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一)▪P2

  ..續本文上一頁中,這叫做“攝”。而且法義曆經過去、現在、未來無數的時間,不會有任何改變,這叫做“常”。一切衆生都要遵循這樣的道路來達到佛地,這叫做“法”。

  比如世間的科學,過去的理論在不斷地被後人推翻,所以都沒有說到真理本身。而佛的經教是不可能被推翻的,不然怎麼成爲永遠皈依的法寶呢?盡未來際奉行的法寶呢?如果有錯誤,就不值得我們皈依。實際上,我們的本性或者法界有它真實的體相、有它必然的規律,本性的妙體在起用時也是絲毫不差的,這上面的法則是永久不改變的,絲毫不改變的。佛就是現見了這些法則的人,而且如實地宣說了這些法則,因此佛傳授的法稱爲“經”。

  能認識到這一點,才知道爲什麼要皈依佛的聖教、遵循佛的聖教。這跟世間的發明創造不同,世間是以革新、創新爲貴,誰有創新精神、誰能推翻老觀念,大家就認爲他有時代精神、有現代意識。其實這都只是妄想分別範疇裏的事!

  爲什麼世間這麼混亂?爲什麼會不斷地出現新思想、新觀念?它的根源就是凡夫的第六意識沒有跟真理相應時,妄想、假想、分別的能力是無量無邊的!如果它返迷爲悟,就成爲妙觀察智;如果它落在無明當中,和無明合夥辦公司,就會生産出無量無邊的妄想。反正怎麼想都行,怎麼編造言論都行,怎麼搞都行,也因此世間會變得越來越混亂。

  越是到了末法時期,就越表現爲多元化的狀況。其實多元化的一種表現,就是“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因爲已經沒有統一標准了,誰都有發言權,誰都有自創一套的權力。這樣,誰服誰呢?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言論,都有自己的分別心。但我們是信奉佛教的人,不能這樣做。要知道佛在經上常說“古佛如是說,今佛如是說,來佛如是說……”真理是永無改變的。正因爲如此,如果能見到真理,就可以和佛菩薩見面。這個見面不是指四眼相對的見面,而是指聖人的心意我們也能體會,他是那樣見、那樣認識,我也那樣見、那樣認識。所以佛經裏總是說“如是、如是”,“如是”充滿了佛教的典籍。

  佛教中承許佛是徹見真理的大覺悟者,而真理是永恒的、普遍的。我們是沒見到真理的迷惑衆生,因此要依止現見真理的無上導師,按照他的指示來見到自己的智慧本性,由此我們也就能見到真理,也就能成佛!佛教就是這樣以先覺覺後覺。這裏只有繼承,沒有推翻。

  “盡十界以鹹遵”,這是法的意思,它是法則、是道路。一切有情都要遵循佛的聖教來修行,沒有一個人能夠逾越。所以佛教並不提倡自由主義,那是心念、行爲放肆的狂亂作爲。要知道,畢竟是有真理之道、安樂之道的。所謂的皈依法,就是發誓盡形壽奉行佛指示的正道。以這個緣故,佛說的經教就是法、就是道。

  2、別釋

  下面再結合本法來談談“貫、攝、常、法”這四個字的涵義。

  所謂的“貫”,就是以這部經的文字像線一樣貫穿了極樂淨土事、理、因、果等的一切深廣義理。從“與會大衆遵行普賢大士之德”一路下來,佛怎麼放光現瑞,阿難怎麼請問,顯示了宣說大法的緣起;之後就宣說彌陀因地的大願、大行,說出了極樂淨土建立的因緣和過程;再往後,由成就大願而顯現超勝十方、無與倫比的極樂淨土,這裏如何窮微極妙,如何是第一義谛妙境界相,分別有多少種莊嚴,如何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往生後得到哪些安樂受用,如何迅速成就大乘功德等。以幾萬字貫穿了這一切妙義,所以成爲淨土第一經。

