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之路 第七講
這次講《往生之路》,就是想讓大多數的人,在臨終時能夠順利往生極樂世界。前幾堂課已經從各個方面,講了積聚往生順緣,遠離往生違緣的方法。今天再從總體上講講,怎樣從最基礎的地方,把自己的身心安置在淨業當中。也就是怎樣把握好往生的最低條件。
往生的最低條件是具有真信切願。如果沒這個條件,想在這一生順利往生極樂世界就很困難。也就是說,我們現在不是談很高的修證,就是著重在講能夠往生的最低條件。但這對很多人來說,仍然還沒達到。我們現在就把跟這個最低條件不符合的情況找出來,然後糾正過來,以免臨終時出錯。
愛著世間,無出離心
首先,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前幾堂課一再強調的出離心。
很多人內心當中非常貪著輪回裏的人、事、物等等,根本生不起出離心。也就是說,心已經深深地紮在現世法的淤泥裏面,生不起一念想要從中脫離出去的心。心甘情願地沈溺在這樣的欲海當中,根本不願意出離。對輪回世間是那麼的死心塌地。這完全能夠證明自己跟叁界的因緣非常深,尤其是轉生欲界的因緣相當深重。
即使依靠一些因緣偶爾生起一點出離心,比如叁寶的加持,生活中遇到一些違緣、不如意的事等等。偶爾對娑婆世界産生一點厭離,想要出離輪回。但這種“出離心”根本不合格。凡夫的心很不穩定,遇到外緣很容易變化。遇到一些家庭、工作,或者自身出現的逆緣時,心裏對于一些人、事等等很失望,可能會一時沖動,在一種情緒的狀態下,想要解脫輪回,往生極樂世界。但是沒過幾天,事情有所好轉,或者那股失望勁過去了,也就慢慢淡忘了出離輪回這件事。又會滿腔熱情地一頭紮進世間法當中。因爲根本沒有通過聞思對輪回、解脫産生過正確的了解,心裏的樂顛倒執仍然存在,這根本不是真實的出離心。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雖然通過聞思,對于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的功德和過失,心裏有所了解。但是串習的力量不夠,不能持續地發生作用。比如在一天當中,做任何事情都以出離心來攝持,這一點根本做不到。甚至在一個小時當中將出離心貫徹起來,也做不到。這樣程度又輕,時間又這麼短暫,這種情況下,往生也很困難。
這樣看來,情況確實不容樂觀。前幾堂課我也再叁強調過,信願的內涵就是出離心。如果沒有生起真實到量的出離心,根本不可能有真實的信願。對于這個問題,宋朝的知禮大師曾經非常明確地講到:“諸佛愍此衆生,以願行功,取清淨土,令起欣慕,作受生因。以苦切言,說垢穢相,令其厭惡,成出離心。若非此心,不成始行。”意思就是,諸佛哀愍一切衆生的緣故,以大願大行的功德建立清淨佛土,使衆生生起欣慕向往。而且苦口婆心對衆生宣說輪回染汙、痛苦的相,就是爲了讓衆生厭惡輪回,發起真實的出離心。因爲如果沒有出離心,就沒辦法真正行持往生淨土的清淨法行。大師又說:“故非厭離,舍此經由,不起欣求,生彼無分。”這就是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厭離生死輪回的出離心,舍棄這種心,根本不可能對清淨佛土生起欣求之心,也就不可能往生了。所以說,如果你心裏還存在前面講的那些情況,就要趕緊對治,盡快解決。否則就很難有希望在臨終時往生極樂世界。而且這裏已經講得很清楚了,生出離心的唯一方便就是看清輪回的染汙相,對于輪回痛苦、染汙等的真相心裏完全斷定,才會生起真實求生極樂世界的切願。
所以,如果我們真想往生,現在要面對的第一關就是出離心。也就是目前要努力地發起、增長出離心。配合在往生極樂世界方面,就是一定要對于這個娑婆世界生起深深的厭離,對極樂世界生起深心的向往。有這樣真實到量的出離心,到臨終的時候,才能直接往生極樂世界。
心思散漫,修量太少
還有一種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修行的時間太短,修行的量太少。
現在的人往往認爲自己修行很好,稍微做一點善法就覺得自己很精進。但實際上這只是盲目樂觀而已。仔細觀察,大多數時間都用于忙碌世間瑣事,心完全散在欲塵當中。所以,現在的情況是很糟糕的。不說其他方面,像今天新一代的人,每天能堅持一堂功課都很困難。大家普遍比較喜歡聽法。因爲聽法主要依靠他力來獲得了解,自己只要帶著耳朵就可以了。即使不是特別用心、專注,一堂課下來也會感覺懂得不少法義,感覺很不錯。但是,讓心真正安住下來,長時間地保持清淨,處在修法的狀態當中,就很困難了。甚至在一天當中,心很專注地念幾句佛號都做不到。這就是很多人身上有的嚴重的散亂病,心完全處在散漫當中。
這樣來看,按照臨終時的業力輕重作衡量,當然是很難往生。因爲平生大部分的時間、精力都用在造輪回業上面。之前也說過,雖然可以帶業往生,但是必須在知道西方淨土,懂得念佛法門之後有悔悟之心。起碼心的方向已經轉變了,真心想改好,知道以念佛、往生爲重。這樣才有希望帶業往生。否則明明知道要念佛,內心就是絲毫不肯回轉。在一生幾萬天當中,分分秒秒、刹那不斷地造很多轉生輪回的業。這樣還想憑空往生,就很困難。所以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對此,大家必須引起警惕。
