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萨专门指出,凡夫在善趣中容易堕落的原因。
有情无慢少,有慢则无悲,
从明至明者,故说极难得。
颂文直解
好不容易在增上生的人天善趣中出生了,然而因为受用安乐,有情要不生慢心就很少。而生了傲慢的人,就不会有悲心,没有悲心,就会行于罪恶。因此,经中说能够从明至明者,极为难得。
释义
我等众生在恶趣中受苦,极为可怜,但是一旦众生脱离了恶趣,在善趣得到少许的安乐,比如出生在上等的种姓里,或者经过努力后,积累了财富,获得了名声等等,就容易产生傲慢,并且因为傲慢,就会为富不仁。比如遇到比自己差的人,他会产生优越感,瞧不起他们;但是遇到与自己相等的人,会与他较劲;遇上超过自己的人,就会生起羡慕或嫉妒。所以有傲慢的人,对谁都不会有悲心,因此就容易造下不善业。即使他做布施,也是为了显示他的富有,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并不是真的是以慈悲心帮助别人。
为什么说“有情无慢少”呢?首先是因为心里有我执,对你、我、他分别得很清楚;其次就是心里缺乏出离心,反而把世间福报作为最清净美好的东西,和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所以当他一旦拥有了福报,就觉得自己与他人相比,已经获得了成功,他的自我就会膨胀起来了。
因此对于一个没有生起出离心的凡夫来说,没有福报的时候显得很可怜,但是有了福报后,又显得很可悲。众生就不断地重复着在善趣造业,然后堕入到恶趣,等业消得差不多了,就又回到善趣造业,然后就又堕入恶趣,这样的轮回。众生要能“从明至明”,就需要转变观念,去除傲慢。当然,真正的“明”是出离生死轮回,这就不但要去除傲慢,更需要断除我执了。
己二、思惟几类善因果法
设问:那么,通过修持佛法,来获得悦意境之果,是否应理呢?
答:
弃舍此境已,要求得境界,
如是颠倒法,何因许为正。
颂文直解
舍弃掉贪欲之境之后,却又想通过严谨持戒等方便,求得后世更大的贪欲之境,对于这样的颠倒做法,能以何因承许为是无颠倒而正的呢?
释义
对五欲六尘还有贪著,没有生起出离心的人,即使他在闻思修行,也只是在为了求得轮回的圆满,这就与闻思修行的宗旨完全相反了。
比如像现在学院里,天寒地冻,闻思修行要克服不少的困难。但是如果你还没有生起出离心,对解脱不向往,心里还是在盘算着名闻利养的话,那么即使表面上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即使是和僧众在一起在闻思修行,也不会有多少殊胜的功德。
怎么理解偈颂里说的颠倒的做法和正的做法呢?比如说东边有名闻利养,西边则有解脱,那么追求名闻利养的心,就是朝东边走的发心,这是凡夫俱生就有的,而追求解脱的心,就是朝西边走的决心,这是凡夫需要反复闻思修才能生起。这两条道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往东走,就是颠倒的,而往西走,才是正的。
闻思修行,则好比是走路。没有生起出离心,心里自然就有俱生的对名闻利养的贪欲,这时的闻思修行,有意无意地就是在为追求名闻利养而用功,所以闻思修行首先的目标是要培养出离心。就像本来是要向西边的解脱走的,但是脸朝着东方,方向没改过来,那么不管走多久,都还是在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
所以修行首先就需要在心里转变观念,培养出离生死轮回的心。这是最重要的,是出世间修行必须要迈出的第一步。
设问:那么,又应该如何看待福德之果呢?圣天菩萨接下来进一步分析。
答:
福果为财富,常须防护他,
若常防他者,如何为我所。
颂文直解
布施等福德的果是财富,而财富需要防护怨敌、盗贼等的破坏。对于恒常需要防护的东西,如何可称为是我所的受用呢?