  所謂的“攝”,是指這部經能攝持無量衆生的心,把他們安置在解脫和成佛的安樂中,有極深、極大的意義。有比人間開多少次奧運會、多少次世界博覽會、多少次文化研究會大無數倍的意義,因爲這是要攝持未來無盡歲月裏的衆生往生淨土、圓成佛道。這部經有這樣大的功能,攝受面這樣廣大,所起到的作用是把無量衆生都攝持到彌陀大願海裏,都攝受到極樂世界,給予他們極大的利益安樂,顯發其本性而成佛。

  所謂的常,是指阿彌陀佛一乘大誓願海以及從佛心中流現的淨土妙法的真谛永遠不變。這是從十劫以前彌陀成佛時開始,直到今天乃至未來無盡的時間裏,都一定是如是因、如是果、如是事、如是理,這是源于佛已經消盡了虛妄分別,從佛法身智慧中發出的無數作用都真實不虛,都決定按本願的設定,不假造作,毫無分別,以法性力、智慧力、本願力、緣起力,絲毫不爽地給予衆生利益!

  在這十劫裏,也算得上很漫長的時間,已經有無量衆生往生到了極樂世界,他們是不是在按照願海的設定而得到利益呢?決定絲毫不差。

  到了今天這麼濁惡的時代,還是有很多往生淨土的人,他們往生的利益會不會變小呢?會不會有意外的失誤或空過呢?絕不可能!

  阿彌陀佛安住淨土的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往後還有無量的歲月,這期間往生的情況如何呢?也必定得到真實利益。決定如本經所說,極樂世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法界;一切都是佛的妙心所現,能夠在無分別、無功用中起無量無邊的妙用;也都是一生入淨土就具有無量種類的功德莊嚴。這就是“常”的意思,指淨土妙法曆叁世而不變。

  所謂法,就是指“盡十界以鹹遵”。彌陀大願海攝受法界有情,這樣的話,十法界衆生都遵循這信願往生的妙道求生淨土,一生入淨土就能速疾成佛。甚至古佛也不舍因地,示現爲因地修行的相來求生淨土。比如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都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全經分叁:一、序分;二、正宗分;叁、流通分。

  甲一、序分分二:一、證信序;二、發起序。

  通常佛經是以六種成就作爲證信序。包括: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衆成就。

  這是指只有因緣和合才能完成一部經的流通。這裏要有說法的時間、處所、教主、徒衆,以及有人如實地聽聞、記在心裏。有這六種成就才能興起一部教法,缺少一種,教法就沒辦法流通。比如當場的因緣欠缺,沒辦法說出這部經來;沒有得陀羅尼的人記在心裏,後來講的跟當時有出入,大家也不信任這是佛說的經,也不可能流通。所以一定要具足六成就才行。

  結集叁藏是極其重大的事。佛的色身已經離開人間,言教還留在人間,如果證實了某部經是佛親口所說,佛弟子就會信受奉行這部經。所以,佛經都是以“如是我聞”等開頭,這也是阿難尊者在結集叁藏時,要很嚴肅地給一切世間作證:這是佛當年親自說過的法。當佛快要圓寂時,阿難尊者非常悲傷,阿㝹樓馱就提醒他趕緊去問佛:“將來佛經以什麼開頭?”佛說:“用“如是我聞”開頭。”這樣來證明這部法確實是佛親口說的,確實可信。

  “發起序”叫做別序。通常宣說一部經都是由因緣發起,有的經是佛放光現瑞後,弟子請問因緣而發起;有的經是應弟子的提問而宣說。像《觀經》也是韋提希夫人遭到逆子阿阇世王殺父囚母的逆難後,對世間生起了很大的厭離心,想生到無憂惱處,這樣佛給她放光顯現無數刹土,她選擇了極樂世界。之後佛就宣說了往生淨土的十六觀門。

  這部經的發起序是當時世尊身體的諸根顯現得非常歡喜、清淨,光顔巍巍,這樣阿難就問佛:世尊今天這麼歡喜,佛佛相念,是不是世尊也在念佛?由此佛就說出了這部《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