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六)
離貪著欲財品 第七
丙二、斷有漏業集方便之瑜伽分叁:一、教誡斷有漏業之幻輪;二、明如何斷之方便;叁、明如是得斷之果。
丁一、教誡斷有漏業之幻輪分二:一、正明;二、余義觀察生死邊際。
正明,是直接闡明主要大意的意思。
戊一、正明
于此大苦海,畢竟無邊際,
愚夫沈此中,雲何不生畏。
頌文直解
輪回是有漏業的果,它的自性就像是苦的海洋。在這個大苦海中,是畢竟無有任何邊際的。作爲凡夫的你,沈溺在苦海之中,爲什麼不生起極爲畏懼之心呢?
釋義
此頌教誡應當思惟輪回之苦果,從而精進斷除有漏業集。
輪回的大苦海中,任何一個角落,都充滿著苦的味道。這從無始時來就是如此,從沒有改變過。而且在這個苦的海洋中,還遍布著無明、我慢等等的毒蛇,以及邪見等的凶猛鲨魚。海裏湧動著老病死的巨浪,海水中的血淚越聚越多,悲咽哀嚎之聲在四周此起彼伏。
雖然世間人們都希望生活更美好,希望能永遠幸福快樂,但是輪回的真相就是如此,在輪回中,幸福快樂是一個永遠也不可能實現的夢想。
大家想想,一個人掉落到江裏、河裏、水塘裏,都會怕死而生起恐懼心的話,那掉落在深不見底、廣不見邊,到處都充滿著凶險的輪回大苦海中,爲什麼不生畏懼呢?
所以,應該收起不切實際的幻想,不再在輪回中追求幸福,而選擇逃離生死輪回苦海,這才是正確的、有智慧的選擇。
設問:輪回雖然過患衆多,但是年輕人對輪回還不至于需要産生畏懼吧?
答:
韶華適落後,複又現于前,
雖住此世間,現見如賽跑。
頌文直解
這一生的韶華青春剛過去,落到了老的後面,馬上就面臨死,死後並不是什麼都消失,而是以有漏業之力,複又現前了韶華青春,而沒過多久,它又再一次落到老年的後面去了。因此,雖然人們希望青春長住,但是在此世間中,青春、老、死你追我趕,就像在賽跑一樣。
釋義
這個偈頌教誡大家思惟輪回生死無間斷,而斷除有漏的業集。
有的年輕人,雖然聽到輪回是如此險惡,但總是心存僥幸,覺得自己還年輕,現在還很安樂,時間過得很慢,因此離死還遠得很。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的話,你不妨在下課後去問問身邊那些老人家們,問問他們時間過得到底是快還是慢,青春是否能夠長住?
老年人能體會到時間其實過得很快,上了年紀的人,往往覺得自己昨天好像還年紀輕輕的,今天怎麼一睜開眼就已經到了七八十歲了呢?這種迷茫,就是因爲時間在飛速流逝,而分別心還停留在記憶中,沒有進行如實的觀察導致的。這就像坐在高鐵上的人,記憶中還停留在剛剛出發的北京,但沒過幾個鍾頭,就已經要在上海下車了一樣。
把眼光放遠,從一生來觀察,就會發現青春其實並不長,一下子就被老年追上了,而老年又馬上會被死追上。而如果從更廣闊的生死輪回來看,發現到了下輩子,青春又跑在前面了,然後老年又後來居上,再後來死又後來居上。這樣觀察後,可以發現時間真的是如白駒過隙,包括青春在內,沒有任何一個時間段會放慢腳步。因此,如果你以爲自己年紀還輕,還可以喘口氣,還有時間去散亂放逸的話,就要多想想聖天菩薩教給大家的這個形象的比喻,要知道在你的身後,老年正在快步追上來,快要追到你了。對于老年的道友,更要想到在你的後面,死已經快追到你了,留給你的可以積累資糧、求生西方的時間已經很少很少了。
設問:世間人雖然都在前赴後繼地去往後世,但這就是輪回的自性,死也就死了,又有什麼可以畏懼的呢?
答:
汝于叁有中,非能隨願往,
隨他轉無畏,豈成有慧者。
頌文直解
你在叁有之中,一切都是被業控製的,根本不能隨你自己的意願,去往人天善趣等去處。自己的後世,明明完全是隨業而轉,但你對此還不畏懼,這豈能成爲有智慧的人呢?
