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这叫做“摄”。而且法义历经过去、现在、未来无数的时间,不会有任何改变,这叫做“常”。一切众生都要遵循这样的道路来达到佛地,这叫做“法”。
比如世间的科学,过去的理论在不断地被后人推翻,所以都没有说到真理本身。而佛的经教是不可能被推翻的,不然怎么成为永远皈依的法宝呢?尽未来际奉行的法宝呢?如果有错误,就不值得我们皈依。实际上,我们的本性或者法界有它真实的体相、有它必然的规律,本性的妙体在起用时也是丝毫不差的,这上面的法则是永久不改变的,丝毫不改变的。佛就是现见了这些法则的人,而且如实地宣说了这些法则,因此佛传授的法称为“经”。
能认识到这一点,才知道为什么要皈依佛的圣教、遵循佛的圣教。这跟世间的发明创造不同,世间是以革新、创新为贵,谁有创新精神、谁能推翻老观念,大家就认为他有时代精神、有现代意识。其实这都只是妄想分别范畴里的事!
为什么世间这么混乱?为什么会不断地出现新思想、新观念?它的根源就是凡夫的第六意识没有跟真理相应时,妄想、假想、分别的能力是无量无边的!如果它返迷为悟,就成为妙观察智;如果它落在无明当中,和无明合伙办公司,就会生产出无量无边的妄想。反正怎么想都行,怎么编造言论都行,怎么搞都行,也因此世间会变得越来越混乱。
越是到了末法时期,就越表现为多元化的状况。其实多元化的一种表现,就是“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因为已经没有统一标准了,谁都有发言权,谁都有自创一套的权力。这样,谁服谁呢?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言论,都有自己的分别心。但我们是信奉佛教的人,不能这样做。要知道佛在经上常说“古佛如是说,今佛如是说,来佛如是说……”真理是永无改变的。正因为如此,如果能见到真理,就可以和佛菩萨见面。这个见面不是指四眼相对的见面,而是指圣人的心意我们也能体会,他是那样见、那样认识,我也那样见、那样认识。所以佛经里总是说“如是、如是”,“如是”充满了佛教的典籍。
佛教中承许佛是彻见真理的大觉悟者,而真理是永恒的、普遍的。我们是没见到真理的迷惑众生,因此要依止现见真理的无上导师,按照他的指示来见到自己的智慧本性,由此我们也就能见到真理,也就能成佛!佛教就是这样以先觉觉后觉。这里只有继承,没有推翻。
“尽十界以咸遵”,这是法的意思,它是法则、是道路。一切有情都要遵循佛的圣教来修行,没有一个人能够逾越。所以佛教并不提倡自由主义,那是心念、行为放肆的狂乱作为。要知道,毕竟是有真理之道、安乐之道的。所谓的皈依法,就是发誓尽形寿奉行佛指示的正道。以这个缘故,佛说的经教就是法、就是道。
2、别释
下面再结合本法来谈谈“贯、摄、常、法”这四个字的涵义。
所谓的“贯”,就是以这部经的文字像线一样贯穿了极乐净土事、理、因、果等的一切深广义理。从“与会大众遵行普贤大士之德”一路下来,佛怎么放光现瑞,阿难怎么请问,显示了宣说大法的缘起;之后就宣说弥陀因地的大愿、大行,说出了极乐净土建立的因缘和过程;再往后,由成就大愿而显现超胜十方、无与伦比的极乐净土,这里如何穷微极妙,如何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分别有多少种庄严,如何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往生后得到哪些安乐受用,如何迅速成就大乘功德等。以几万字贯穿了这一切妙义,所以成为净土第一经。
所谓的“摄”,是指这部经能摄持无量众生的心,把他们安置在解脱和成佛的安乐中,有极深、极大的意义。有比人间开多少次奥运会、多少次世界博览会、多少次文化研究会大无数倍的意义,因为这是要摄持未来无尽岁月里的众生往生净土、圆成佛道。这部经有这样大的功能,摄受面这样广大,所起到的作用是把无量众生都摄持到弥陀大愿海里,都摄受到极乐世界,给予他们极大的利益安乐,显发其本性而成佛。
所谓的常,是指阿弥陀佛一乘大誓愿海以及从佛心中流现的净土妙法的真谛永远不变。这是从十劫以前弥陀成佛时开始,直到今天乃至未来无尽的时间里,都一定是如是因、如是果、如是事、如是理,这是源于佛已经消尽了虚妄分别,从佛法身智慧中发出的无数作用都真实不虚,都决定按本愿的设定,不假造作,毫无分别,以法性力、智慧力、本愿力、缘起力,丝毫不爽地给予众生利益!
在这十劫里,也算得上很漫长的时间,已经有无量众生往生到了极乐世界,他们是不是在按照愿海的设定而得到利益呢?决定丝毫不差。
到了今天这么浊恶的时代,还是有很多往生净土的人,他们往生的利益会不会变小呢?会不会有意外的失误或空过呢?绝不可能!
阿弥陀佛安住净土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往后还有无量的岁月,这期间往生的情况如何呢?也必定得到真实利益。决定如本经所说,极乐世界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一切都是佛的妙心所现,能够在无分别、无功用中起无量无边的妙用;也都是一生入净土就具有无量种类的功德庄严。这就是“常”的意思,指净土妙法历三世而不变。
所谓法,就是指“尽十界以咸遵”。弥陀大愿海摄受法界有情,这样的话,十法界众生都遵循这信愿往生的妙道求生净土,一生入净土就能速疾成佛。甚至古佛也不舍因地,示现为因地修行的相来求生净土。比如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全经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甲一、序分分二:一、证信序;二、发起序。
通常佛经是以六种成就作为证信序。包括: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
这是指只有因缘和合才能完成一部经的流通。这里要有说法的时间、处所、教主、徒众,以及有人如实地听闻、记在心里。有这六种成就才能兴起一部教法,缺少一种,教法就没办法流通。比如当场的因缘欠缺,没办法说出这部经来;没有得陀罗尼的人记在心里,后来讲的跟当时有出入,大家也不信任这是佛说的经,也不可能流通。所以一定要具足六成就才行。
结集三藏是极其重大的事。佛的色身已经离开人间,言教还留在人间,如果证实了某部经是佛亲口所说,佛弟子就会信受奉行这部经。所以,佛经都是以“如是我闻”等开头,这也是阿难尊者在结集三藏时,要很严肃地给一切世间作证:这是佛当年亲自说过的法。当佛快要圆寂时,阿难尊者非常悲伤,阿㝹楼驮就提醒他赶紧去问佛:“将来佛经以什么开头?”佛说:“用“如是我闻”开头。”这样来证明这部法确实是佛亲口说的,确实可信。
“发起序”叫做别序。通常宣说一部经都是由因缘发起,有的经是佛放光现瑞后,弟子请问因缘而发起;有的经是应弟子的提问而宣说。像《观经》也是韦提希夫人遭到逆子阿阇世王杀父囚母的逆难后,对世间生起了很大的厌离心,想生到无忧恼处,这样佛给她放光显现无数刹土,她选择了极乐世界。之后佛就宣说了往生净土的十六观门。
这部经的发起序是当时世尊身体的诸根显现得非常欢喜、清净,光颜巍巍,这样阿难就问佛:世尊今天这么欢喜,佛佛相念,是不是世尊也在念佛?由此佛就说出了这部《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