释义
对福德之果也不应该贪著。就像《增广贤文》中说的:“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这些有漏善果,除了日常使用需要之外,余下的财产,自己只是替别人、替社会暂时保管而已,实际并不为自己拥有。到了明天,这些财产有可能已经部分,甚至全部失去了。因为钱放在家里可能会被偷走,存到银行,遇到通货膨胀就会贬值,投入到股市呢,遇到股市下挫就会血本无归。房屋以及其他的财产也是一样,有可能被他人眼红算计,也可能遭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还有,一旦死主出现了,那么自己连这点保管的权力也没有了,会迅速被子女等等的人分走。
所以智者不会去积累钱财,就像《论语》中孔子赞叹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作为修行人,就应该这样安贫乐道,这样就会没有障碍,没有违缘,很顺利、很快地进步,获得解脱道的种种功德。
设问:虽然如上所说,布施等有漏善法是颠倒的做法,但还是应当随世间共同承许的规律行持吧?
答:
世间诸规律,随彼行名法,
是故较于法,世间力尤强。
颂文直解
连有漏的善法都要舍弃,世间的做法就更不需要遵守了。所谓的世间规律,比如红白喜事的操办等等,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都各不相同。而世间的做法,就是根据这些规律而行持的。因此,相比于世间做法来说,形成它的世间力量要更强大。所以对世间做法并不应该恭敬。
释义
有的人虽然在因果道理上已经获得了正见,知道了有漏善法并不值得追求。但是他们又觉得按照世间的做法,也是要行持布施等有漏善法,那么是否还是应该去做呢?
这个偈颂,说明世间的做法是源自于世间的规律,但是世间的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地区的变化而变化的。二十年前与现在就不一样,各个地区也各不相同。它不像佛法中揭示的因果等的规律,佛法中的规律,在世间中才是确定不变的,必须遵循的。正因为世间规律没有一个标准,所以说世间的做法也并不值得遵循。
因此,虽然很多人都在行持有漏善法,但是你还是应该生起出离心,放弃有漏的善法,精进修持解脱道。
设问:虽然如是,但是为了获得后世圆满境上的安乐之果,而作善业,是否合理呢?
答:
境由善可爱,彼境亦为恶,
舍彼成吉祥,修彼复何为。
难词释义
恶:此处是不好的意思。
颂文直解
色声香味触诸尘境,通过行善,而会变得可爱、悦意。但是对于求解脱者来说,这些悦意境,却是所应断除的不好对境。只有舍弃这些悦意境,才能获得吉祥。这样的话,为何还要将尘境变成悦意呢?
释义
世间人觉得安乐是从悦意境中获得的,所以努力工作、赚钱,然后去购买房子、汽车,购买越来越多的生活用具,这样大家就以为可以获得安乐、幸福了。当人们懂得了善恶因果的道理,知道通过布施、持戒、放生、念经等方便,可以获得房子、汽车等的悦意境,就不断地做这些佛事,希望能够达到改善生活的目的。
但是如果深入观察,可以发现这些悦意境,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原因是:一、受用这些悦意境,是散乱、放逸等无义之根;二、能产生贪,继而又增长嗔,所以滋养了烦恼;三、恒时受无常、苦等的影响,无法如愿受用。这样对今生和来世都没有好处,完全不像凡夫所期望的那样美好。所以智者在观察后,对这些悦意境是很厌恶的,就像世间人走入一间沾染了不净粪的房子一样,马上就想退出来,离得越远越好。
现在一些学佛的人,通过闻思后,知道了不应去贪著五欲六尘,但是为什么不应贪著的原因,还没有深入地思考过,所以心里还没有放下,还相当的留恋。这样的人,修行是无法获得进步的。而圣天菩萨这一科里深刻的分析,能有效地帮助大家提高认识,断除对有漏善法的贪著和种种的追求,所以大家应该反复研读,在研读中,用正法来剖析自己,这样就能获得巨大的加持。
《中观四百论讲记(三十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