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八)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八)

  济诸剧难,诸闲不闲。分别显示真实之际,得诸如来辩才之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

  “济诸”等两句指与会菩萨实践大悲救苦的普贤大行。堕在三恶趣里的众生,受苦极其深重,基本上没有闲暇,叫做“不闲”。相比而言,人天受的苦就轻微得多,所以人都有休闲的时间,天上无忧无虑,享受的时间就更长,这叫做“闲”。不管是有休闲的人天众生,还是无休闲的三恶趣众生,都是在相续不断地轮回生死,都有无穷无尽的苦难,所以都是“剧难”。为此,诸大菩萨以大悲心遍入一切众生界,以演说正法来救度众生。

  对与会的菩萨自身来说,确实已经消尽妄念,十方三世的法在一念心中全部显现,得了“一切种智”。但是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在做着轮回迷梦,对自性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浑然不知,他们一直不断地在妄动轮转,做着无休止的迷梦。所以诸大菩萨以无缘大悲的力量,遍入在一切众生界里普做救度!怎么救度?就是经中所说的这一句“分别显示真实之际”,就是对各类的众生,分别地以语言、譬喻等的种种方便来显示究竟实相。“真实之际”,就是指实相妙理到了究竟之处。

  真理有相对和绝对的差别。相对的真理,是指比原来更对一些,实际上还没彻底,只是就“接近真理”这一点安立“真理”的假名。比如:原来颠倒善恶,现在认识了善恶因果的法则,就是见到了一分真理,但这还只是缘起上粗显的一分;进一步,见到轮回里只是蕴的现相在相续,就只是不断地由因位的蕴产生果位的蕴,从始至终只有一种因缘生的现相,里面丝毫没有“人我”,这就看到了“唯法、无我”,比前面看得更真实了,但还没彻底;进一步:凡是由因缘显现的法都是假相,而没有实体,这样在认识上又进了一步,但是还没彻底;再认识到虚妄的客尘法本来无有,转过来,以心地法眼亲见到不二的、周遍的本性,这就是真实之际,就是佛成道时三叹“奇哉”的知见,就是究竟实相。

  与会的大菩萨转正*轮救度众生,就是要显示这个“真实之际”。至于教授的方法,那是因才施教、因人而异,既有方便法、也有真实法。但究竟的目的就是这一个——使一切众生悟入真实之际。

  为了对众生显示真实之际,就需要有无碍的辩才。所以又说:“得诸如来辩才之智”。智慧是辩才的体,辩才是智慧的用,也就是内有证得诸法实相的智慧,发之于外,就有无碍演说蕴界处等广大义以及空性等甚深义的辩才。这又有法、义、辞、乐说无碍四种,叫做“四无碍辩”。具备了这四无碍辩,就能自在无碍地说法,断除一切众生心中的一切疑惑,使他们都顺利地悟入佛法真实义。

  “入众言音,开化一切”,就是指与会的菩萨能宣说无数种众生语言,来开明众生的本心,达到转化其心的效果。“入众言音”,是指通达各种众生语言。“众言音”,是说法的工具;“开化一切”,指正式以语言发起说法;“开化”,就是开示佛的知见,也就是开示众生心的本性。

  “如来辩才之智”指以如来的无碍智慧,能兴起四种无碍辩才:

  一、义无碍辩:了知万法的义理而通达无碍。说起万法的义理,其实就是指万法的自相和共相。每一个法它自身的体相如何?众多法共同的体相如何?对于万法的自相和共相无不透彻了知,就是“义无碍辩”。

  二、法无碍辩:就是了知万法的名字,包括万法有哪些种类,其中每一个法又有哪些名称的种类,都无碍了解;对任何一个法用什么名相来表达,也毫无障碍。比如“烦恼”可以说是“结”、是“结使”、是“系缚”、是“尘劳”……;“佛”可以说是“如来”、是“世尊”、是“天人师”、是“调御丈夫”……对万法的种类以及一一法的多种名相都透彻了知,无有障碍,叫做“法无碍解”。

  三、辞无碍辩:就是无论说什么语言都没有障碍。

  教法摄在“名”和“义”当中,名是能诠,义是所诠。能诠的名相清清楚楚,该怎么表达,毫无障碍;所诠的义理,对于诸法的自相和共相无不透彻了知。接着就要做到自在无碍地运用各地区、各种类众生的语言而宣说。比如到了美国,就说英语;到了日本,就说日语;到了旁生界,又说旁生的语言;到了天上,又会用天人的语言说法等等。对于世间无数种的语言,都一一通达,能自在无碍地宣说,叫做“辞无碍解”。这样运用众生同类的语言进行说法,就能使众生顺利地接受到法义。

  四、乐说无碍辩: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性,他喜欢听哪一类的法,要相应他的心。说法不对机,等于对牛弹琴。所以要了解众生的根性,要说得对机,让他听得喜欢、受用,这就好啦!

