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叁十四)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叁十四)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

  

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佛告訴阿難:當時法藏比丘,發完四十八願之後,以偈頌再次宣說:我已經建立了超越一切世間的大願,之後必定要修至無上正覺之道,以上那些大願若是沒有圓滿,我誓不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以上那些經過五劫精勤觀察而完成的大願,內涵極其深廣,超越了一切世間。這不是世間某個人尋求人天福報或者個人解脫,或者是凡夫能夠思維、衡量到的志願。我們學到現在,都知道四十八願中的每一願就是要普度衆生成佛,都是超越世間的大願。建立這樣的大願是極其稀有的,也是前所未見的。

  “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從這兩句可以看出法藏菩薩的願心是多麼堅定。如果不完成這些大願,就誓不成佛!他的願海是那樣弘深,那樣不可思議,所以往後要曆經無數劫精勤地積累資糧,才能在最後因緣成熟之時,使大願真正得以實現。另外,此時法藏菩薩與宣說四十八願前的心一樣:“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縱然是墮入無間地獄感受極大痛苦,我的願心始終不會退轉。)

  從這裏我們要感念阿彌陀佛的恩德,要知道這是極其不容易的事。因爲他要建立攝取210億諸佛刹土精要爲一體的極樂國土,要成就凡夫容易往生,而且一往生就得到極其殊勝功德的國土。這是在十方世界中從未發生過的事。而今天這一切已經全部實現了。

  其實,我們若能對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有一些認識和體會,就會對阿彌陀佛油然生起信心、皈依心,並決定會發起求生極樂世界的願。

  法藏菩薩當時發願,就是要建立一個前所未有的清淨刹土,超勝十方一切佛土,成就具足無量功德的名號、光明、妙香等等。一切事相達到事事無礙的境界,都是第一義谛妙境界相。最重要的是要成就極爲善巧、廣大、究竟的方便。衆生只要生起信願,願意去采用這簡易又深妙的方便,他的心就能直接獲得加被,迅速成佛。乃至五逆十惡的衆生,最終只要回心忏悔,發願往生,至心十念都能生入淨土。一般情況下,凡夫由于未斷除惑業,很難生入清淨刹土。而彌陀願海卻能夠攝持下至五逆上至文殊、普賢等的大菩薩,一切凡聖同歸淨土、共成佛道。有如此不可思議的方便。所以說這些大願是悲心至極的表現。

  如何成就這樣的大願呢?首先願心必須十分堅定,無論時間多漫長,需要積聚多少因緣,都誓不退轉,一定要到達無上究竟的成就。並且要圓滿一切資糧,才能完成這些甚深微妙的大願。

  如今,大願已經完成,就像萬裏長城由無數磚石砌成那樣,現在的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以來曆經無數的修行、積資、圓滿修證而出現的。也就是法藏菩薩發願後,每一步都真實去修證,使一切功德全部圓滿。因此,在緣起上已經使得大願的內涵真實不虛地現前了,沒有絲毫的差錯。這是無量劫來的修證所獲得的最偉大的成果,確實成爲整個法界最爲不可思議的成就。因爲此時所成就的淨土本體甚深不可思議、悲心力用等不可思議以及無量因緣會遇的不可思議等等,都是超群絕倫的。淨土的一切功德成就都是以阿彌陀佛的智慧、悲心爲體所流現的,所以一一都不可思議。《往生論注》中說:“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每一種國土莊嚴功德都歸集爲不可思議,心思量不到,語言議論不到。猶如如意寶一般一切所欲都能如意滿足)。

  所以我們要這樣去體會彌陀願海的無比精深、廣大、微妙、方便等。學習《無量壽經》,就是要盡可能地了解西方淨土的甚深緣起,要知道彌陀願海的神妙作用,由此你才能發起至誠懇切的願生之心。

  以上四句是整個主題的核心,它含攝了無邊的誓願,下面是再分作幾大重點來宣說。

  

我于無量劫,不爲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法藏比丘當時發起猛利的悲願:“如果我在無量劫當中不成爲一切有情的大施主,普遍地救濟一切匮乏安樂的貧苦衆生,我誓不成佛。”

  這是發自肺腑的誓願,可見他的悲心是多麼不可思議。當時法藏菩薩關注的是無量劫當中十方一切缺乏安樂的衆生。這不是凡夫狹小的心量,他的願心像虛空一般,普遍覆蓋十方一切世界;又像日輪那樣,要給于一切黑暗中的衆生光明和溫暖。由于衆生在輪回當中沒有絲毫的真實安樂,所以法藏菩薩要建立一個“無有衆苦,但受諸樂”的極樂世界,那裏不會産生任何憂苦,能夠如意自在地獲得一切安樂,所以彌陀慈父的悲心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正是出于這種悲心,法藏菩薩就想方設法地成就一切方便,最爲簡易、迅速地賜予衆生真實之利。所以無論是名號、光明、水、鳥、花、香等等,都能讓衆生獲得無漏樂。這確實是無微不至的,再沒有比這更周到,更圓滿的利他了。

