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之路 第九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沒車的時候覺得有車很好,既方便又體面。但實際上,有車之後麻煩更多。俗話說“買車容易養車難”,有車之後不得不面臨很多問題:每個月的油費,每年的保險費,維修保養費、停車費、養路費、過橋費……在北方,冬天租的車庫比人住的房子都貴。而且,稍微碰到點事,就得跟保安、交警打交道,徒增困擾、浪費時間。另外,在城市裏遇到高峰期堵車,一堵就是幾個小時,比走路用的時候還多。原本以爲有車方便,結果更耽誤事。再說,本以爲有車很體面,但是看到身邊的朋友不斷地換車,自己卻一輛車開了幾年,會感覺很沒面子。換車吧,錢不夠;不換呢,心裏難受;幹脆賣了吧,面子上更挂不住……總之有車之後,數不盡的麻煩、苦惱就會一直緊密相隨,擺脫不掉。

  像這樣,夫妻、兒女、家庭、財物等等,都是苦的法、苦的自性。其他世間的事與此類似,詳細觀察就能發現根本沒有什麼安樂。看清楚世間苦的本性,就能很有力量地製伏貪愛之心。但是要想真正從根斬斷必須要有看透萬法真相的空性智慧。幽溪大師在《淨土法語》[4]中說到:製止境緣的牽纏,不是讓我們把世間所有的事物全部扔掉、燒光,也不是閉著眼睛不看。當你知道一切所愛的事物原本無有,只是自己的錯覺認爲它有,所以錯覺在的時候才有這些假相,錯覺消失,就都蕩然無存。這樣以智慧認識到萬法沒有什麼實法可得,心裏自然不會有執著。

  遠離染情,心地清淨

  我們如果真想往生極樂世界,真想修淨業,就應該讓自己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這樣才能跟阿彌陀佛相應,才能有清淨佛土的氣氛。

  具體來說,就是要逐漸跟輪回脫離關系,一心跟極樂世界建立關系;逐漸跟世間俗人脫離關系,一心跟阿彌陀佛建立關系;逐漸跟世俗的染汙緣脫離關系,一心跟淨土的清淨緣建立關系。也就是念念緣阿彌陀佛,緣西方叁聖、清淨海會;心裏想的都是極樂國土;熏的都是淨土氣氛。一心一意就要往生到那裏。這樣一來,自然能夠把娑婆世界的事看淡,至于世間的享樂、世俗的關系等等,也不會特別執著。因爲那時候心會很警醒,知道輪回裏的法會牽連自己,會障礙往生。

  就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說,只要跟一個人建立起密切的世俗關系,比如成爲朋友。那麼你的心就會被一個人牽住。因爲既然有關系了,彼此之間就要有來往,這樣方方面面都會有影響,就要有業力上的合作等等。反過來說,如果你跟一個人結了很深的怨,比如爲了爭名奪利而變成了仇敵,或者良心上欠了很多的債,那麼這些惡業也會牽著你,障礙往生。也就是在輪回方面有一點造作,就必然會有一種業,把你的心往輪回的方向牽引。

  既然如此,想讓自己的心念念緣淨土,一心修淨業,就必須斷除對輪回的愛,這樣才能斷除輪回的因緣。如果不能斷除貪愛之心,它的勢力就會越來越大,就會成爲你難以拔除的樁子。一旦這個樁子深陷在輪回的沙灘裏面,就會使你千生萬世沈陷輪回,無有出期。

  《楞嚴經》中講到:“純情即沈”,“純想即飛”。這裏“情”就是指愛,也就是我們對于世俗諸法的愛。這種貪愛之心就是生死因緣,愛一生,必然會下沈,會下墮。我們觀察一下就知道,其實每個人陷在情愛裏的時候,心都是往下沈的,而且很難拔出來。經中[5]又講到:由于愛染就會發起妄情,情在身體裏面積聚起來,就會出生愛水。比如心裏想美食的時候就會出口水;憶念所愛的故人,或者想起他的種種可愛之處,或者哀其亡故心中不忍,就會流眼淚;貪財之心生起的時候,由于心裏發出貪愛之水,在身體上就會顯現出皮膚光潤之相等等。總之,雖然愛有差別,但是積聚于內,而表現在外的方式是一樣的,都是以濕潤爲性。濕潤則自然無法上升,必定下墜。