  总之,这是指与会的菩萨以内在契合圣智,后得位获得无碍辩才,因此能顺应一切众生的根机,宣演四无碍辩,这叫“得诸如来辩才之智”。

  再讲“入众言音”,唐译说到:“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密迹经》讲得详细:“三千大千世界里,有八十四亿百千垓众生种类,所说语言各不相同,一切都同归一义,就是最真实的智慧。菩萨顺应各处的众生,宣说种种不同的语言,这样来说法,开导、教化众生。”又说:“此菩萨能入种种言音,能说法开化。”

  总之,以上说到与会菩萨遵修《普贤行愿品》所说“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等的普贤大行。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一切因缘所生法(或者有为法),总的称为“世间”。有为法里依、正、善、恶、因、果等一切种类的法,叫做“诸所有法”。以总、别来分,“世间”是总体,“诸所有法”是差别。菩萨见到世间诸所有法虚妄不实,既不取著,也无舍离,常在世间随缘度生,这就是“超过”或“超越”。

  凡夫都陷在虚假的世间法里,过世俗的生活,过的全都当真了!所以是凡庸!而菩萨住在世间,心是超越的,没有凡夫心里的种种执著、妄想、七情六欲,他是自在潇洒,游戏人间。这也就是“普贤愿王”恒顺众生的展开,众生有种种的身体、习气、服装、相貌、生活、语言……所谓的恒顺,就是只要能利益众生,无论什么身份都可以现,无论哪种世间生活都可以随顺,这就是“超越”。既不像小乘著在空边,也不像凡夫著在有边,不挂在任何地方,犹如虚空鸟飞,没有痕迹。

  “世间”这个词,可以说:“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表一切时间;“间”是指东、南、西、北等方隅,表一切空间。这世间范畴里的一切法,或者时空所摄的一切显现,就叫“世间诸所有法”。它的内容就是一切因缘所生的根、境、识等。由于它自身没有自性,只是以因缘的作用而现出了它,所以只是虚假一现,没有自体。

  以前讲过多次,要常常想一想“电影”这个比喻。这跟目前虚妄分别显现的世间万相,性质完全一样。电影你好理解,之前银幕上根本没有所放映的种种影像,但在因缘和合时就一刹那一刹那地现起影像,这些影像是真实存在银幕上的法吗?有在银幕上呆住一个刹那吗?其实,这里只有因缘和合现起的一个个错觉,说到它的内容就只是这么一点,就好比以揉了眼睛的因缘,而见到空花那样。这里所见是假的,能见也是假的,但人入了错乱的状态,都浑然不知。

  银幕上有城市高楼、车水马龙、秀丽山水等的景观,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兴衰成败等的情节,有喜怒哀乐等的表现……这就是一切世间相的缩影。电影是二维的影像,人世间的一切现象是三维的影像,周遭的所有一切都是在不断地放“立体电影”!

  像这样,菩萨完全知道“世间法”是什么样的一种东西。菩萨知道这所有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没有丝毫的自体,都是“电影”。像电影是由胶片、放映机、光线等因缘和合,而不断地现假相,在这些假相上一点真实性都得不到,菩萨像这样见到世间法全无自体,所以菩萨的心是超越的。所谓:“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指的是菩萨自心的境界。“度”是超出的意思。“度世之道”,是指超出世间的妙道。超越了颠倒妄想,处在真实的无为道中。“心常谛住”,就是指心恒时安住于无生无灭的实相妙理而无动摇。这是指超出有为法的假相,证得了无为法性,既不会执著有所度的众生,有所说的法,也不住在无为空里,仍然不断地说法度生,这叫做“谛住”。

  总之,与会的菩萨恒时安住于无住处涅槃,称为“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于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

  《法华经》说:“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就是指一切烦恼结都解开来了,心得到自在了。凡夫日夜都在受烦恼驱使,所以都不自在。像这样里面的烦恼结没解开,再怎么向外追求,也还是不自在,不可能有丝毫的自在。反过来,一切烦恼心结都解开来了,那就无时无处不自在。

  “自在”又有神通自在的意思,指无论做什么都无阻碍、无拘束。如果心被拘束,随物而转,那就成了被外物奴役的人。

  凡夫是执著实有,见什么都认为这是真实的存在。二乘人又住在空当中。这两种都是虚妄分别,都是心随物转。无论心随人而转,或者随相而转,都是于万物不得自在。但是诸大菩萨已经彻见法性,当相离相,不随物转,没有什么能迷住他、捆住他,这就是随心自在。凡夫呢,见到美色、见到黄金,马上就入圈套,因为凡夫心里有贪欲。你说这些我都不贪,就只爱古玩,那拿古玩放到你面前,马上就被迷住了。如果这些都不贪,但还贪法,那又著在法上。总之,这些都是有执著。到了心不被任何东西、任何假相所转时,就是真正得自在了,以真心当家做主人了。不再入圈套,不再随着假相而转,这才真正有了自在。如果入了圈套,不管是大圈套、小圈套、是金子做的圈套、银子做的圈套、还是黄铜烂铁做的圈套,反正是入圈…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