肆揮霍,馬上又恢複貧窮;有的莫名其妙地遭遇各種橫禍;有的即使不造惡業了,想能安安穩穩過日子,不料卻生下了敗家子,也使得積累的財富很快就會喪失殆盡。

  因此,當以後准備要行不善業的時候,如果你能馬上想起這個偈頌的教言,就會懸崖勒馬,把那個想行不善業的心馬上斷除掉。

  接下來聖天菩薩進一步說明世間的很多業是白費力氣的。

  

業由功所造,作已無功滅,

  

雖如是而汝,于業不離染。

  頌文直解

  不僅如此,世間所作之業,首先需要花費極大的功用,而業作完之後,所成就的房屋等事物,又必定會無功用自然而滅。雖然如是,那你爲何對于沒有利益的所作之事,還不遠離貪欲呢?

  釋義

  人們作各種業,原因是因爲覺得有利可圖。但是如果辛辛苦苦做完後,最後發現是白忙一場,那麼誰也不會再去做這樣的傻事了。

  而事實上,這就是世間事情的真相。比如說裝修房子,總想裝修得美觀、牢固,能一直保持賞心悅目的效果,同時又要減少成本,因此要花費大量的心血,遇到做得不理想的地方,還要返工重做。但是房子裝修好之後,沒有一刹那停止過變化,牆壁在慢慢泛黃,家具在慢慢變舊,家用電器在慢慢老化,樣式也在逐漸過時。過了十來年,就已經和起初的樣子相去甚遠,不能讓人滿意了,但是要重新裝修的話,又花不起那麼大的精力和財力,因此只能勉強繼續使用下去。

  裝修房子是這樣,世間其他的事情,也都可以以此類推。無論是有漏善業,還是不善業,都是白辛苦一場。如果想通了這個道理,大家對世間的有漏法就會興味索然,再考慮到造作不善業,今後將會遭受惡趣的果報,所以就更加不會去造不善業了。

  設問:那還是可以從事物中獲得一些樂的吧?接下來聖天菩薩引導大家作進一步深入的觀察。

  

過去則無樂,未來亦非有,

  

現在亦行性,汝勞竟何爲。

  頌文直解

  如果仔細觀察的話,某一件事,首先縱然已經辦成,然而對于受用者的識來說,過去的識已經滅去,不能從此事中獲得樂;而未來的識還沒有産生,同樣也不能從此事中獲得樂;對于現在的識來說,體性是行,當生即滅,不會安住,也無法獲得樂。因此,你爲什麼以種種勞作,去行持罪惡之業呢?如是善加觀察之後,應當精進于斷除罪惡的方便。

  釋義

  比如前面說裝修房子的例子,有的人可能這樣想,雖然這房子每天在老化,但是至少第一年看起來還是新的,可以如願享受的吧。但是對于刹那動搖的識來說,無論在過去、現在、未來,都無法去感受這個房子,都無法從房子中獲得真正的樂。因此房子的新與舊,都與識上的樂其實沒有關系,甚至有沒有裝修,或者說有沒有這個房子,對識上的樂來說,實際上也都沒有絲毫關系。

  這個道理大家要仔細觀察,既然從境上一點樂也不可能感受到,那平時大家在衣食住行中的樂,是哪裏産生的呢?這其實就是自己的幻覺,是愚癡的虛妄分別産生的,而不是從這些境中産生的。就像做夢的時候,大家可以感覺到很快樂、很幸福,夢裏還以爲是從各種境上得來的,但其實根本不是,純粹是顛倒習氣産生的執著而已。這樣說來,世間的一切所作,就徹底是徒勞無益的了。知道了這個結果,就可以徹底放下對欲樂的追求,徹底地斷除不善業。

  這以上聖天菩薩教導了斷除有漏不善業的方便。大家知道,不善業主要導致的是惡道的痛苦,而有漏的善業,雖然導致的是人天安樂,但是這是壞苦或行苦,還是必定會流落在輪回之中,所以也應該斷除。

  戊二、斷有漏善業之方便分二:一、思惟果增上生自性爲苦;二、思惟幾類善因果法。

  己一、思惟果增上生自性爲苦

  聽了上面的教導,有人就有下面的疑問。

  設問:雖然如是,惡業應該斷除,但是爲了增上生的安樂,所以善業還是應該行持的吧?

