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二十二)▪P2

  ..續本文上一頁用,水大是攝收,火大是成熟,風大是增上等等。光有種子等,沒有地水火風等的助緣,也是長不出果的。沒有地不行,水少了也不行,火過旺也不行,要各方面搭配好才能生果。

  所以,才在這地球上,由于不同的海拔、不同的氣壓、不同的溫差、不同的水土,不同的事件就出現了。在青藏高原采摘的一朵花和在黃土高坡開的一朵花決定不一樣,因爲兩者産生的因緣不同。爲什麼在黃河南邊的桔子樹移到黃河北邊,味道就全變了呢?雖然種子是一樣的,但是水、土、陽光等不同,配合著不同的助緣,長出的果實就不同。特定的因緣聚合,産生特定的果法;因緣一旦轉變,果也隨著就轉變。

  (叁)總結

  內外諸法都是以如是因、如是緣,而顯現如是果。

  內外諸法都是以如是因、如是緣而顯現如是果。這就是緣起律。不是自己獨自成立的,果法是沒有任何自在的。因緣一轉,果就隨著轉,因和緣一旦和合就要顯現果。

  比如現在我們聚在一起,又講又聽,就一定有果産生,不想出果也不可能。如果你是個常法,那另當別論。但你不是常法。今天來上課,第一刹那你的腳踏進講堂來聽,最後下課,你的心就不一樣。因爲因緣已經和合,就導致不斷地生起種種的心,就是前刹那的心跟後刹那的心也都不一樣。比如,你的心是因,我說話是助緣,因緣一配合,你就産生新的心了。這個心有可能是善心,比如産生信心、智慧、歡喜心等等。不好的地方,比如邪師講邪法,聽的人就生邪見,所以因緣一和合就産生果。

  爲什麼世間內外萬法的規律絲毫不紊亂呢?就是因爲一切都受緣起律的支配,如是因、如是緣,就生如是果,沒有任何差錯和偶然。

  二、解釋緣起因

  以上講的是緣起,下面講的是緣起因。緣起跟緣起因是兩回事。緣起是說一切果由因緣和合而起。緣起因,是指以“緣起”爲理由來推斷諸法無自性。

  理解了緣起的涵義後,再看大緣起因的釋詞:諸法由緣起生,能成立無自性,緣起是抉擇諸法空性的正理,稱爲緣起因。她同時對于諸法的因、體、果抉擇,攝盡了金剛屑因等勝義正理,成爲正理之王,故贊爲“大”。

  大緣起因:《如意寶藏論》自釋中說:“顯現分(有法)無實有,是緣起故,猶如影像。”

  《如意寶藏論》自釋說:顯現分是有法,就是我們要抉擇的對象。世間的萬法有顯現和空性這樣兩分,現在是在說“顯現”的這一分。一切的顯現到底是什麼狀況?就是無實有。何以故呢?以顯現是因緣所現起的緣故。比喻:猶如影像。

  譬如水月是緣起故,無實有。天月和河水因緣聚合的時候,水中顯現月影,以是緣起之故,正顯現的水月,沒有一個微塵的實質,上、下、左、右何處也找不到水月的自體,不得生處、住處、去處,非一非多,非常非斷,無生無滅。所有觀待因緣而産生的法,都像月影一樣,仗衆緣和合,無而忽爾顯現;因緣滅盡,又像幻化的象馬,無蹤無影地消失;先前沒有、後面沒有,中間短暫的一段,以因緣力顯現,正顯現時,找不到極微塵許的真實自體。如果仔細觀察而思惟,一切緣起法都無實有,和幻化沒有一點差別,只是凡夫以無明耽著爲實有而已。

  舉個例子,譬如:水月是緣起故,無實有。月亮和河水的因緣聚合時,水裏就顯現月影,以緣起的緣故,正顯現的水月,沒有一個微塵的實法,上、下、左、右何處也找不到水月的自體,不得生處、住處、去處,非一非多、非常非斷、無生無滅等。

  下面是說以這個比喻來推到一切法上,爲什麼要以水月來說?因爲水月很容易理解,所以用它來幫你理解空性。如果在水月上認得了空性,依此類推,就會容易認識一切現相的空性。其他事物由于你的實執太強,不容易相信,所以要通過水月做一次引導。

