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之路 第九講
上堂課我們講到怎樣辨別人天乘的資糧和往生資糧,知道必須有決定求往生的心,所做的善法、念佛觀想等才能成爲即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因。其實,真正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
宋朝的善月大師[1]說:修淨土法門的人很多,但是能通曉往生的竅訣並實際去做的人很少;口中講淨土的人很多,但是能找到其中關要的人很少。很多念佛人都不知道在往生方面有“自障自蔽”這種問題。其實這就是最關鍵的問題。說到“自障”,再沒有比對于輪回的愛執更嚴重的往生障礙。而“自蔽”就是指對于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等心存懷疑。如果能夠把這懷疑和愛執之心斷除,那麼即生往生西方就不是什麼難事了。這裏講得非常清楚,如果心裏還存有往生的違品——貪愛世間的心,以及懷疑之心,那是根本不可能往生的。
之後大師又說:“無爲子十疑論序曰:“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無爲子”指宋朝開悟的大居士楊傑,他在爲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所作的序言當中,講到“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如果看過後代大德,包括一些淨土祖師的教言開示,就能發現處處都會提到這句話。可見對于往生來說,這個問題相當關鍵。也就是要想真正修集往生資糧,必須斷除對于世間的貪愛。我們下面就對于這個道理簡單講講,希望大家都能斷除往生方面的“自我障蔽”,修集清淨的往生資糧,踏上真正的往生之路。
家庭愛染,生死因緣
現在的人經常會說“家庭是道場,生活作佛事”等等,但是這也要辨別清楚,所謂“道場”必須是修持出世間的清淨法業,積累往生資糧的道場,而不是增長輪回愛染,堅固生死根源的地方。只是現在很多人沒有智慧,沒有以正見去仔細地分析、辨別這件事,認爲我們是在共同修集往生資糧,實際上完全是在積聚輪回的因緣。
爲什麼這麼說呢?要知道,居士處在家庭裏面,大多是糾纏在世間法當中。在家庭裏常常會增長輪回的因,增長愛執之心,跟往生西方直接相違。稍一放松正念,就會以我執煩惱來互相面對。這一點大家都有自知之明,自己觀察一下就會知道。
就像《楞嚴經》中所說:“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家人彼此之間往往是世俗的情愛,再加上各種家庭瑣事的糾纏,都成爲輪回法,成爲系縛的因。要知道,所謂好的關系有兩種:一種是互相策勵,在出世間的解脫法方面作真實的饒益,這種關系可以讓自他都往生清淨佛土,都能得到解脫。一種就是互相增長愛戀,我對你好,你對我好,彼此增長世俗情執。這種關系會使你的心深陷在輪回裏面,實際上就是系縛輪回的因,完全不隨順解脫,不是往生西方的因。
只要你去觀察,就會發現,在家庭裏面,所謂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愛,都是貪執輪回的心。比如認爲世間家庭的氛圍,合家團圓的快樂,一家人在一起安穩舒適地過日子等等非常美好、幸福。在這些方面你的心非常重視,或者羨慕不已,或者沈浸其中,或者小心翼翼地守護……其實這些都是煩惱,都是苦。
《法華經》中說:“諸苦所因,貪欲爲本”,一切苦的出生之處就是貪欲,以它爲根,就會出生無數的憂苦。我們都是欲界的衆生,與生俱來就有對世間的貪愛,一旦增長這種貪愛,隨之而來的一定是痛苦。比如在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或者出現一些變故的時候,就會産生極大的苦惱。而且這種貪愛會不斷地潛滋暗長,它也是十二緣起裏能生支的第一個,有了愛就會取後有的生死,之後就是數不盡的輪回,說不完的苦。中峰國師在《淨土詩》中也說:“塵沙劫又塵沙劫,數盡塵沙劫未休,當念只因情未撇,無邊生死自羁留。”衆生在生死之中經曆了無數大劫,數盡了塵沙,也算不清到底經曆了多少劫的生死。這都是由于一個“情”字,心裏一直放不下,以至于把自己纏縛在輪回當中。
《涅槃經》中說:“居家迫迮猶如牢獄,一切煩惱由之而生。”這一點稍加觀察就能很明顯地發現。處在家庭裏面,如果和家人往昔有善緣,彼此的感情很好,很甜蜜,很恩愛,這樣就會增長貪染,互爲流轉生死的增上緣。其中一個人一旦離開,其他人就會非常痛苦,甚至沒有勇氣繼續活下去。如果相互之間的緣分不是很好,經常發生摩擦、沖突,像冤家一樣,彼此怨恨;或者常年冷戰、形同陌路……總之,處在家庭裏面,彼此間都是以我執、煩惱來用事,在在處處不是生貪就是生嗔。
另外,爲了這個家,每天必須忙碌各種瑣事,很少有時間修集善法,甚至連十善業的內涵都很難具足。因爲行持十善業道必須有一種斷惡之心,要堅持這種原則。但是一旦陷在家庭的欲坑當中,陷入各種世俗法裏面,就連行持十善業都有困難。因爲如果顧及一個小家的利益,爲別人考慮的心就會很少,這樣發生利益沖突的時候,往往會造下嚴重的惡業。比如作爲一個母親,如果用心有偏差,認爲我的孩子什麼都好,無論他要什麼我都給,就有可能造下殺生等的惡業。而且,當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發生矛盾時,她處理起來很可能不合乎正理。明明是自己孩子的錯,但是完全看不到。只是一味地縱容,甚至將來孩子長大後會犯下大錯。所以,一旦人的心被愛蒙蔽住了,雖然想利益自己的家人,但是往往會害了他,也害了自己。正所謂“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沒有以智慧攝持的所謂“慈悲”、“方便”,非但不成爲善法,反而會成爲惡趣的因。
所以,如果不能以智慧攝持,讓家人都隨順解脫,那麼家庭就像一個枷鎖一樣,會捆住一個人的心。連起碼的十善業道都守不好,更不可能往生西方了。因爲往生極樂世界的要求更高,必須徹底放下對整個叁界的貪愛。如果連小小的家庭都看不破,心完全落在欲界裏面,又怎麼可能往生淨土呢?