  答:

  

智者畏天趣,亦等同地獄,

  

彼等于叁有,難得不生畏。

  頌文直解

  欲求從叁有輪回中出離的智者,對于增上生的天趣也産生了等同地獄一樣的畏懼,對于其他的道就更加如此。因此,彼等智者對于叁有難得不生畏懼。所以有漏的善業也應該斷除。

  釋義

  生起了真實的出離心,想要從叁有輪回中解脫的智者,觀察到了下面叁個原因,因此對增上生的天趣,也産生了如同地獄一樣的畏懼。

  第一個原因是,貪欲之火熾盛。欲界衆生,特別貪求五欲六塵,遇到悅意境的時候,貪欲就像火燒起來了一樣,難以遏製。在欲界天,天人都忙著在受用各種的美食、美景、歌舞伎樂等等,停都停不下來。第二個原因是,天趣的自性就是有漏苦。天趣本來就是行苦所攝,並且受用的又是壞苦,因爲在善業消盡之後,這些受用都將失去,所以並沒有獲得可以保障的、真正的安樂。第叁個原因是,天人被愚癡控製,沒有智慧。天人完全被悅意境迷住了,沒有想到天福用盡後,就要墮入惡趣,也沒有去爲後世積累資糧,更不知道要出離這個有漏的生死輪回。

  正因爲這叁個原因,所以天人沒有能夠增上智慧與福德,沒有對後世或者解脫産生利益,沒有能夠減少後世惡趣的痛苦。所以對欲求出離生死輪回的智者來說,天人是完全處在一種愚癡、顛倒的狀態,完全是在放逸、浪費時間。天趣尚且如此,而人間比天趣的福報要小很多,因此貪求人間的受用,那就更加愚癡、顛倒了。因此智者通過觀察,就會發現叁界都如火宅,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全的。因此僅僅爲了能獲得增上生的輪回安樂,而去造有漏善業,是自投羅網、自討苦吃的行爲,應該也像惡業一樣斷除。

  這是欲求出離的智者對叁有的觀察,接下來聖天菩薩進一步揭示已經證悟的聖者所見到的叁有真相。

  

若凡夫亦知,一切生死苦,

  

則于彼刹那,身心同毀滅。

  頌文直解

  如果凡夫也能如聖者所見到的那樣,了知了一切生死輪回苦的真實相狀,則在了知的那一刹那,身心將同時毀滅。

  釋義

  聖者真實見到的輪回,是處處都被熾盛的火圍繞著的苦難之地。如果我等凡夫也能像聖者一樣如實了知的話,會害怕得不得了,馬上就會被嚇暈過去,蘇醒過來後,就會發誓要拼盡全力,脫離這個險惡萬分的輪回。這個時候,原先很難斷除貪執的什麼美女啊、愛情啊、名聲啊、存款啊、汽車啊、別墅啊,這一切都不想再要了,也不敢再要了,而對佛法僧叁寶的歸依心,這時馬上會變得很真實,很強烈。

  《雜寶藏經》中生動地記錄了導師佛陀當年讓弟弟難陀見到地獄景象後的反應:佛又將難陀帶到地獄,只見地獄中有許多燒開了的大鍋,都在煮人,但是看到其中一口大鍋,水燒開了,沒有人在裏面。難陀很奇怪,因此來問佛。佛對他說:“你自己去問吧。”難陀即去問獄卒:“其他的大鍋都在煮罪人,這口鍋爲什麼是空著呢?”獄卒回答說:“閻浮提內有如來的弟弟,名叫難陀,他以出家的功德,將生到天上,但是天壽命終後,就墮到這個地獄裏,所以我們現在先把水燒開,等待他的到來。”難陀聽了非常恐懼,害怕獄卒認出他後,當時就會把他留下來,于是馬上喊道:“南無佛陀,唯願佛陀馬上把我帶回閻浮提內。”佛對難陀說:“你是否還是好好持戒,修你的天福呢?”難陀回答說:“不用生天,唯願我不墮此地獄。”佛于是爲難陀說法,難陀七日之後,就獲得了證悟,成爲了阿羅漢。

  難陀親身體驗了享樂的天趣與令人恐怖的地獄後,知道了天趣享樂的程度,根本比不上地獄悲慘的程度,所以他對輪回就徹底死了心,知道只有叁寶才能拯救自己,所以心無旁骛,只修了七天就成就了。

  難陀在沒有發起出離心的時候,雖然嚴謹持戒,能得生天上,但是還是沒能出離叁界,還是不能避免今後墮入地獄。這對學佛人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教誡。大家現在如果也沒有生起出離心,那麼不管你是在嚴持戒律、在聞思修行、在弘法利生等等,得到的也只是人天福德,最終也還是要去地獄報到。

  另外,也要知道,佛菩薩發誓不離輪回,並不是因爲輪回有任何好處,恰恰是佛菩薩知道輪回完全就是一個火坑,而衆生又不知道逃離這個火坑,所以佛菩薩才以大慈大悲,在這輪回中把衆生一個個救度出去,這樣,就更可以看到佛菩薩的偉大。

  下面聖天…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