  相反,如果愛很輕,比方說思想家,由于他們一心探求真理,心處在甯靜的想當中,很少去緣世間的欲塵,這樣生起的世俗情愛就很少,心就比較清淨單純。再比如修行人心裏常常觀想清淨的法,自然就不跟情粘在一起。比如觀想佛菩薩、清淨佛土,緣正法作意等等,心當下就是往上飛的。這些你只要觀察一下,就能體會到。對此,經中[6]說到:如果衆生心裏希求勝妙境界等,發生仰慕渴求,就會出生想念,想念不斷地積聚,就會出生殊勝之氣。比如持清淨戒,就會全身輕快清淨;持咒、結印的時候,心會顧盼雄毅,無所畏懼;希求脫離人間欲塵,生入天界,就會夢到自己在虛空當中飛行;心裏憶念佛國淨土就能在夢裏,或者在禅觀當中見到清淨佛土;想親近善知識,自然會輕視身命發起承事。總之,雖然想有差別,但是輕揚、上舉的性是一樣的。所以會飛升,不會下沈,自然超越世俗染情。

  經中[7]又說到:如果只有想,沒有情,死後必定生到天上。如果在此基礎之上,也就是念想專一,一心作觀,再加上修福德、智慧,發清淨願,那麼臨終之時自然心智開明,面見十方諸佛,可以隨願往生清淨佛土。如果想和情均等,那麼不會上升也不會下沈,會轉生爲人。其中想稍微多些,就會成爲聰明的人,情多就會成爲愚者。如果情多想少,就必定要墮在叁惡趣裏面了。其中六分情四分想,會墮爲旁生;七分情叁分想,會成爲餓鬼;再往下,九分情一分想,就會墮在地獄裏面。如果只有情,沒有想,就會沈入無間地獄。

  這樣我們就很清楚,情越多,愛越重,在輪回裏陷得就越深;想越多,念越專一,上升的位次就越高。往生極樂正是憑借“一念”來成辦的。這就是“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的涵義

  遠離貪愛,淨念一心

  阿彌陀佛因地時發願說:“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號……益作諸善,一心系念于我,雖止于一晝夜不絕,亦必生我剎。不得是願終不作佛。”《往生論》中也說:“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很明顯,往生的關鍵就在于“一心”。那麼,爲什麼大多數人不能達到一心呢?要知道,它的障礙就是“愛”,如果沒有遠離貪愛,就不可能真正做到淨念相繼、一心系念阿彌陀佛。

  幽溪大師[8]說:心裏對于世間的事物無法舍棄,就是因爲愛;對于世間的想法不能舍棄,也是因爲愛。心裏只要有愛執,淨念就無法專一;到了臨終,如果因爲愛的障礙,有一念不能歸在一心念佛上,就不得往生。這裏講得非常清楚。我們必須把自己的心上的這個愛對治掉,否則必定會受它的牽製,把自己鎖在輪回裏面,百千萬劫無有出期。

  首先我們要仔細觀察,自己的心都愛執哪些事物?一般來說,最明顯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愛。像是夫妻、母子、兄弟、朋友等等。還有對于世間的學問、技藝、事業、名利等的愛著,以及貪愛各種的飲食、衣服、房産、錢財、娛樂、玩物等等,無論是依報、正報、輕物、重物,愛執的心是厚還是薄,總之統統都是愛,都是往生的障礙。

  找出了自己所愛執的事物之後,就要看清楚貪戀它們的過患,這樣心裏才能放下它,才有希望往生極樂世界。具體來說,那些事物剛一出現,你的心就會陷在裏面,這就是下沈的狀態。哪怕只是一件衣服,當你愛著它的時候,你的心都是往下墜的。這方面看看自己的行爲就會知道,當你擁有一件好衣服的時候,是不是會在鏡子前左看看、右看看,陶醉不已呢?這些行爲就是愛的表現,就是煩惱。或者當你看電視的時候,自己的心是不是直接就粘在那上面了?看到別人有很多錢的時候,心裏是不是一直釘在那裏,拔不出來?最明顯的就是,當你愛上一個人的時候,無論是哪種愛,心都是黏黏糊糊的,找不到一點清淨的狀態,是不是?……總之,只要內心陷在貪愛當中,就遠離了出世間解脫道的內涵,就不會有清淨的修法。這些都是往生的障礙。

  而且要看到,貪著這些事物會在心裏種下很多染汙種子,會造下各種像垃圾一樣的雜染業。心上熏習的氣氛跟淨土完全不相應,這種狀況,往生的希望就很渺茫了。要知道,極樂世界是完全清淨的國土,只有清淨的業才能相應,才能成功往生。我們緣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起信心,這是清淨的信心;我們發願往生到那裏,這是清淨的願;在信願的基礎上持念萬德洪名,是清淨的行。這些清淨的法都是往生淨土的因,所以叫做淨業資糧。但是,如果自己的心一直不肯改,不斷地加重對世間的貪愛,每天造下的都是一些轉生輪回的業,甚至是墮入惡趣的黑業,那就很糟糕了。