  首先我們要看清,水月是怎麼出現的?天上月亮出來,又有河水面對著月亮,這時水月就顯現了。當月亮還沒出來或者沒有河水的時候,水月是不可能有的,它不可能宣布“我是水月,我到世間上來了,我是獨立的,我沒有爸爸,也沒有媽媽”。沒有這樣的水月,它必須得觀待。如果是陰曆叁十,就沒有水月;在高山上,沒有水,也不出現水月。觀待就是得看月亮和水的因緣有沒有和合,所以這是沒有自在的。但是當因緣和合時,水裏明晃晃的月亮就出來了。這就是緣起法,是因緣和合了才現起的。

  正是由于是因緣所起,就一點實法也沒有。水月是緣起的法,你去觀察,它有自性嗎?它到底在哪裏?觀察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後面,到處去找,別說是找到一個圓圓的水月,連水月的一個微塵也找不到的。正顯現的時候,也是毫無實體,什麼也得不到。所有的緣起法都是這樣子的。

  因緣現起的法,它本來就沒有來處、沒有住處、沒有去處。爲什麼沒有生處?這並不是自己跑出來的,前一刹那天月和水聚合,後一刹那忽爾顯現,哪來的生處呢?前一刹那有它,可以說有它來。而現在沒有來處、沒有來的一點痕迹,前後都沒有它,只是一個刹那現了它的相,從哪兒生過來的?

  而且沒有住處。要安立住,就要有能住、所住。比如有身體又有座墊,可以安立身體坐在座墊上,如果既沒有身體,也沒有座墊,怎麼成立安住呢?不觀察的時候,會想:啊!這個水月安住在水裏。這只是錯覺。其實水月一點都得不到。再說河水,去分析的時候,連水也沒有。既然水得不到,水月也得不到,哪裏有安住呢?既然得不到它,哪裏有它的住處。

  那有沒有去處呢?比如現在是後半夜叁點半,還有水月。過一刹那月亮隱沒,消失了。不觀察時認爲水月走了。可是,真的有水月走開嗎?要走的話跨步才叫走啊,一步都沒跨過,怎麼叫走?走了的話,要有走的軌迹呀,但什麼軌迹也看不到。一般我們說看到一個人走過來了,要說這句話一定要有走的相、走的動作、走的路線,才能說是“走”。一點動作都沒有,也沒有路線,能說是走嗎?其實,是沒有“去”。緣起現的事物,它本來就無生、無滅、無住。

  水月這個比喻就是在說空性的法,在告訴我們因緣所生的法是怎麼回事。這個水月正顯現的時候,它自己已經說明了:我是離一切戲論的,來、去、住都沒有的。那有沒有一、有沒有多呢?這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水月既不是實一,也不是實多,實際上一個微塵也得不到。那是不是常呢?常是始終保持不變。這刹那現了,後刹那消失,所以根本不是常。那是不是斷呢?斷是滅的意思,如果是真實的法,可以安立他滅了,但現在得不到任何法,你說是什麼東西滅了?能說龜毛滅了嗎?石女的兒子死了嗎?所以這是本來沒有生、也沒有滅。

  以上解釋了水月。由于水月是因緣所起,確實是無自性,離了一、異、來、去、有、無、生、滅等的任何邊。你不可能承許它是什麼,也不必要有什麼承許。其實,萬法都在說空性的法。水月是其中的一個例子,要以它來舉一反叁,觀察到一切事物都是“水月”。所有因緣生的法,都跟水月一模一樣。

  這裏分了叁段:第一段,它是怎麼現的;第二段,它怎麼滅的;第叁段,它中間怎麼住。前面是怎麼來,後面是怎麼去,中間是怎麼住。由這樣叁段就觀察到了,前面是沒有來的,後面是沒有去的,中間是沒有住的。依仗因緣和合,忽爾顯現了一個假相。“忽爾而現”這個詞是很關鍵的描述,這裏並沒有一個事物雄赳赳、氣昂昂地走過來,不會有這樣的事。因緣一合,忽爾就現了,因緣滅的時候,也無影無蹤地消失,找不到去處。

