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十二)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佛告诉阿难:法藏比丘在说完上面的偈颂后,又对世自在王如来说:世尊,我现在发起了无上菩提心。愿世尊为我广讲经法,我要通过自己的修行来摄取总集无量佛国清净庄严的妙土,使我疾速地成就无上正觉,好快速拔济一切生死勤苦的根本。
这是法藏菩萨发起了无上志愿。他不是想争第一超过别人。如果是为了自己争第一,嫉妒、好胜,那顶多成为阿修罗王。法藏菩萨一心想的就是十方的九法界众生,能不能使他们快速成佛?想的是把无数佛国里的清净、庄严全部摄集在一个佛国里,一心想的就是以最便利的方法来使众生快速地得到度脱,而且是能囊括下至蜎飞蠕动、上至十地菩萨之间的一切九法界的圣者和凡夫。这就是他的雄心壮志。
从“速”字看出他的发愿很勇猛。志向大到要摄集无数佛土的清净庄严,发愿猛到要快速地成就正觉,拔济一切生死勤苦根本。
“生死”有分段、变易两种,九法界有情都没有彻底回归法界。都有迷失,在无生灭中虚妄地显现生灭,这个就叫“生死”。从粗、细两分来说,乃至人我执没有被消除,就会始终随着惑业的力量轮转,也就变现出一段又一段的三界五蕴身,这一种叫做“分段生死”。虽然消除了人我执,但还误认存在有自性的法或者实体的法,这样缘法的心歇不下来,就还在以心取境、攀缘境,也就落在生灭心当中。所以有法我执,就出现无漏业、意生身、变易生死,这个是细的生死。总体上讲,这两种生死都叫“勤苦”,都是随无明的力量而转,都不自在,所以都是“苦”。
所谓“勤”,就是很辛劳。本来是一点事没有,逍遥自在的,结果迷掉了,随着妄境不断地奔驰,这叫做“勤”。现在到了末法时代,人是更加勤苦,个个都不得自在,心一直在往外奔,得不到休息,非常辛苦。下至地狱、上至十地的有情,都落在生死勤苦当中。法藏的悲愿是,“拔诸生死勤苦之本”,就是拔掉一切勤苦的根子——无明。
所以,法藏菩萨的愿力就是要尽快消尽虚妄的分别,恢复遍满法界的妙明真心,只有这样才能遍法界地摄受六道众生和声闻、缘觉、菩萨,也才能普门示现、救度尽法界的一切众生,也才能流出无上方便的光明和名号。像这样,所有这一切无上的方便、无量无数的净土庄严,都成为救济众生的手段,都是摄持众生使他回头入到如来果海中,而灭掉生死勤苦的根本。
佛告阿难:时世自在王佛,语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
佛告诉阿难:当时世自在王佛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叫法藏比丘自证、自知。佛启发他:按你的修行来庄严佛土,你自己会明白。
这个“自知”很重要,其实是讲庄严净土没有其他途径,唯一要先证到本性,才能摄取佛土。因为国土庄严唯一是从妙明真心流出,一切都是智慧的自现。就像《法华经》上讲的:“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正因为妙难思,所以说出来的都不是。禅宗古德说:“你自会取好,我不如你。(你自己去会取,妙明真心是你自己,我说出来的都不如你自己证取。)”又像问:“如何是佛?”“清潭对面即是!(潭水影子的对面不就是自己吗?)”又有徒弟问师父:“如何是佛?”师父说:“我说了恐怕你不信。”徒弟说:“和尚说诚实语,焉敢不信?”师父说:“你就是佛!”这里也类似,所谓的“自知”就是要以本分来证取。因为这不是以语言文字能表达到的,所以只有自证、自知。
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敷演”就是开演)。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成满”,就是圆满地成就。指发愿的所有部分都完全证到了)。
法藏比丘对佛说:这个义理太深,不是我的境界。唯愿世尊给我广演诸佛的净土之行,我听后一定如说修行,来成满我的所愿。
前面是佛叫法藏比丘“内重己灵”,得重视自己的灵性,它就是佛,要自己悟证。而这里法藏比丘却“外慕诸圣”,直接开他力门,显示了净土的家风。他直接说,这是极深、极广的事,不是我目前的境界。所以,佛直接给我指示,我得到指示,一定按佛的指导来修行,一定按所发的大愿精进实修,直到证成为止。
一般,菩萨摄取净土还不算稀奇,而法藏比丘要摄取的是无数佛国的精妙,要做到使凡夫都能入报土,这就非常稀有。而且法身佛所住的常寂光土、报身佛所住的实报庄严土并不是菩萨能思维、能测度到的。佛有法、报、化三身,报身分自受用和他受用,菩萨能见到他受用身和他受用报土,但法身土和自受用报土只有以自分来摄取,这不是以虚妄的根识能缘取到的。因为缘取到的只是影像,不是全体。“自分”就是自己的本分,就是自性、真如、法身或者真心。
以这些原因,法藏比丘对佛说:这里的义理极其深广,不可思议。唯愿世尊为我广大演说诸佛庄严净土的妙行,佛以威神力加被我,让我心里能明白,对于无量佛国的精妙之处都能一一观察、了知。这样,我一定如教修行,来成满我的所愿。(这是法藏比丘仰仗佛力,祈求佛无上威神力加被。)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这时佛知道法藏比丘高明,志愿深广。他的持戒和禅定超出常人,是“高”。智慧极其明了,是“明”。他发的是尽未来际无有穷尽的愿,又是含摄一切的愿,这是“志愿深广”。(这志愿的量,是尽未来际永远救度众生,而且是把九法界的一切众生都摄持到净土成佛。发愿修成的净土是要圆满摄受十方无数刹土的精妙。)
佛见到法藏是个大器,就给他讲经:好比极深广的大海,在大海的底部有一个无上如意宝。一个人用斗舀出海水,只要他坚持舀下去,在经历多劫之后,连大海都会被舀光,而得到如意宝。所以,人发了到极点的心,永远不断地精进求道,就一定会得到所求的果,有什么愿不能实现?
