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七)▪P2

  ..續本文上一頁菩薩專門指出,凡夫在善趣中容易墮落的原因。

  

有情無慢少,有慢則無悲,

  

從明至明者,故說極難得。

  頌文直解

  好不容易在增上生的人天善趣中出生了,然而因爲受用安樂,有情要不生慢心就很少。而生了傲慢的人,就不會有悲心,沒有悲心,就會行于罪惡。因此,經中說能夠從明至明者,極爲難得。

  釋義

  我等衆生在惡趣中受苦,極爲可憐,但是一旦衆生脫離了惡趣,在善趣得到少許的安樂,比如出生在上等的種姓裏,或者經過努力後,積累了財富,獲得了名聲等等,就容易産生傲慢,並且因爲傲慢,就會爲富不仁。比如遇到比自己差的人,他會産生優越感,瞧不起他們;但是遇到與自己相等的人,會與他較勁;遇上超過自己的人,就會生起羨慕或嫉妒。所以有傲慢的人,對誰都不會有悲心,因此就容易造下不善業。即使他做布施,也是爲了顯示他的富有,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而並不是真的是以慈悲心幫助別人。

  爲什麼說“有情無慢少”呢?首先是因爲心裏有我執,對你、我、他分別得很清楚;其次就是心裏缺乏出離心,反而把世間福報作爲最清淨美好的東西,和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准。所以當他一旦擁有了福報,就覺得自己與他人相比,已經獲得了成功,他的自我就會膨脹起來了。

  因此對于一個沒有生起出離心的凡夫來說,沒有福報的時候顯得很可憐,但是有了福報後,又顯得很可悲。衆生就不斷地重複著在善趣造業,然後墮入到惡趣,等業消得差不多了,就又回到善趣造業,然後就又墮入惡趣,這樣的輪回。衆生要能“從明至明”,就需要轉變觀念,去除傲慢。當然,真正的“明”是出離生死輪回,這就不但要去除傲慢,更需要斷除我執了。

  己二、思惟幾類善因果法

  設問:那麼,通過修持佛法,來獲得悅意境之果,是否應理呢?

  答:

  

棄舍此境已,要求得境界,

  

如是顛倒法,何因許爲正。

  頌文直解

  舍棄掉貪欲之境之後,卻又想通過嚴謹持戒等方便,求得後世更大的貪欲之境,對于這樣的顛倒做法,能以何因承許爲是無顛倒而正的呢?

  釋義

  對五欲六塵還有貪著,沒有生起出離心的人,即使他在聞思修行,也只是在爲了求得輪回的圓滿,這就與聞思修行的宗旨完全相反了。

  比如像現在學院裏,天寒地凍,聞思修行要克服不少的困難。但是如果你還沒有生起出離心,對解脫不向往,心裏還是在盤算著名聞利養的話,那麼即使表面上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即使是和僧衆在一起在聞思修行,也不會有多少殊勝的功德。

  怎麼理解偈頌裏說的顛倒的做法和正的做法呢?比如說東邊有名聞利養,西邊則有解脫,那麼追求名聞利養的心,就是朝東邊走的發心,這是凡夫俱生就有的,而追求解脫的心,就是朝西邊走的決心,這是凡夫需要反複聞思修才能生起。這兩條道是完全背道而馳的,往東走,就是顛倒的,而往西走,才是正的。

  聞思修行,則好比是走路。沒有生起出離心,心裏自然就有俱生的對名聞利養的貪欲,這時的聞思修行,有意無意地就是在爲追求名聞利養而用功,所以聞思修行首先的目標是要培養出離心。就像本來是要向西邊的解脫走的,但是臉朝著東方,方向沒改過來,那麼不管走多久,都還是在朝著錯誤的方向前進。

  所以修行首先就需要在心裏轉變觀念,培養出離生死輪回的心。這是最重要的,是出世間修行必須要邁出的第一步。

  設問:那麼,又應該如何看待福德之果呢?聖天菩薩接下來進一步分析。

  答:

  

福果爲財富,常須防護他,

  

若常防他者,如何爲我所。

  頌文直解

  布施等福德的果是財富,而財富需要防護怨敵、盜賊等的破壞。對于恒常需要防護的東西,如何可稱爲是我所的受用呢?