  如今的極樂世界具有一切的安樂受用,且方便程度達到極點,這都是依靠無量劫積累資糧才真正實現的。也就是說,法藏菩薩秉持著拔濟一切衆生苦的大願,在無量劫當中行持了無量的菩提行海,最終圓滿之時,就示現在極樂世界成佛。所以我們不要認爲前面什麼都沒有,一切的功德莊嚴、方便善妙是成佛之時忽然出現的。實際上無量劫以來,法藏菩薩都在實踐他的誓願,源源不斷地施予衆生各種的利益、安樂。

  譬如,在因地的時候,他的手能夠化現無盡的資具,自在地賜予衆生,到成佛之時,成就淨土一切受用自在無礙的境界。在因地的時候,他的口中常出妙香,到圓滿之時,極樂世界任運流現出無量妙香,能夠普覆到十方國土,聞到香的人,都能獲得猶如比丘入滅盡定般無漏的安樂。因地說法做法布施也是一樣的,最終達到登峰造極之時,國土中的一切色聲香味觸都會說法。無論是風聲、鳥聲、水聲等等,都能自在無礙地宣流無數法音,使極樂國土的天人都能聽到各自意樂相應的妙法。光明也同樣,到成佛之時成就了無量光,普照到十方一切世界中時,處于幽冥當中的衆生一接觸就能消除叁垢,脫離惡趣,得到安樂受用。

  像這樣成就了事事無礙的境界。整個極樂國土都是從阿彌陀佛的妙心中所流現,普施安樂的方便達到了極點。因此我們要知道,彌陀大願最終達至頂峰、圓滿成就之時,因地的每一願都成爲真實大願,所以彌陀願海是一種無上的成就。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

  

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四十八大願以無量光、壽爲體,在空間方面,普遍覆蓋到十方無數的世界海,從時間方面,盡未來際做攝受。那麼具體如何普遍地攝受一切衆生呢?依靠的就是名聞十方的大願,也就是讓十方諸佛悉皆贊歎,從而使名號普傳到十方,一切衆生都有因緣聽聞阿彌陀佛的名號,因此便可獲得蒙受願海攝受的機會。

  正是這個原因,阿彌陀佛的名號響徹十方世界的每個角落。不僅是我們娑婆世界,在《稱贊淨土佛攝受經》當中,十方諸佛都在各自的世界出廣長舌相,稱揚贊歎阿彌陀佛的功德,勸導國土中的衆生往生極樂世界。

  這就是彌陀願海到達究竟圓滿之時,自然示現出的事業相,也是悲心至極的一種流露。並不是像現在人追求知名度那樣的心,以自私自利追求自身得名聲,而是徹底的悲心,爲了普度一切衆生,而示現名聞十方。

  

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

  

志求無上尊,爲諸天人師。

  這是法藏菩薩誓願成爲一切人天的大導師,所以發誓因地的時候唯一安住無上大道。

  要完成這麼偉大的宏願,必須從最初發願一直到成滿所願之間,心心念念遠離一切世間的貪染、欲望,刹那不離地安住于甚深的正念之中,時時住于法性當中,唯一以清淨的智慧修持趨至無上涅槃之行,由此最終才會寂滅一切客塵虛妄法,使自心的妙力自在無礙地顯發。

  要真正實現最究竟、最圓滿、最方便的利他,一定要具足佛果地無上的智悲力功德,這就是度化衆生的本源。如果沒有無上佛果的成就,那也只是徒發空願,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發誓尋求無上菩提的果位,成爲一切人天的導師。

  

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

  

消除叁垢冥,明濟衆厄難。

  

開彼智慧眼,滅此昏盲暗,

  

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功祚成滿足,威曜朗十方,

  

日月戢重晖,天光隱不現。

  這是成就色身無量光明的大願。法藏菩薩的悲願是要普度十方一切衆生,而他的重點就是要成就無量光明,由此攝受一切念佛衆生歸入淨土,所以再次發起成就無量光的大願。這是在彌陀願海當中,和名號同等重要的一條大願。所以我們常常說,彌陀悲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這就是願海的特征。

  諸佛成道時示現的色身光明,是隨著因地發願的不同而自然顯現。阿彌陀佛示現色身光明時,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就相。光明能夠普照到十方無量國土,無所障礙,這與其他佛成道之時示現照多少由旬、多少國土截然不同。因此本經中也說:“阿彌陀佛光明……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吳譯)

  由于這種無量光的成就,使得十方世界的衆生感覺跟阿彌陀佛是沒有距離的,跟極樂國土也沒有距離。這種光明一直能夠延伸、滲透到一切衆…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叁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