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四百论讲记(三十七)

  中观四百论讲记(三十七)

  在前一科里,圣天菩萨教导大家思惟不善业在后世的异熟果,认识到行持不善业会得不偿失,有着无穷无尽的后患,这样就会对不善业深恶痛绝,下决心去断除。那么接下来这一科里,从现世进行观察,指出通过不善业来利益自己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己二、思惟现前之功用无义利而断不善业

  

既非一切果,决定能成办,

  

所办一定灭,为彼何自害。

  颂文直解

  既然此生中通过种种方便而作罪恶之业,首先不一定能获得住宅、物质等的一切果,即使获得了少许之果,最终也将必定灭尽,那为何还要为了这些物质去造下不善,损害自己呢?

  释义

  即使是善业,所做的事也不一定成功,成功了的,也注定要无常灭去,俗话也说“富不过三代”,这就说明了“所办一定灭”的道理。

  那么对于不善业来说,就更加如此了。那些作不善业的人,在自己害人之心被发现后,即会被同伴抛弃,或者遭受对方报复等等,因此更少能达到目的。即使有侥幸成功的,也大多会在很短时间内耗散干净。有的大肆挥霍,马上又恢复贫穷;有的莫名其妙地遭遇各种横祸;有的即使不造恶业了,想能安安稳稳过日子,不料却生下了败家子,也使得积累的财富很快就会丧失殆尽。

  因此,当以后准备要行不善业的时候,如果你能马上想起这个偈颂的教言,就会悬崖勒马,把那个想行不善业的心马上断除掉。

  接下来圣天菩萨进一步说明世间的很多业是白费力气的。

  

业由功所造,作已无功灭,

  

虽如是而汝,于业不离染。

  颂文直解

  不仅如此,世间所作之业,首先需要花费极大的功用,而业作完之后,所成就的房屋等事物,又必定会无功用自然而灭。虽然如是,那你为何对于没有利益的所作之事,还不远离贪欲呢?

  释义

  人们作各种业,原因是因为觉得有利可图。但是如果辛辛苦苦做完后,最后发现是白忙一场,那么谁也不会再去做这样的傻事了。

  而事实上,这就是世间事情的真相。比如说装修房子,总想装修得美观、牢固,能一直保持赏心悦目的效果,同时又要减少成本,因此要花费大量的心血,遇到做得不理想的地方,还要返工重做。但是房子装修好之后,没有一刹那停止过变化,墙壁在慢慢泛黄,家具在慢慢变旧,家用电器在慢慢老化,样式也在逐渐过时。过了十来年,就已经和起初的样子相去甚远,不能让人满意了,但是要重新装修的话,又花不起那么大的精力和财力,因此只能勉强继续使用下去。

  装修房子是这样,世间其他的事情,也都可以以此类推。无论是有漏善业,还是不善业,都是白辛苦一场。如果想通了这个道理,大家对世间的有漏法就会兴味索然,再考虑到造作不善业,今后将会遭受恶趣的果报,所以就更加不会去造不善业了。

  设问:那还是可以从事物中获得一些乐的吧?接下来圣天菩萨引导大家作进一步深入的观察。

  

过去则无乐,未来亦非有,

  

现在亦行性,汝劳竟何为。

  颂文直解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某一件事,首先纵然已经办成,然而对于受用者的识来说,过去的识已经灭去,不能从此事中获得乐;而未来的识还没有产生,同样也不能从此事中获得乐;对于现在的识来说,体性是行,当生即灭,不会安住,也无法获得乐。因此,你为什么以种种劳作,去行持罪恶之业呢?如是善加观察之后,应当精进于断除罪恶的方便。

  释义

  比如前面说装修房子的例子,有的人可能这样想,虽然这房子每天在老化,但是至少第一年看起来还是新的,可以如愿享受的吧。但是对于刹那动摇的识来说,无论在过去、现在、未来,都无法去感受这个房子,都无法从房子中获得真正的乐。因此房子的新与旧,都与识上的乐其实没有关系,甚至有没有装修,或者说有没有这个房子,对识上的乐来说,实际上也都没有丝毫关系。

  这个道理大家要仔细观察,既然从境上一点乐也不可能感受到,那平时大家在衣食住行中的乐,是哪里产生的呢?这其实就是自己的幻觉,是愚痴的虚妄分别产生的,而不是从这些境中产生的。就像做梦的时候,大家可以感觉到很快乐、很幸福,梦里还以为是从各种境上得来的,但其实根本不是,纯粹是颠倒习气产生的执著而已。这样说来,世间的一切所作,就彻底是徒劳无益的了。知道了这个结果,就可以彻底放下对欲乐的追求,彻底地断除不善业。

  这以上圣天菩萨教导了断除有漏不善业的方便。大家知道,不善业主要导致的是恶道的痛苦,而有漏的善业,虽然导致的是人天安乐,但是这是坏苦或行苦,还是必定会流落在轮回之中,所以也应该断除。

  戊二、断有漏善业之方便分二:一、思惟果增上生自性为苦;二、思惟几类善因果法。

  己一、思惟果增上生自性为苦

  听了上面的教导,有人就有下面的疑问。

  设问:虽然如是,恶业应该断除,但是为了增上生的安乐,所以善业还是应该行持的吧?

