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之路 第八講
現在學佛的人普遍喜歡做善法。這樣當然很好,畢竟業果不虛,造善因將來必定能得善果。但是大家要知道,學佛的真實目的不是只做些善事,將來得到人天福報就可以了,而是要往生成佛,獲得究竟的解脫。對于這個問題,很多人會認爲,我做了那麼多的善事,平時也在念佛,應該能往生吧。但是事實上有很多一生念佛行善的人臨終沒往生,僅僅是轉生善趣而已。他所作的善法只是成爲轉生人天的資糧,而不是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其實,人天乘資糧和往生資糧在用心上有極大的差別,以致于最後的結果會有天壤之別。
所以,辨別人天乘的資糧和往生的資糧至關重要。只有把它們分析清楚之後,在心上做出正確的取舍,才能有效地積聚往生資糧,到臨終時才能順利往生極樂世界。爲了大家的修行不出問題,在這一生結束後都能往生極樂世界,今天就來講講怎樣才是真正的修集往生資糧。
人天善法,轉生善趣
所謂“人天乘的資糧”,首先心裏要相信有前後世,知道造惡業會墮惡趣,造善業能得到安樂,對于善惡因果生起定解。之後由于心裏畏懼叁惡趣的痛苦,希求人天安樂,所以爲了避免墮入惡趣,盡力地防護自己的身口意,不使惡業生起,也就是行持斷除殺生、偷盜等十惡業的十善業道。以及在這個基礎之上,努力地行持放生、布施等十種殊勝善業。它的根本是一種斷惡行善的心。這就叫做人天乘的資糧。
當然,對于往生極樂世界來說,這種人天乘的資糧是必不可少的。因爲十善業是一切佛法的基礎。佛在《十善業道經》[1]中說,就像一切的建築、草木等都必須依靠大地才能建立或生長,只有修好了十善業道,保證身口意業清淨後,才能建立起出世間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一切功德,包括一切佛果的功德法也必須依止十善業道才能顯現。
想想看,如果連很粗的身口意惡業都沒有遮止,心仍然纏縛在各種惡業中,連起碼的善心都不具備,這種情況下,還能行持更高深的出世間道嗎?要知道,後後的一切出世間修法,從身口意開展出來的各種行爲,比十善業道更加深細。如果連初步的基礎法都做不到,高深的法就更不可能行持了。這就好比順次上臺階,下下沒跨過的話,上上就不可能到達。所以古人說“行遠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要想達到遠大的目標,必須從近處開始;要想登上高山之頂,必須從山腳起步。所以說,我們要想往生極樂淨土就一定要具足十善業道的內涵。
但是如果只停留在這一點上,也很難往生極樂世界。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前面也再叁強調過,往生西方淨土必須有徹底的出離心,要完全看破叁界輪回,不能留戀世間。而人天乘的善法,僅僅對于叁惡趣有厭離心,心裏希求的是世間善趣的安樂。這樣沒有徹底厭離叁界,就是往生極樂淨土的障礙。因爲轉生善趣和往生淨土是截然相反的兩條路,沒辦法同時去。就像一東一西那樣,你往東邊走就到不了西方。同樣,如果一心想在世間享受安樂,就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說,人天乘的行者,在世間確實是個好人,斷惡行善很精勤,各方面做得都很好。但是這只能說明他修的人天善因很好,將來會得人天善報。如果他心裏並沒有對娑婆世界生起厭離,也沒有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的願望,那麼單憑他的行善,是不可能往生淨土的。
往生資糧,出離輪回
那麼,怎樣做善法才能成爲往生淨土的因呢?這裏必須有一個特別的內涵,由它來攝持這些善業才能成爲往生資糧。也就是說,真正發願求生西方的行者也會在生活中隨分隨力地行善,表面看來,他的行爲和做人天善法的人沒什麼差別。但是由于他內心的方向是截然不同的,他心裏完全斷定:今生一定要脫離輪回,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他所行持的善法就全部成爲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
這樣一種決定要往生的心,就是所謂的願,也就是徹底的欣厭之心。通過對于淨土法門,對于極樂世界斷除無知、邪知、疑惑等的障礙,生起真實的信解,由此就會引生這樣的真實願往生之心。也就是心裏完全斷定此生結束就往生西方,再不會猶猶豫豫、模棱兩可。其實,無論做什麼事,必須下定決心才會全心全意地去做,也只有這樣才會有好的結果。如果連決定要成辦的心都發不出來,那麼後後的行爲就更不可能發出來了。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如此,只有心裏決定要去,在這個基礎上一心一意地念佛,才能成爲往生的因。(當然,這裏所說的“念佛”是指廣義的修淨業,包括稱念佛號、持咒、觀想等等。)也就是必須具備真實的信、徹底的願,以及真正的行,才能往生西方。除此之外再怎麼做善法也只是修人天福報而已。
