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十二)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發無上正覺之心。願佛爲我廣宣經法,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佛告訴阿難:法藏比丘在說完上面的偈頌後,又對世自在王如來說:世尊,我現在發起了無上菩提心。願世尊爲我廣講經法,我要通過自己的修行來攝取總集無量佛國清淨莊嚴的妙土,使我疾速地成就無上正覺,好快速拔濟一切生死勤苦的根本。
這是法藏菩薩發起了無上志願。他不是想爭第一超過別人。如果是爲了自己爭第一,嫉妒、好勝,那頂多成爲阿修羅王。法藏菩薩一心想的就是十方的九法界衆生,能不能使他們快速成佛?想的是把無數佛國裏的清淨、莊嚴全部攝集在一個佛國裏,一心想的就是以最便利的方法來使衆生快速地得到度脫,而且是能囊括下至蜎飛蠕動、上至十地菩薩之間的一切九法界的聖者和凡夫。這就是他的雄心壯志。
從“速”字看出他的發願很勇猛。志向大到要攝集無數佛土的清淨莊嚴,發願猛到要快速地成就正覺,拔濟一切生死勤苦根本。
“生死”有分段、變易兩種,九法界有情都沒有徹底回歸法界。都有迷失,在無生滅中虛妄地顯現生滅,這個就叫“生死”。從粗、細兩分來說,乃至人我執沒有被消除,就會始終隨著惑業的力量輪轉,也就變現出一段又一段的叁界五蘊身,這一種叫做“分段生死”。雖然消除了人我執,但還誤認存在有自性的法或者實體的法,這樣緣法的心歇不下來,就還在以心取境、攀緣境,也就落在生滅心當中。所以有法我執,就出現無漏業、意生身、變易生死,這個是細的生死。總體上講,這兩種生死都叫“勤苦”,都是隨無明的力量而轉,都不自在,所以都是“苦”。
所謂“勤”,就是很辛勞。本來是一點事沒有,逍遙自在的,結果迷掉了,隨著妄境不斷地奔馳,這叫做“勤”。現在到了末法時代,人是更加勤苦,個個都不得自在,心一直在往外奔,得不到休息,非常辛苦。下至地獄、上至十地的有情,都落在生死勤苦當中。法藏的悲願是,“拔諸生死勤苦之本”,就是拔掉一切勤苦的根子——無明。
所以,法藏菩薩的願力就是要盡快消盡虛妄的分別,恢複遍滿法界的妙明真心,只有這樣才能遍法界地攝受六道衆生和聲聞、緣覺、菩薩,也才能普門示現、救度盡法界的一切衆生,也才能流出無上方便的光明和名號。像這樣,所有這一切無上的方便、無量無數的淨土莊嚴,都成爲救濟衆生的手段,都是攝持衆生使他回頭入到如來果海中,而滅掉生死勤苦的根本。
佛告阿難:時世自在王佛,語法藏比丘,如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
佛告訴阿難:當時世自在王佛沒有直接給答案,而是叫法藏比丘自證、自知。佛啓發他:按你的修行來莊嚴佛土,你自己會明白。
這個“自知”很重要,其實是講莊嚴淨土沒有其他途徑,唯一要先證到本性,才能攝取佛土。因爲國土莊嚴唯一是從妙明真心流出,一切都是智慧的自現。就像《法華經》上講的:“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正因爲妙難思,所以說出來的都不是。禅宗古德說:“你自會取好,我不如你。(你自己去會取,妙明真心是你自己,我說出來的都不如你自己證取。)”又像問:“如何是佛?”“清潭對面即是!(潭水影子的對面不就是自己嗎?)”又有徒弟問師父:“如何是佛?”師父說:“我說了恐怕你不信。”徒弟說:“和尚說誠實語,焉敢不信?”師父說:“你就是佛!”這裏也類似,所謂的“自知”就是要以本分來證取。因爲這不是以語言文字能表達到的,所以只有自證、自知。
比丘白佛,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唯願世尊,廣爲敷演諸佛如來淨土之行(“敷演”就是開演)。我聞此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成滿”,就是圓滿地成就。指發願的所有部分都完全證到了)。
法藏比丘對佛說:這個義理太深,不是我的境界。唯願世尊給我廣演諸佛的淨土之行,我聽後一定如說修行,來成滿我的所願。
前面是佛叫法藏比丘“內重己靈”,得重視自己的靈性,它就是佛,要自己悟證。而這裏法藏比丘卻“外慕諸聖”,直接開他力門,顯示了淨土的家風。他直接說,這是極深、極廣的事,不是我目前的境界。所以,佛直接給我指示,我得到指示,一定按佛的指導來修行,一定按所發的大願精進實修,直到證成爲止。
一般,菩薩攝取淨土還不算稀奇,而法藏比丘要攝取的是無數佛國的精妙,要做到使凡夫都能入報土,這就非常稀有。而且法身佛所住的常寂光土、報身佛所住的實報莊嚴土並不是菩薩能思維、能測度到的。佛有法、報、化叁身,報身分自受用和他受用,菩薩能見到他受用身和他受用報土,但法身土和自受用報土只有以自分來攝取,這不是以虛妄的根識能緣取到的。因爲緣取到的只是影像,不是全體。“自分”就是自己的本分,就是自性、真如、法身或者真心。
以這些原因,法藏比丘對佛說:這裏的義理極其深廣,不可思議。唯願世尊爲我廣大演說諸佛莊嚴淨土的妙行,佛以威神力加被我,讓我心裏能明白,對于無量佛國的精妙之處都能一一觀察、了知。這樣,我一定如教修行,來成滿我的所願。(這是法藏比丘仰仗佛力,祈求佛無上威神力加被。)
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爲法藏比丘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鬥量,經曆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
這時佛知道法藏比丘高明,志願深廣。他的持戒和禅定超出常人,是“高”。智慧極其明了,是“明”。他發的是盡未來際無有窮盡的願,又是含攝一切的願,這是“志願深廣”。(這志願的量,是盡未來際永遠救度衆生,而且是把九法界的一切衆生都攝持到淨土成佛。發願修成的淨土是要圓滿攝受十方無數刹土的精妙。)
佛見到法藏是個大器,就給他講經:好比極深廣的大海,在大海的底部有一個無上如意寶。一個人用鬥舀出海水,只要他堅持舀下去,在經曆多劫之後,連大海都會被舀光,而得到如意寶。所以,人發了到極點的心,永遠不斷地精進求道,就一定會得到所求的果,有什麼願不能實現?
