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套了!入了圈套,就迷失了自己。时时自己都在,不随物转,就是“自在”。
与会的菩萨不仅做到了“不随物转”,还做到了“物随心转”,能够自在无碍地变化。就是神通自在,对万物心无拘系,能随缘变化,利益众生。真正实现了“普贤行愿”:“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等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庶类”,就是一切众生种类。)
“不请之友”,《维摩诘经》上讲:“众人不请,友而安之。”就是不必三请五请,以真诚的利他心主动做众生的善友,把他们安置在解脱的安乐中。肇公说:“真友不待请,譬慈母之趣婴儿。”菩萨不是要众生如何恭敬、供养他,才利益众生。就像母亲爱护婴儿,是源自母爱的天性,自发的、心甘情愿的去做的。不必说什么,自然会利益自己的孩子。不是还要等孩子请她,才去做利益。这就是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的意思。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这就跟声闻的表现截然不同。声闻只顾自己一个人解脱,不想担起普度众生的担子。而菩萨以勇猛的心力承担起普度众生的重担,这是一切担子中最重的担子。比如一家之主要养好几口人,只是养几口人的负担,而菩萨的重担是要把法界一切众生都度到涅槃彼岸。这样以极大的心力担起救度法界众生的重担,就叫“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大法炬陀罗尼经》里说:“譬如长者家内丰饶,多诸珍宝,唯有一子。以爱念故,财富乐具悉该与之,无有疲倦。菩萨亦复如是,一切乐具,尽皆与之,乃至令入无余涅槃。是故名为荷负重担。”所谓的荷担普度众生的重担,就好比一位家境富裕的长者有许多珍宝,他只有一个独子,爱如掌上明珠,就什么财富、什么能得快乐的东西都愿意给这个孩子。菩萨就像这样,对众生有极大的慈悲心,下至点滴利益功德,都要回向给众生,乃至让众生都证入无余涅槃,得到究竟安乐。这叫“荷负重担”。
以上的经文总的是说参与本次法会的诸大菩萨,都成就了“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等的极广大的普贤行。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如来甚深法藏”,就是指如来藏。“甚深”是指即使十地菩萨也测不到它的底蕴,只能像夜晚见色法般模糊的了解。因为这是“唯证方知”,只有完全证到、本性彻底显发了,才知道自性有多么微妙,有多么不可思议,有无量恒河沙数的智慧德相,所以这叫“甚深法藏”。诸大菩萨消尽了无明,彻底亲证了本心,彻底现证到了甚深法藏,叫做“受持”。自领受叫做“受”,不迷失叫做“持”。
“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就是指恒时护持本性,常观自在,不令迷失。“佛种性”指法界和诸度,法界指深,诸度指广。实际上众生都本具如来藏,这个如来藏又叫“法界”,是万法的根源,这就是佛种性。因为有佛的种性,所以都能成佛。
要知道,众生本来是佛,只是现在暂时入了迷梦。比如地狱众生正当他们被烈火焚烧、痛苦惨叫的时候,他们心中的如来藏也没有丝毫损减。这心中的如来智慧德相,它不是由什么因缘新造出来的法,而是本自具足、本自成就的妙体,叫做“本自元成”。也因此丝毫不受因缘的影响,既不会随着万法的生而生,也不会随着万法的灭而灭,也不会随着因缘而有任何增、减、损、益,它是无生无灭、不增不减的妙体。跟它相比,根、境、识等的一切现相只是像浮云一样忽然显现的法,只是错觉里虚妄的显现,所以叫做“客尘”。这样,客尘只是以迷乱的力量暂时现起的错觉,所以一旦集聚了消除迷乱的因缘,就一定能无余消尽,所以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众生只是暂时入了迷梦,一旦醒了梦,见到自性本来是佛,就能成佛。)
现在要知道凡夫是生死的现相都只是因缘生的假相,而这样的假相是真实中没有的。既然这只是无而现的假相、是实际无有的法,那就只是虚妄的分别。所以在《辩法法性论》里说:“实无而现故,以是为虚妄。”就是:实际没有“它”,还显现了“它”,所以是“虚妄”的。又说到:“唯计故分别”,就是:这只是自己的心在遍计,除了心遍计之外,一切时处都得不到它,所以只是“分别”。比如我们做梦,梦里显现了山河大地,很容易明白这些山河大地不是“实有而现”,而是“无而现”,所以这只是自己虚妄的分别!梦里只是自己的心在遍计:“这里有山、那边有河、远处有桥”等等,真实中这样的山、河、桥梁等一无所有。