因此,這些方面都值得我們警醒。很多人說是學佛,但其實最多只是做一點人天善法。有些人甚至連人天善法也修不起來,所謂的學佛,對他來說只是一種消遣,一種高檔、時尚的生活。這樣,滿腦子都是家庭、工作,心完全被各種的男歡女愛、親人之間的感情、五欲的享受等等所吸引。想從這些當中出離,把它們視爲苦的心根本沒有。對于清淨佛國的事基本無動于衷。像這樣貪愛世間,完全不具備欣厭的內涵,在願上面一點也不符合條件,是不可能往生的。
智慧觀察,斬斷愛根
對于在家的男女修行人來說,必須要有看破世間的智慧,這一點至關重要。否則,就像前面所說,根本遮止不了造集轉生惡趣的業,更沒辦法修集往生資糧。如果能夠看破、放下這一切,盡量減少心上的貪愛,讓自己的心跟世間的染汙法脫離關系,就不會被毒害到了。
《徑中徑又徑》[2]裏講到:修行不得力的根本,在于沒有斷掉對世間法的貪愛。由于愛的牽纏,就會妄念紛飛;喜歡因愛而生,厭惡、恐懼也同樣由愛而起。這樣就算平時好像能看得破,好像能一心念佛,但是到了臨終的關鍵時刻也難免動心,導致淨業難成,不得往生。所以,現在必須咬緊牙關,以堅忍的力量,斬斷愛的繩索。對自己所貪愛的一切,要時時以智慧觀察清楚,最開始要強製性地斷除愛執,這樣到最後自然能夠遠離貪染。
這裏講得很清楚,就是要通過智慧觀察,清楚地認識到世間的真相,才能斷除愛執。其實很多人很難發現這一點。會覺得自己的家庭很好,對此很自豪,很陶醉,喜歡這種安逸的家庭生活。但是,這些家的歡樂到底是什麼體性?是清淨的出世間法嗎?是覺悟的法嗎?是真正的安樂嗎?這些方面必須要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心裏看清楚後,就不會再迷惑了。
佛在《楞伽經》裏說:“複次大慧!菩薩爲求出離生死……觀諸世間無一可樂:妻子眷屬如枷鎖想,宮殿臺觀如牢獄想,觀諸珍寶如糞聚想……”
我們具體來看,首先說眷屬如枷鎖:俗話說:“夫妻是緣,善緣惡緣無緣不聚;兒女是債,討債還債無債不來。”其實夫妻之間就是以彼此的業力牽纏,暫時聚合在一起。因緣一盡就必須分開。所以短暫的相聚也沒什麼大的意義。如果對此非常耽著,會成爲系縛生死最大的障礙。蓮池大師在《雲棲詩偈》[3]裏也講到這個道理,大意是說:夫妻恩愛,鸾鳳和鳴,纏纏綿綿不知哪日能結束。活著的時候好像可以長相厮守,但是到緣盡的時候也不得不各自分開。彼此情意纏綿,互相系縛,如同披上了沈重的枷鎖一般。願能看破將自己纏縛在生死之中的冤家,趕緊尋找出離之道,以此將這關系最密切的因緣從自己的心上抹去,不再牽纏。
兒女就是債主,無非是由于過去世有債務關系,今生才投生爲兒女。普庵祖師也說:“眷屬猶如夢,非冤不遇逢,如今兒女者,皆再來祖宗。”印光大師也說:“……以彼此有負欠故,致所生兒女種種不一。有還債者,有討債者,有報德者,有報怨者。”所以,父母和兒女之間的關系不出這四種:討債、還債、報恩、報怨。我們都看過很多這方面的因果實錄,都很清楚,很多今世的兒女是前世自己所殺的人。由于前世欠了他的錢和命,所以今生他投生爲自己的子女來討債。而且,父母往往會特別疼愛這種來討債的兒女。這就是業緣,它會像枷鎖一樣緊緊地束縛住自己。所以一定要以智慧看清楚,就會知道這些根本不值得貪著。
而且,家宅就像監獄:一旦結婚成家,就不再有自由,就要被鎖在這個監獄裏面,一鎖就是幾十年。即使是兩口之家,都會有很多很多的事,非常不自在!一般人只要被關在這裏面,就只能不斷地增長煩惱和業。那是很危險的。自己也會發現身心越來越沈重,越來越不安樂,煩惱越來越多,善心越來越少了。
再說,財物、珍寶就像糞堆。大多數人都希望財富越多越好,認爲錢財當然是多多益善。但是實際上,錢財越多,麻煩就越多,人就越操心。就拿有車來說,這方面很多人都有體會…
《往生之路 第九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