这是佛鼓励法藏比丘要由精进修道来成满所愿。为什么说这个比喻?这要知道弥陀大愿王的特点。这种发愿是要摄取十方无数国土的精妙,要摄受一切凡夫和圣者往生到自己的净土中迅速圆成佛道,要使下至五逆十恶的人都能往生得不退转,要使国土成为第一微妙、殊胜,要达到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眷属无量,要使自己的名号传播到十方无数世界中,要使名号具足万德,使十方诸佛都赞叹,还要使光明、音声、妙香、影相等一切五尘都作无边的佛事,像这样就看出,这是极其深广、不可思议的大愿海。世自在王佛观察到像法藏这样发愿,从初发心到最终圆满,需要非常漫长的求证过程,所以就鼓励他:比如用斗来舀干整个大海的水取到如意宝,只要能够不断地坚持下去,最终一定能舀干整个大海,而在海底得到如意宝。这个“如意宝”指的是圆满摄受了无数佛国精妙的极乐净土。用斗一次又一次地舀水,就是指从发愿起,一步一步地真修实证。这期间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大劫。
后来确实看到法藏菩萨在发愿之后,坚持修了无量恒河沙数劫,最终全部彻底证到了,因地发的无数大愿一一都修证到了。这里面,无论是名号、光明、妙香、莲花、音声等,其中的任何一点都是圆明具德的无上如意宝。
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这样,世自在王佛就给法藏比丘广大地演说210亿佛国中天人的善恶、国土的粗妙等情形。而且以威神力加被法藏比丘,使他心前显现210亿佛国的情景。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
当时法藏听到佛讲解严净国土的事,确实都清楚地见到了。而且以佛的威神力加被,使他当时就开了广阔的天眼,亲眼目睹了无数刹土的情形。汉、吴两译里讲到佛讲完经,法藏专一其心,当时就得到天眼彻视,见到210亿佛国中人天的善恶和国土的好丑。
所谓的“睹见”,眼见是“睹”,心明是“见”。也就是对无数刹土的情形不但亲自见到,而且一一辨别、了知,知道了无数刹土依报和正报的事、理、因、果等等。
而且这里说的“210亿刹土”,实际上是表示十方无数刹土。《大智度论》里讲到,当时法藏比丘得到古佛的指引,让他见到十方一切刹土的情形,包括净土和秽土,净土中又有报土、化土。所以是见到无数刹土种种层面的事。比如国土器界方面,色、声、香、味、触各是什么样的状况?因缘如何?功能如何?怎么加持众生的心?像这样分析起来,确实有无量无数的情况。
众生的心变现的各种国土相,有的粗劣,有的精妙,有的具足功德庄严,这里有种种染净、凡圣的差别。比如有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等各种层次,而生到国土的方便也有很多差别,有的要证到空性才能入,有的以佛某方面的愿力,以特殊的方便能够往生等等。像这些刹土的情况要一一都观察清楚,才能预先设计出自己刹土的蓝图。毕竟一切都是缘起的法,只有观察、抉择、确认才能制定发愿的内容或者建立佛国的方案。
法藏比丘的大愿是要摄取无数国土的精妙,所以他要在无数国土里采纳各种各样的优点,而且要观察这些精妙之处要由什么因缘或者方便才能成就,又要看到各个刹土有哪些缺点?有哪些方面对众生不利?比如:有些刹土不能全面地摄受众生;有些刹土生进去之后,不能保证全部得到不退转,或者不能保证一往生就得到不退转;又有刹土只能摄受圣者,不能摄受凡夫;有的刹土不是色、声、…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