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八)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八)

  濟諸劇難,諸閑不閑。分別顯示真實之際,得諸如來辯才之智。入衆言音,開化一切。

  “濟諸”等兩句指與會菩薩實踐大悲救苦的普賢大行。墮在叁惡趣裏的衆生,受苦極其深重,基本上沒有閑暇,叫做“不閑”。相比而言,人天受的苦就輕微得多,所以人都有休閑的時間,天上無憂無慮,享受的時間就更長,這叫做“閑”。不管是有休閑的人天衆生,還是無休閑的叁惡趣衆生,都是在相續不斷地輪回生死,都有無窮無盡的苦難,所以都是“劇難”。爲此,諸大菩薩以大悲心遍入一切衆生界,以演說正法來救度衆生。

  對與會的菩薩自身來說,確實已經消盡妄念,十方叁世的法在一念心中全部顯現,得了“一切種智”。但是無量無邊的衆生都在做著輪回迷夢,對自性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渾然不知,他們一直不斷地在妄動輪轉,做著無休止的迷夢。所以諸大菩薩以無緣大悲的力量,遍入在一切衆生界裏普做救度!怎麼救度?就是經中所說的這一句“分別顯示真實之際”,就是對各類的衆生,分別地以語言、譬喻等的種種方便來顯示究竟實相。“真實之際”,就是指實相妙理到了究竟之處。

  真理有相對和絕對的差別。相對的真理,是指比原來更對一些,實際上還沒徹底,只是就“接近真理”這一點安立“真理”的假名。比如:原來顛倒善惡,現在認識了善惡因果的法則,就是見到了一分真理,但這還只是緣起上粗顯的一分;進一步,見到輪回裏只是蘊的現相在相續,就只是不斷地由因位的蘊産生果位的蘊,從始至終只有一種因緣生的現相,裏面絲毫沒有“人我”,這就看到了“唯法、無我”,比前面看得更真實了,但還沒徹底;進一步:凡是由因緣顯現的法都是假相,而沒有實體,這樣在認識上又進了一步,但是還沒徹底;再認識到虛妄的客塵法本來無有,轉過來,以心地法眼親見到不二的、周遍的本性,這就是真實之際,就是佛成道時叁歎“奇哉”的知見,就是究竟實相。

  與會的大菩薩轉正*輪救度衆生,就是要顯示這個“真實之際”。至于教授的方法,那是因才施教、因人而異,既有方便法、也有真實法。但究竟的目的就是這一個——使一切衆生悟入真實之際。

  爲了對衆生顯示真實之際,就需要有無礙的辯才。所以又說:“得諸如來辯才之智”。智慧是辯才的體,辯才是智慧的用,也就是內有證得諸法實相的智慧,發之于外,就有無礙演說蘊界處等廣大義以及空性等甚深義的辯才。這又有法、義、辭、樂說無礙四種,叫做“四無礙辯”。具備了這四無礙辯,就能自在無礙地說法,斷除一切衆生心中的一切疑惑,使他們都順利地悟入佛法真實義。

  “入衆言音,開化一切”,就是指與會的菩薩能宣說無數種衆生語言,來開明衆生的本心,達到轉化其心的效果。“入衆言音”,是指通達各種衆生語言。“衆言音”,是說法的工具;“開化一切”,指正式以語言發起說法;“開化”,就是開示佛的知見,也就是開示衆生心的本性。

  “如來辯才之智”指以如來的無礙智慧,能興起四種無礙辯才:

  一、義無礙辯:了知萬法的義理而通達無礙。說起萬法的義理,其實就是指萬法的自相和共相。每一個法它自身的體相如何?衆多法共同的體相如何?對于萬法的自相和共相無不透徹了知,就是“義無礙辯”。

  二、法無礙辯:就是了知萬法的名字,包括萬法有哪些種類,其中每一個法又有哪些名稱的種類,都無礙了解;對任何一個法用什麼名相來表達,也毫無障礙。比如“煩惱”可以說是“結”、是“結使”、是“系縛”、是“塵勞”……;“佛”可以說是“如來”、是“世尊”、是“天人師”、是“調禦丈夫”……對萬法的種類以及一一法的多種名相都透徹了知,無有障礙,叫做“法無礙解”。

  叁、辭無礙辯:就是無論說什麼語言都沒有障礙。

  教法攝在“名”和“義”當中,名是能诠,義是所诠。能诠的名相清清楚楚,該怎麼表達,毫無障礙;所诠的義理,對于諸法的自相和共相無不透徹了知。接著就要做到自在無礙地運用各地區、各種類衆生的語言而宣說。比如到了美國,就說英語;到了日本,就說日語;到了旁生界,又說旁生的語言;到了天上,又會用天人的語言說法等等。對于世間無數種的語言,都一一通達,能自在無礙地宣說,叫做“辭無礙解”。這樣運用衆生同類的語言進行說法,就能使衆生順利地接受到法義。

  四、樂說無礙辯:隨順一切衆生的根性,他喜歡聽哪一類的法,要相應他的心。說法不對機,等于對牛彈琴。所以要了解衆生的根性,要說得對機,讓他聽得喜歡、受用,這就好啦!