像这样知道了客尘法是本无之后,排除了客尘法,剩下的就是本有的法,也就是纯粹真实、不和虚妄法混杂的如来智慧德相。这里无论法、报、化三身的体性,大圆镜、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四智的体性,一切如来智慧德相都在里面圆满具足,丝毫不缺,而这是以如梦般的影像法丝毫破坏不了的,这就是常住不变的佛性,就是本性住的佛种性。
再从“广”的方面解释佛种性,就是指布施等波罗蜜多。这是指觉悟之后,从觉悟的心中发出无量无边的波罗蜜多妙行,或者无量无边广大、周遍、妙善的普贤大行,以此而庄严佛果。这就是指世俗菩提心,世俗上要发无量行愿。
胜义中,众生本具的妙明真心是显现万法的根源,称为“法界”。它是觉的体性,又称“菩提心”,这是指心的本性中法尔安住的佛种性,有它就能成佛,无它就不能成佛,就像芝麻里有油就能出油,沙子里无油就不能出油一样,所以是“佛种性”。
对于“法界”和“诸度”这样两种佛种性,恒时护持,远离障碍,叫做“常使不绝”。
接下来再从利他上解释这一句。这是指诸大菩萨护持众生心中的佛种性,使世间佛种性不断。众生心中都有如来藏,从本以来不变不坏,具足超过恒河沙数的自性功德,只是暂时被无明障蔽了而不起用。所以大菩萨们以大悲心教化众生,开发众生心中本具的如来藏,这就是“绍隆佛种”。说到世俗上的缘起,只有发起愿行菩提心才能成佛,愿行菩提心就是佛的种子,指的是“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誓愿和行动,以发起了上求下化的大愿大行,就能成就无上佛果。所以《华手经》说:“无牛就无醍醐,无菩萨的发心就无佛种子。有牛就有醍醐,有菩萨发心,佛种子就不断绝。”
这样从利他上解释,就是指与会的大菩萨们为了普度众生,自己在心中受持一切诸佛法藏,由此在无佛法处宣说佛法,使一切有缘众生种下善根,久久成熟,从他内心里发起菩提心,迈上成佛的大道,以至最终开发本性,这样就是“护佛种性,而不断绝”。
总之,与会的大菩萨真正成就了“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等的极深广普贤行愿。
兴大悲,愍众生,演慈辩,授法眼,杜三趣,开善门。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三趣”指地狱、饿鬼、旁生三种恶趣,“杜”就是关闭、杜绝。)
菩萨悲愍众生,普遍地使他们离苦得乐,这是一种真实的、平等的大悲心。虽然凡夫和二乘人也有悲心,但悲心不广大、不平等。比如凡夫对于怨敌不起悲心;二乘人只是在入灭前做一些慈悲利他的事,到了入灭后就不再起悲心;或者,只是对苦苦有情生悲,对坏苦有情、行苦有情不生悲心,这都不是广大、平等的悲心。
《涅槃经》说:“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诸佛都是以拔济众生苦难的大悲为根本。《入中论》讲到:“初如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到菩萨最终成佛时,以大悲心自然成了无量众生的受用处,就像一棵果树到了成熟、果实累累的时候,就能常时给予众生受用。与会的大菩萨就是这样“兴大悲、愍众生”的。
“演慈辩,授法眼”,就是指诸大菩萨以慈心给予众生安乐。怎么给予众生安乐呢?就是为众生“演慈辩”,就是以大慈心给众生演说能够得利益安乐的妙法。结果如何呢?就是授予了众生法眼,意思是由开示佛法真实义,使众生生起慧解,而看清了万法的真相,这就是给予了他法眼。再看身心世界的现象,就都一清二楚了!没听佛法时好比瞎子,看不清有为法的体性、有漏法的体性、无为法的体性,轮回的真相、世间的事业、感情、根身、器界等等什么都看不清!整套的观念、行为都是颠倒的。而闻了佛法之后,就会在见解上发生全盘的转变。以前认为样样是实有的,现在认识到样样是虚假的!以前认为有很多独立存在于心外的事物,现在认识到世间万法都是空花幻影,一切只是虚妄的分别,求这、追那全都是捕风捉影。
像这样授予众生法眼,使他看清万法的真相。这才是以大慈心利益他,不只是给他好吃、好穿、好住,而是给他法眼,让他看透世间的真相,从而远离妄想执著,真正得安乐。安乐不是在外面求得到的,要在里面止息了攀缘妄动,就有安乐!像这样开启了法眼,停下了妄想、执著,就得到大安乐。
“杜三趣,开善门”,这是指这些大菩萨以大悲心饶益众生。众生最苦就是堕落恶趣,所以首先要关闭恶趣的门,要先引导众生断除恶业。要告诉他:身体做什么行为是恶,将来得什么恶果;口里说什么样的语言、心里起什么样的念头属于恶行,将来会遭到什么恶报。要让他认识因果规律,从心里真实生起断恶的决心,这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恶趣。
进一步要开导他怎么积极地用自己的身、口、意来行善,告诉他善行有哪些种类,以及做了之后会得到哪些殊胜的安乐果报。通过循循善诱地启发,使他心里对行善发起真实意乐,逐渐地把身口意转在做善法上。又给他多讲因果的道理和事例,使他觉悟到:以前用口说了很多绮语、妄语、恶口、两舌,造了很多口业,一旦业力成熟,会显现…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