這是佛鼓勵法藏比丘要由精進修道來成滿所願。爲什麼說這個比喻?這要知道彌陀大願王的特點。這種發願是要攝取十方無數國土的精妙,要攝受一切凡夫和聖者往生到自己的淨土中迅速圓成佛道,要使下至五逆十惡的人都能往生得不退轉,要使國土成爲第一微妙、殊勝,要達到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眷屬無量,要使自己的名號傳播到十方無數世界中,要使名號具足萬德,使十方諸佛都贊歎,還要使光明、音聲、妙香、影相等一切五塵都作無邊的佛事,像這樣就看出,這是極其深廣、不可思議的大願海。世自在王佛觀察到像法藏這樣發願,從初發心到最終圓滿,需要非常漫長的求證過程,所以就鼓勵他:比如用鬥來舀幹整個大海的水取到如意寶,只要能夠不斷地堅持下去,最終一定能舀幹整個大海,而在海底得到如意寶。這個“如意寶”指的是圓滿攝受了無數佛國精妙的極樂淨土。用鬥一次又一次地舀水,就是指從發願起,一步一步地真修實證。這期間不知道要經過多少大劫。
後來確實看到法藏菩薩在發願之後,堅持修了無量恒河沙數劫,最終全部徹底證到了,因地發的無數大願一一都修證到了。這裏面,無論是名號、光明、妙香、蓮花、音聲等,其中的任何一點都是圓明具德的無上如意寶。
于是世自在王佛,即爲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
這樣,世自在王佛就給法藏比丘廣大地演說210億佛國中天人的善惡、國土的粗妙等情形。而且以威神力加被法藏比丘,使他心前顯現210億佛國的情景。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睹見,
當時法藏聽到佛講解嚴淨國土的事,確實都清楚地見到了。而且以佛的威神力加被,使他當時就開了廣闊的天眼,親眼目睹了無數刹土的情形。漢、吳兩譯裏講到佛講完經,法藏專一其心,當時就得到天眼徹視,見到210億佛國中人天的善惡和國土的好醜。
所謂的“睹見”,眼見是“睹”,心明是“見”。也就是對無數刹土的情形不但親自見到,而且一一辨別、了知,知道了無數刹土依報和正報的事、理、因、果等等。
而且這裏說的“210億刹土”,實際上是表示十方無數刹土。《大智度論》裏講到,當時法藏比丘得到古佛的指引,讓他見到十方一切刹土的情形,包括淨土和穢土,淨土中又有報土、化土。所以是見到無數刹土種種層面的事。比如國土器界方面,色、聲、香、味、觸各是什麼樣的狀況?因緣如何?功能如何?怎麼加持衆生的心?像這樣分析起來,確實有無量無數的情況。
衆生的心變現的各種國土相,有的粗劣,有的精妙,有的具足功德莊嚴,這裏有種種染淨、凡聖的差別。比如有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等各種層次,而生到國土的方便也有很多差別,有的要證到空性才能入,有的以佛某方面的願力,以特殊的方便能夠往生等等。像這些刹土的情況要一一都觀察清楚,才能預先設計出自己刹土的藍圖。畢竟一切都是緣起的法,只有觀察、抉擇、確認才能製定發願的內容或者建立佛國的方案。
法藏比丘的大願是要攝取無數國土的精妙,所以他要在無數國土裏采納各種各樣的優點,而且要觀察這些精妙之處要由什麼因緣或者方便才能成就,又要看到各個刹土有哪些缺點?有哪些方面對衆生不利?比如:有些刹土不能全面地攝受衆生;有些刹土生進去之後,不能保證全部得到不退轉,或者不能保證一往生就得到不退轉;又有刹土只能攝受聖者,不能攝受凡夫;有的刹土不是色、聲、…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