我們可以看看,過去真心修行的人,是怎樣斷除瑣事,晝夜精進的。比如唐朝的懷玉法師,一生之中常坐不臥,誦《阿彌陀經》30萬遍,每天念佛號5萬聲。寶相法師每天誦《阿彌陀經》7遍,念佛號6萬聲。道綽大師每天念佛號7萬聲。宋朝的思照法師,每天四更時起床(淩晨1~3點)開始念佛,30年如一日。清朝的省庵大師(蓮宗十一祖),自從他24歲受具足戒後,一生當中日中一食,夜不倒單。他把每天的日課分爲20分,其中10分念佛,9分作觀,1分禮忏。到晚年的時候,每天念佛號10萬聲。
不僅過去的出家人是如此的精進,包括居士也非常精進地念佛。比如宋朝的王古居士,平生精勤念佛。手裏的念珠從來沒離開過。行住坐臥當中都是修淨土觀行,從未間斷。明朝的朱綱居士,每天念佛號3萬聲,15年不間斷(之後就往生了)。宋朝的善女人陸氏,每天修完一會禮忏,就念佛號1萬聲。這樣修行了30年。善女人陳氏,經常受持齋戒,並且以念誦、坐禅爲樂。一生當中念誦《法華經》《金剛經》《阿彌陀經》各5000部,同時不間斷念佛。像這些古時的居士們,即使處在世俗生活裏面,但是他們心裏確實把念佛、往生看得非常重,完全做到了抓緊時間修淨業,一有機會就念佛。所以他們一生當中修行的時間也很多,淨業就很重。到臨終時都往生了[1]。
精力分散,用心不專
今天信息時代,很多人喜歡多去了解新鮮的知識。比如研究一些世間的學問,學一學英文、藏文;再搞一點什麼茶道、音樂、醫術、心理學、各種運動等等;再學一點道教、印度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對這些世間雜事美其名曰“廣聞博學、與時俱進”。實際上心已經被各種事情分散掉了,沒辦法一心修持淨業。也就是會導致用功不純一。
要知道,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這一點不用別人去說,你自己觀察一下就能體會到。如果你用心非常專一,就會很有力量,這樣持續下去就能達到堅固。可是,如果你的心分散在很多方面,用心很雜,很可能一事無成。
像過去古人在《陰符經》上所說:“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叁反晝夜,用師萬倍。”意思就是,當我們六根分散出去的時候,就不會非常敏銳。但是,眼睛瞎的人,聽覺非常靈敏。因爲他心力專注在一個耳根上面。耳朵聾的人,因爲在耳根上不分散,所以他的眼睛專注力就很強,所以他能看得很清楚。如果把心力全部集中在一個上面,那麼效力可以提高十倍。如果你能持續叁天叁夜不斷地進行,你的效率就可以提高一萬倍。這就表明,如果我們的心一直專注在一個點上,就能擊出火花。如果你的心渙散了,就很難成功。
古代的賢人說過這樣一個比喻:蚯蚓沒有銳利的爪牙和強健的筋骨,但是它可以向上以塵埃沃土爲食物,向下飲用黃泉之水。它能夠這樣就是因爲用心專一。而螃蟹有六條腿和兩支鋒利的螯鉗,走起路來也是橫行霸道的。但是如果沒有蛇和鳝魚的洞穴,它連晚上睡覺的地方都沒有。這就是因爲它用心浮躁[2]。所以,從這些古人的話裏面,也能夠明白,心專一才能成辦事情,否則心飄散在很多事物上面,最終什麼也得不到。
《佛遺教經》中講到:“製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就更清楚了,如果讓心住在一個所緣上,沒有其他的雜念,就能入于叁昧,那麼修任何佛法都能獲得成就。
以這個道理來看,現在的大多數人用功都不純一,所以很難成辦淨業資糧。讓心思分散的原因,就像前面講的那樣,想法太多,什麼知識都要學一點,什麼事情都想了解一些。導致這種狀況有兩種原因:一個就是根本沒有把心的專注點確定好,沒有把求往生的正確目標確定下來。另一個就是心沒有自我掌控的力量,對輪回非常貪戀,一出現新鮮的事物,心就飄過去了,很想去了解。下面把這兩點展開來具體講講:
斷定欣求往生之心
我們都知道,作爲一個凡夫,現在唯一能用的就是現前這一念分別心。而一個分別心不可能走兩條路。如果同時想完成多個目標,用心不專的緣故,必定做不好。而且往生極樂和住留娑婆是直接相違的事,心只要傾向于輪回裏的事,就不可能真心想要往生。所以在心上一定要看准,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要定好目標。之後才能一心一意地修淨業。因爲只有心的方向轉變了,臨終時的去向才會隨之發生改變。
相反,如果你連目標都確定不下來,沒有決定求往生的心,仍然是叁心二意的,對于輪回戀戀不舍。那麼這一生成功往生極樂世界就基本不可能了。你口頭上再怎麼講,也跟你實際往生沒有太大關系。因爲你連一個斷定要去的心都沒有,…
《往生之路 第七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