  總之,這是指與會的菩薩以內在契合聖智,後得位獲得無礙辯才,因此能順應一切衆生的根機,宣演四無礙辯,這叫“得諸如來辯才之智”。

  再講“入衆言音”,唐譯說到:“善能分別衆生語言。”《密迹經》講得詳細:“叁千大千世界裏,有八十四億百千垓衆生種類,所說語言各不相同,一切都同歸一義,就是最真實的智慧。菩薩順應各處的衆生,宣說種種不同的語言,這樣來說法,開導、教化衆生。”又說:“此菩薩能入種種言音,能說法開化。”

  總之,以上說到與會菩薩遵修《普賢行願品》所說“天龍夜叉鸠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等的普賢大行。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一切因緣所生法(或者有爲法),總的稱爲“世間”。有爲法裏依、正、善、惡、因、果等一切種類的法,叫做“諸所有法”。以總、別來分,“世間”是總體,“諸所有法”是差別。菩薩見到世間諸所有法虛妄不實,既不取著,也無舍離,常在世間隨緣度生,這就是“超過”或“超越”。

  凡夫都陷在虛假的世間法裏,過世俗的生活,過的全都當真了!所以是凡庸!而菩薩住在世間,心是超越的,沒有凡夫心裏的種種執著、妄想、七情六欲,他是自在潇灑,遊戲人間。這也就是“普賢願王”恒順衆生的展開,衆生有種種的身體、習氣、服裝、相貌、生活、語言……所謂的恒順,就是只要能利益衆生,無論什麼身份都可以現,無論哪種世間生活都可以隨順,這就是“超越”。既不像小乘著在空邊,也不像凡夫著在有邊,不挂在任何地方,猶如虛空鳥飛,沒有痕迹。

  “世間”這個詞,可以說:“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表一切時間;“間”是指東、南、西、北等方隅,表一切空間。這世間範疇裏的一切法,或者時空所攝的一切顯現,就叫“世間諸所有法”。它的內容就是一切因緣所生的根、境、識等。由于它自身沒有自性,只是以因緣的作用而現出了它,所以只是虛假一現,沒有自體。

  以前講過多次,要常常想一想“電影”這個比喻。這跟目前虛妄分別顯現的世間萬相,性質完全一樣。電影你好理解,之前銀幕上根本沒有所放映的種種影像,但在因緣和合時就一刹那一刹那地現起影像,這些影像是真實存在銀幕上的法嗎?有在銀幕上呆住一個刹那嗎?其實,這裏只有因緣和合現起的一個個錯覺,說到它的內容就只是這麼一點,就好比以揉了眼睛的因緣,而見到空花那樣。這裏所見是假的,能見也是假的,但人入了錯亂的狀態,都渾然不知。

  銀幕上有城市高樓、車水馬龍、秀麗山水等的景觀,有生老病死、悲歡離合、興衰成敗等的情節,有喜怒哀樂等的表現……這就是一切世間相的縮影。電影是二維的影像,人世間的一切現象是叁維的影像,周遭的所有一切都是在不斷地放“立體電影”!

  像這樣,菩薩完全知道“世間法”是什麼樣的一種東西。菩薩知道這所有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沒有絲毫的自體,都是“電影”。像電影是由膠片、放映機、光線等因緣和合,而不斷地現假相,在這些假相上一點真實性都得不到,菩薩像這樣見到世間法全無自體,所以菩薩的心是超越的。所謂:“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指的是菩薩自心的境界。“度”是超出的意思。“度世之道”,是指超出世間的妙道。超越了顛倒妄想,處在真實的無爲道中。“心常谛住”,就是指心恒時安住于無生無滅的實相妙理而無動搖。這是指超出有爲法的假相,證得了無爲法性,既不會執著有所度的衆生,有所說的法,也不住在無爲空裏,仍然不斷地說法度生,這叫做“谛住”。

  總之,與會的菩薩恒時安住于無住處涅槃,稱爲“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于一切萬物,而隨意自在。

  《法華經》說:“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就是指一切煩惱結都解開來了,心得到自在了。凡夫日夜都在受煩惱驅使,所以都不自在。像這樣裏面的煩惱結沒解開,再怎麼向外追求,也還是不自在,不可能有絲毫的自在。反過來,一切煩惱心結都解開來了,那就無時無處不自在。

  “自在”又有神通自在的意思,指無論做什麼都無阻礙、無拘束。如果心被拘束,隨物而轉,那就成了被外物奴役的人。

  凡夫是執著實有,見什麼都認爲這是真實的存在。二乘人又住在空當中。這兩種都是虛妄分別,都是心隨物轉。無論心隨人而轉,或者隨相而轉,都是于萬物不得自在。但是諸大菩薩已經徹見法性,當相離相,不隨物轉,沒有什麼能迷住他、捆住他,這就是隨心自在。凡夫呢,見到美色、見到黃金,馬上就入圈套,因爲凡夫心裏有貪欲。你說這些我都不貪,就只愛古玩,那拿古玩放到你面前,馬上就被迷住了。如果這些都不貪,但還貪法,那又著在法上。總之,這些都是有執著。到了心不被任何東西、任何假相所轉時,就是真正得自在了,以真心當家做主人了。不再入圈套,不再隨著假相而轉,這才真正有了自在。如果入了圈套,不管是大圈套、小圈套、是金子做的圈套、銀子做的圈套、還是黃銅爛鐵做的圈套,反正是入圈…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