釋義
此頌教誡思惟叁有之中一切爲業的自性,而斷除有漏之業集。
認爲衆生快速地去往後世是輪回的自性,因此無動于衷的人,他們天真地以爲自己在後世也能得到善趣人身。但是這樣的人應該進一步知道,後世都是被業主宰著的,知道了這個真相後,他們肯定就會害怕起來。這就像一個隔岸觀火的人,以爲燒的是別人家的房子,因此一點也不著急,但是突然發現燒著的是自己的房子後,心態馬上就變了,會立刻著急去救火。
後世被業所控製,而業又控製在自己手裏,因此,有智慧的人,必定會戰戰兢兢。因爲造了大惡,會形成墮入惡趣的引業;而造了小惡,則會形成感受各種違緣的滿業。所以輪回並不是一個可以受用安樂的地方,而是一個需要一直謹慎小心的地方,因爲稍有不慎,就爲後世的痛苦埋下了種子。對于這樣的輪回,有智慧的人,就應當厭離。
設問:雖然輪回有這麼大的過患,應該厭離,但是今生還是可以享受快樂吧,到後世之後再作精進地修持。
答:
未來無邊際,常時爲異生,
如汝過去世,理應勿複爾。
頌文直解
如果今世不精進,那麼在無有邊際的未來,你也會一直成爲具縛凡夫,就像在無始時來的過去世,你都一直是具縛凡夫,沒有攝取實義,虛度了時光一樣。爲了使未來世不再虛度,你理應不再像以前那樣虛度光陰,而要精進修持,斷除有漏的業集。
釋義
今生得到了人身,能夠受用一些安樂。但是爲了受用這點安樂,而把聞思修行往後拖的人,則是非常愚蠢的人。
爲什麼呢?首先,現在得到了人身,具備了暇滿的條件,處在最好的修行時機,不好好利用的話,這樣的機會一旦失去,再要得到往往已經是久遠劫之後了;其次,過去世也曾遇到過這樣的暇滿人身,就是因爲沒有好好抓住機會聞思修行,而導致現在還在流轉輪回,如果今世不去精進聞思修行,那麼未來世也將一直流轉輪回;第叁,要論安樂,過去世曾經受用過各種人天安樂,連忉利天主、大梵天王等都曾經做過,但是時過境遷,到現在仍然還是一個具縛凡夫;第四,今世所剩時間已經不多,馬上就要被老、死趕上了。
所以應當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從現在做起,精進聞思修行,徹底斷除有漏業集。尤其是對阿彌陀佛、西方淨土生起信願,在此生結束時,就能成功往生極樂世界,脫離輪回的苦海。
戊二、余義觀察生死邊際
設問:既然說“未來無邊際”,那麼愚癡衆生的輪回是否有邊際呢?如果是有邊際的,那麼衆生不用修行,只要轉世到了邊際的那一世,就自然解脫了;如果是沒有邊際的,那麼再多的修行,也都無法解脫輪回了。
答:
聞者所聞教,說者皆難得,
以是說生死,非有邊無邊。
頌文直解
未來世有沒有邊際,不能一概而論。因爲具足暇滿的聞法者,和所聞的四谛教義,以及說法者如來,都非常難以得到。如果這叁種因都具足,就有希望證得涅槃,因此說生死輪回並非沒有邊際;而這叁種要全都具足又非常困難,所以在未都具足時,就不能說輪回有邊際。
釋義
按勝義實相而言,一切萬法無自性,包括輪回也是沒有自性的,所以談不上有邊際或者無邊際。按世俗現相而言,如果一個有情具有無明,那時就不可能有邊際;而如果他已經具有了智慧,對于他來說,輪回就必定會有邊際,將會在某一生中了脫生死輪回。
要産生智慧,需要具足以下叁因,即聞法者、所聞之法,及說法之如來。
首先,聞法者需要具足暇滿人身寶,但獲得暇滿人身的機會,就如同盲龜值木一樣非常少。而且在受到善知識的攝受、聽聞了教法後,還需要根據所聞的內容進行如實的觀察和領悟。說實在這點並不容易,衆生因爲迷亂習氣重,喜歡憑自己的分別妄念進行盲目的、缺乏根據的判斷,這就障礙了對法義的聞思修行。
其次,對于所聞之法而言,能聽聞到佛法已經很難得,而能聽到使自己獲得證悟的佛法則是更加困難。
第叁,導師佛陀已經出世。佛陀出世,是能聽聞到佛法的前提。但是佛陀的出世,就像昙花久遠劫才開放一次一樣,非常稀少。
以上叁種解脫輪回的因都具足後,才能使聞法者有解脫輪回的希望。但是這叁種因緣,各自都非常難得,要能聚合在一起則更加難得。所以世尊在十四無記中,沒有簡單地承許輪回是有邊際還是沒有邊際。
那麼對于在座的學法者來說,這些難得的因很多人都已經具足。有些人也許覺得現在很容易就可以參加佛法的聞思修行,所以並不很珍惜。但是聽了聖天菩薩這個偈頌的開示後,就能知道現在的學佛機會,其實是自己往昔多劫福德的累積和發願的結果。因此應該好好珍惜,以殷重心來學修這些斷除叁有輪回的方便。尤其對于其中的易行道——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更要知道它的難值難遇,而精進修持。
設問:既然自己已經具備了獲證智慧的因緣,輪回就是有邊際的了,所以不必要精進聞思修,後世也會解脫的吧?
答:
由于諸人類,多持不善品,
以是諸異生,多墮于惡趣。
頌文直解
這是非常難的。如果現在不精進聞思修行,後世再要獲…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