  答:

  

智者畏天趣,亦等同地狱,

  

彼等于三有,难得不生畏。

  颂文直解

  欲求从三有轮回中出离的智者,对于增上生的天趣也产生了等同地狱一样的畏惧,对于其他的道就更加如此。因此,彼等智者对于三有难得不生畏惧。所以有漏的善业也应该断除。

  释义

  生起了真实的出离心,想要从三有轮回中解脱的智者,观察到了下面三个原因,因此对增上生的天趣,也产生了如同地狱一样的畏惧。

  第一个原因是,贪欲之火炽盛。欲界众生,特别贪求五欲六尘,遇到悦意境的时候,贪欲就像火烧起来了一样,难以遏制。在欲界天,天人都忙着在受用各种的美食、美景、歌舞伎乐等等,停都停不下来。第二个原因是,天趣的自性就是有漏苦。天趣本来就是行苦所摄,并且受用的又是坏苦,因为在善业消尽之后,这些受用都将失去,所以并没有获得可以保障的、真正的安乐。第三个原因是,天人被愚痴控制,没有智慧。天人完全被悦意境迷住了,没有想到天福用尽后,就要堕入恶趣,也没有去为后世积累资粮,更不知道要出离这个有漏的生死轮回。

  正因为这三个原因,所以天人没有能够增上智慧与福德,没有对后世或者解脱产生利益,没有能够减少后世恶趣的痛苦。所以对欲求出离生死轮回的智者来说,天人是完全处在一种愚痴、颠倒的状态,完全是在放逸、浪费时间。天趣尚且如此,而人间比天趣的福报要小很多,因此贪求人间的受用,那就更加愚痴、颠倒了。因此智者通过观察,就会发现三界都如火宅,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因此仅仅为了能获得增上生的轮回安乐,而去造有漏善业,是自投罗网、自讨苦吃的行为,应该也像恶业一样断除。

  这是欲求出离的智者对三有的观察,接下来圣天菩萨进一步揭示已经证悟的圣者所见到的三有真相。

  

若凡夫亦知,一切生死苦,

  

则于彼刹那,身心同毁灭。

  颂文直解

  如果凡夫也能如圣者所见到的那样,了知了一切生死轮回苦的真实相状,则在了知的那一刹那,身心将同时毁灭。

  释义

  圣者真实见到的轮回,是处处都被炽盛的火围绕着的苦难之地。如果我等凡夫也能像圣者一样如实了知的话,会害怕得不得了,马上就会被吓晕过去,苏醒过来后,就会发誓要拼尽全力,脱离这个险恶万分的轮回。这个时候,原先很难断除贪执的什么美女啊、爱情啊、名声啊、存款啊、汽车啊、别墅啊,这一切都不想再要了,也不敢再要了,而对佛法僧三宝的归依心,这时马上会变得很真实,很强烈。

  《杂宝藏经》中生动地记录了导师佛陀当年让弟弟难陀见到地狱景象后的反应:佛又将难陀带到地狱,只见地狱中有许多烧开了的大锅,都在煮人,但是看到其中一口大锅,水烧开了,没有人在里面。难陀很奇怪,因此来问佛。佛对他说:“你自己去问吧。”难陀即去问狱卒:“其他的大锅都在煮罪人,这口锅为什么是空着呢?”狱卒回答说:“阎浮提内有如来的弟弟,名叫难陀,他以出家的功德,将生到天上,但是天寿命终后,就堕到这个地狱里,所以我们现在先把水烧开,等待他的到来。”难陀听了非常恐惧,害怕狱卒认出他后,当时就会把他留下来,于是马上喊道:“南无佛陀,唯愿佛陀马上把我带回阎浮提内。”佛对难陀说:“你是否还是好好持戒,修你的天福呢?”难陀回答说:“不用生天,唯愿我不堕此地狱。”佛于是为难陀说法,难陀七日之后,就获得了证悟,成为了阿罗汉。

  难陀亲身体验了享乐的天趣与令人恐怖的地狱后,知道了天趣享乐的程度,根本比不上地狱悲惨的程度,所以他对轮回就彻底死了心,知道只有三宝才能拯救自己,所以心无旁骛,只修了七天就成就了。

  难陀在没有发起出离心的时候,虽然严谨持戒,能得生天上,但是还是没能出离三界,还是不能避免今后堕入地狱。这对学佛人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诫。大家现在如果也没有生起出离心,那么不管你是在严持戒律、在闻思修行、在弘法利生等等,得到的也只是人天福德,最终也还是要去地狱报到。

  另外,也要知道,佛菩萨发誓不离轮回,并不是因为轮回有任何好处,恰恰是佛菩萨知道轮回完全就是一个火坑,而众生又不知道逃离这个火坑,所以佛菩萨才以大慈大悲,在这轮回中把众生一个个救度出去,这样,就更可以看到佛菩萨的伟大。

  下面圣天…

《中观四百论讲记(三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