  釋義

  對福德之果也不應該貪著。就像《增廣賢文》中說的:“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廣廈千間,夜眠八尺。”這些有漏善果,除了日常使用需要之外,余下的財産,自己只是替別人、替社會暫時保管而已,實際並不爲自己擁有。到了明天,這些財産有可能已經部分,甚至全部失去了。因爲錢放在家裏可能會被偷走,存到銀行,遇到通貨膨脹就會貶值,投入到股市呢,遇到股市下挫就會血本無歸。房屋以及其他的財産也是一樣,有可能被他人眼紅算計,也可能遭受火災、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破壞。還有,一旦死主出現了,那麼自己連這點保管的權力也沒有了,會迅速被子女等等的人分走。

  所以智者不會去積累錢財,就像《論語》中孔子贊歎顔回那樣:“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作爲修行人,就應該這樣安貧樂道,這樣就會沒有障礙,沒有違緣,很順利、很快地進步,獲得解脫道的種種功德。

  設問:雖然如上所說,布施等有漏善法是顛倒的做法,但還是應當隨世間共同承許的規律行持吧?

  答:

  

世間諸規律,隨彼行名法,

  

是故較于法,世間力尤強。

  頌文直解

  連有漏的善法都要舍棄,世間的做法就更不需要遵守了。所謂的世間規律,比如紅白喜事的操辦等等,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代,都各不相同。而世間的做法,就是根據這些規律而行持的。因此,相比于世間做法來說,形成它的世間力量要更強大。所以對世間做法並不應該恭敬。

  釋義

  有的人雖然在因果道理上已經獲得了正見,知道了有漏善法並不值得追求。但是他們又覺得按照世間的做法,也是要行持布施等有漏善法,那麼是否還是應該去做呢?

  這個偈頌,說明世間的做法是源自于世間的規律,但是世間的規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著時代、地區的變化而變化的。二十年前與現在就不一樣,各個地區也各不相同。它不像佛法中揭示的因果等的規律,佛法中的規律,在世間中才是確定不變的,必須遵循的。正因爲世間規律沒有一個標准,所以說世間的做法也並不值得遵循。

  因此,雖然很多人都在行持有漏善法,但是你還是應該生起出離心,放棄有漏的善法,精進修持解脫道。

  設問:雖然如是,但是爲了獲得後世圓滿境上的安樂之果,而作善業,是否合理呢?

  答:

  

境由善可愛,彼境亦爲惡,

  

舍彼成吉祥,修彼複何爲。

  難詞釋義

  惡:此處是不好的意思。

  頌文直解

  色聲香味觸諸塵境,通過行善,而會變得可愛、悅意。但是對于求解脫者來說,這些悅意境,卻是所應斷除的不好對境。只有舍棄這些悅意境,才能獲得吉祥。這樣的話,爲何還要將塵境變成悅意呢?

  釋義

  世間人覺得安樂是從悅意境中獲得的,所以努力工作、賺錢,然後去購買房子、汽車,購買越來越多的生活用具,這樣大家就以爲可以獲得安樂、幸福了。當人們懂得了善惡因果的道理,知道通過布施、持戒、放生、念經等方便,可以獲得房子、汽車等的悅意境,就不斷地做這些佛事,希望能夠達到改善生活的目的。

  但是如果深入觀察,可以發現這些悅意境,卻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原因是:一、受用這些悅意境,是散亂、放逸等無義之根;二、能産生貪,繼而又增長嗔,所以滋養了煩惱;叁、恒時受無常、苦等的影響,無法如願受用。這樣對今生和來世都沒有好處,完全不像凡夫所期望的那樣美好。所以智者在觀察後,對這些悅意境是很厭惡的,就像世間人走入一間沾染了不淨糞的房子一樣,馬上就想退出來,離得越遠越好。

  現在一些學佛的人,通過聞思後,知道了不應去貪著五欲六塵,但是爲什麼不應貪著的原因,還沒有深入地思考過,所以心裏還沒有放下,還相當的留戀。這樣的人,修行是無法獲得進步的。而聖天菩薩這一科裏深刻的分析,能有效地幫助大家提高認識,斷除對有漏善法的貪著和種種的追求,所以大家應該反複研讀,在研讀中,用正法來剖析自己,這樣就能獲得巨大的加持。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