  所以,在這些方面每個人都要很清楚,如果自己的心明明對于世間法非常愛執,還認爲自己念佛念得很好,那只是自己騙自己而已。實際上你念佛是假的,造業是真的,結果必然是沒辦法往生。在這些方面必須要警醒。如果你的心能夠有一點覺悟,能夠認識到愛執世間的危害性,就要像《了凡四訓》中所說:“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就是從此之後要洗心革面,痛改前非。雖然,我們現在還是凡夫,做不到聖者、成就者那麼好,但是,起碼要有一個跟過去不一樣的決斷。那就是要真正願意斷除心上的貪愛。這樣之後才會有出離的希望。

  對此,幽溪大師在《淨土法語》裏講了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大師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此兩語,可謂刮翳眼之金鈚,治膏肓之聖藥。凡有志于求生極樂者,宜以此書之于屋壁,銘之于肌膚,時時莊誦,念念提斯。”意思就是,“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這兩句話就像除去無明眩翳的金針,救治生死絕症的靈藥一樣。凡是想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應該將這句話寫在牆壁上,刻在肌膚裏,時時誦持,念念不忘,銘記于心。

  大師又說:“于娑婆之愛,日求其輕;極樂之念,日求其一。輕之又輕之以漸階乎無;一之又一之以漸鄰乎極。”也就是之後要每天都力求減輕對娑婆世界的貪愛,每天都力求使自己一心專注于極樂世界。這樣來讓貪愛娑婆的心減輕再減輕,以長期逐漸地努力,最終達到對娑婆世界完全沒有貪愛;相反的方面,讓緣念極樂的心專一再專一,以長期不懈地精進,逐漸專一系念極樂淨土,最終徹底達到一心。

  “果能如此,則此人雖未脫娑婆,不是娑婆之久客。雖未生極樂,已是極樂之嘉賓。臨終正念現前,往生極樂必矣。”誰能這樣做,那麼雖然他暫時留在娑婆世界,但是決定不會住很長時間;雖然還沒生到極樂淨土,但是已經是極樂世界的人了。到臨終的時候必定會正念現前,順利往生極樂世界。這也就說明他的往生資糧已經積聚到量了。

  我們都看過一些往生方面的傳記,裏面講到,很多人往生之後,看到一些還活在娑婆世界的人已經到極樂世界了。這就說明當一個人淨業資糧成熟的時候,即使還在人間,就已經決定能夠往生了。就像上堂課講到的越國夫人,她夢中遊曆極樂世界的時候,見到了同朝的官員馬圩,他當時還在世。另外宋朝的高僧可久大師,在極樂世界見到一金臺上標注,明州的孫十二居士將往生在這裏,又見到一銀臺上標有徐道姑的名字,當時他們都還在世。後來分別在五年、十二年之後往生了。

  所以,只要自己的心能夠遠離對娑婆世界的貪愛,能夠一心系念極樂淨土,必定能修集真正的往生資糧,而且當這種心到量的時候,不論做什麼都成了往生資糧,這樣就是步步踏到了實處。臨終的時候必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

  [1]《徑中徑又徑》:“柏庭法師曰:修淨業者常多,得其門而徑造者無幾;談淨土者常多,得其要而直指者或寡矣。未聞有以自障自蔽爲說者,自障者莫若愛,自蔽者莫若疑。但使疑愛二心,了無障礙,則淨土一門未始間隔。”

  [2] 《徑中徑又徑·斷愛門》:“執持觀想之功,未嘗無懃懃懇懇者,而于世緣未能割斷,愛情牽曳,即妄念紛飛。有所好樂,固爲愛;忿懥憂患恐懼,亦由愛而生。心不能正,職此之由,縱有平時觑破,而臨事難免動心,以致淨功無成,良可歎惜。必有堅忍之力,斫斷愛繩,時時體察,由強製而至于自然。其庶幾乎,輯斷愛門。”

  [3]《雲棲詩偈》:“鳳侶鸾俦,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喬相守,緣盡還分首。嗏!爲你兩綢缪,披枷帶杻。觑破冤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4]《淨土法語》:“或曰杜境有道乎?曰:余所謂杜境者,非屏除萬有也,亦非閉目不觀也。將即境以了其虛,會本以空其末也。正以萬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

  [5]《楞嚴經》:“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衆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

  [6]《楞嚴經》:“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衆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呪印,顧眄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

  [7]《楞嚴經》:“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于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七情叁想,沈下水輪,生于火際,受氣猛火,身爲餓鬼……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純情即沈,入阿鼻獄。”

  [8]《淨土法語》:“有一物之不忘,愛也;有一念之不遺,愛也。有一愛之存于懷,則念不一。有一念之不歸于一,則不得生。”

  

《往生之路 第九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