  大家要注意,不審察的時候就說沒有了。這種“沒有了”,有一種說是有影有蹤地消失,另一種是無影無蹤地消失,描述上不一樣。有個人,他現在從我家門口走了,最後離開了我。我一直目送著他,一直走到街道的盡頭,從我的視野中消失。這樣是有蹤迹有去向的,從這兒到那兒有走過去的一條軌迹。還有一種消失不是這樣,它是無影無蹤的,找不到走過去的軌迹。說到底,“滅”這個字是安不上去的。但爲了隨順世俗,大家都是這樣子說,因此就說:那東西滅了。其實滅是安立不上的。所以,後來的消失就像幻化的象馬一樣,無影無蹤地消失。中間有一段,你會發現它一直在顯現,其實不是有個東西很頑固地存在了叁分鍾、五分鍾,只是在你心前刹那刹那的顯現非常相似,所以錯認成它呆了一段時間。其實,正現的時候,一絲毫的自性都找不到。以因緣生的緣故,本來就無生、無滅、無住。

  幻化象馬的比喻,我們都沒看到過,換一個電影的比喻也是一樣。比如看電影,一塊銀幕擺在那兒,放映機就開始很多道光投在上面,不斷地變化。現在銀幕上忽然現出一朵花來,注意,這是忽然顯現的,並不是有人拿了一朵花放在那張布上,而是因緣一合就出來了,所以這朵花是沒有來處的。有人說:不是從放出的光線裏來的嗎?真的是這樣嗎?在每一根光線裏有這朵花嗎?如果每一根光線裏沒有它,合起來有它嗎?這樣觀察就看到此前並沒有這朵花。

  這都很有意思。首先通過這些很好懂的比喻去想,再想你自己,想這個世界,都是這樣的。這是先前沒有,忽然一刹那現出來的,哪裏有什麼過來呢?對于只是一個刹那的現相能安立來和去嗎?當然不能。那麼這一朵花在銀幕上持續顯現了叁分鍾,其實也只是一束一束的光刹那刹那地不斷合成花的影像。去觀察時,一點花都找不到,連花的一個微塵都找不到。在銀幕的上面、下面、裏面、外面、在光束裏面去找,一絲一毫的花都找不到。這朵花現的時候,感覺似乎它安住在那裏,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安住,所以說本來無住。最後,換了畫面時,也是無影無蹤地消失,一點蹤迹也沒有,“滅”是根本安立不上的。

  到這裏,我們應當審察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的顯現。我們原先認爲是這樣、是那樣,認爲是真實成立的,這都有問題。從現在開始一定要認真以正理觀察萬法的實相。

  比如看到春天來了,花開了,草長了,其實一樣是幻化的相,是忽爾顯現的。冬天哪來的花呢?這是忽爾就現起的。它正現起的時候,並不是從某個地方走過來的。等到時節一過,花也就無影無蹤地消失,你說它到哪裏去了?

  萬事萬物都是幻化。如果仔細觀察而思維,一切緣起法都無實有。凡是因緣起的法都無實有,和幻化沒有一點差別。

  《入智者門》中說:“觀察一切所知法的大緣起因,即是抉擇諸法自性無生,是由因緣集聚後假立而産生,無因則必定不生。而這顯現的萬法也是當體空、毫無自性,因緣生法本來如影像,遠離常、斷、來、去、生、滅、一、異自性的諸邊戲論之故。”

  由大緣起因觀察的對象是一切所知法。抉擇諸法自性不生,是由因緣集聚後假立而生,沒有什麼真實的生,生只是一種世俗的說法。其實,無論你怎麼觀察,都得不到任何生的相狀,所以根本安立不上生。同時,無因並不會生,所以名言中就是假立的緣起生。它既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不是共生,不是無因生,最後就落在緣起生上。而顯現的萬法也是當體空,毫無自性。

  以無自性的緣故,遠離常、斷、來、去、生、滅、一、異、自、他等諸邊的戲論,所以,一切因緣所生的法都如同影像。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二十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