總的來說,如果你還想呆在娑婆世界,認爲這裏蠻好的,我現在多做點好事,多培些福報,將來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這樣由于內心的重點、趨勢都在輪回裏面,所以無論做什麼都只能成爲繼續留在娑婆世界的因,而不會成爲往生極樂世界的因。相反,如果你心裏能夠厭離娑婆世界,即使對于苦谛的認識還不圓滿,但是只要決定這一生結束就立即去極樂世界,對于往生西方這個目標,心裏已經完全斷定了。那麼,由于心的方向已經轉到往生淨土方面,所以,無論做什麼善法自然會真心地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也因此能夠成爲往生資糧。
世間善與出世間善的差別
就拿十種殊勝善業中的布施來說,現在有很多人喜歡做慈善,行持上供下施等等,這樣當然非常好。但是這些善法能不能成爲往生的資糧,成爲解脫的因還要觀待自己的發心。
如果心裏認爲:這個人很可憐,所以我要盡力去幫助他,給他衣服、飲食、錢財等,讓他不再挨餓、受凍。有這樣一種善心,而且在實際行動中做布施。但是他的善心僅此而已,沒有更深廣的出世法的內涵,這就是人天乘的善法。就像《了凡四訓》等的善書裏所記載的善人事迹那樣,他們有矜孤恤寡、敬老憐貧等的善心。不但不造惡業,還積極地行持善法。這就是世間善道。
如果在上面所說的善心、善行的基礎上,通達叁輪體空,也就是了知能布施的自己、所布施的對境,以及布施的財物這叁者都沒有自性。這樣,心不著于任何法,同時行持布施等的善法。以善法被空慧攝持的緣故,就是出世間的大乘道。
不僅如此,同時還需要有方便的攝持,也就是要具足大悲心,才成爲大乘修法。意思就是,他不單是看到這個衆生暫時有缺乏物質受用的苦,而且了知衆生只要還處在輪回中,沒有解脫五取蘊苦,就會恒時被無量的煩惱種子、業種子、苦種子隨逐,相續當中充滿了苦因苦果,他會由此生起周遍的大悲心。並且在他的心境上,會以這個受施的衆生爲代表,願一切輪回中的有情,都徹底地解脫苦海。由于心上有這樣空慧和大悲的內涵,雖然也只是布施一些衣食,但是完全成爲大乘的修法。
當然,行持善法時以叁輪體空的智慧攝持,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比較高,暫時還很難做到。但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在于菩提心,也就是以世俗菩提心攝持,就能成爲成佛的正因。心上有了這個內涵,所做的善法就成爲大乘法。
結合在淨土方面,也就是在這個基礎上,要有願生西方的心,這樣就能成爲往生的因。釋迦佛在《觀經》中親口說到:“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其中第叁個回向發願心,善導大師解釋說[2]:對于自己過去、現在身口意所修的世出世間的一切善根,以及隨喜一切凡夫聖者的善根,將這些自他所修的一切善根全部以真實、深信的心回向願生極樂國土,這就是“回向發願心”。這種心的要求是自己內心深處真實願生西方,有這種真實求往生的心才是“回向發願心”,才能得以往生。
有了這樣一種回向發願心,再加上世俗菩提心,以這種心來攝持一切善根,就能成爲圓滿的往生資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刹”等等。也就是願一切衆生都能早日脫離這個輪回,往生極樂世界,徹底離苦得樂。並且以布施的功德回向沈溺在輪回中的一切衆生,都能共同往生無量光佛的刹土。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裏解釋回向門的時候也說:回向有兩種相,也就是往相和還相。其中“往相”,是指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布施給一切衆生,願以這個功德,自他一切衆生在臨終時共同往生極樂國土。“還相”,是指願我往生極樂世界、獲得成就之後,立即回入生死輪回當中,度化一切衆生,共成佛道。
自行化他,往生正因
大家現在都處在自己的環境、因緣當中。一方面自己心裏一定要有從娑婆世界出離,往生極樂淨土的心。以這種心攝持去做一切善法,並且把這個功德回向于往生極樂世界,這樣的善法才能成爲往生之因。如果沒有這份心,即便你做再多的世間善法,也不能成爲生西的資糧。另一方面,在面對別人的時候,由于你已經深刻了解到輪回世間的苦,以及極樂淨土的樂,你有這樣超越世間的見解,所以你也會真心地希望大家都能究竟地離苦得樂。雖然暫時在行爲方面,有能實施和不能實施的差別,但是心裏絕對要有這樣的意樂。
所以,在面對自己的家人、同事、朋友、學生等有緣者的時候,就要盡自己的能力,以不同的方式來做相應的引導、勸化。其實,你心裏只要有佛法的見解,表現出來的行爲自然會與衆不同。好比說同樣是做老師,如果你心裏有佛法的見地,必定會想方設法地把有緣的學生逐漸引入到解脫、往生的道上,你絕對不會局限于僅僅傳授一點世間知識。因爲你自己心裏非常清楚那些世間學問是不究竟的,是次要的。相反,如果沒有這樣的見解,就會認爲把世間學問教好就已經做圓滿了,再沒有更高的了。
又比方說,作爲一個管理者,無論處在怎樣的環境、狀況下,如果自己心裏唯…
《往生之路 第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