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之路 第九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没车的时候觉得有车很好,既方便又体面。但实际上,有车之后麻烦更多。俗话说“买车容易养车难”,有车之后不得不面临很多问题:每个月的油费,每年的保险费,维修保养费、停车费、养路费、过桥费……在北方,冬天租的车库比人住的房子都贵。而且,稍微碰到点事,就得跟保安、交警打交道,徒增困扰、浪费时间。另外,在城市里遇到高峰期堵车,一堵就是几个小时,比走路用的时候还多。原本以为有车方便,结果更耽误事。再说,本以为有车很体面,但是看到身边的朋友不断地换车,自己却一辆车开了几年,会感觉很没面子。换车吧,钱不够;不换呢,心里难受;干脆卖了吧,面子上更挂不住……总之有车之后,数不尽的麻烦、苦恼就会一直紧密相随,摆脱不掉。

  像这样,夫妻、儿女、家庭、财物等等,都是苦的法、苦的自性。其他世间的事与此类似,详细观察就能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安乐。看清楚世间苦的本性,就能很有力量地制伏贪爱之心。但是要想真正从根斩断必须要有看透万法真相的空性智慧。幽溪大师在《净土法语》[4]中说到:制止境缘的牵缠,不是让我们把世间所有的事物全部扔掉、烧光,也不是闭着眼睛不看。当你知道一切所爱的事物原本无有,只是自己的错觉认为它有,所以错觉在的时候才有这些假相,错觉消失,就都荡然无存。这样以智慧认识到万法没有什么实法可得,心里自然不会有执著。

  远离染情,心地清净

  我们如果真想往生极乐世界,真想修净业,就应该让自己的心一天比一天清净。这样才能跟阿弥陀佛相应,才能有清净佛土的气氛。

  具体来说,就是要逐渐跟轮回脱离关系,一心跟极乐世界建立关系;逐渐跟世间俗人脱离关系,一心跟阿弥陀佛建立关系;逐渐跟世俗的染污缘脱离关系,一心跟净土的清净缘建立关系。也就是念念缘阿弥陀佛,缘西方三圣、清净海会;心里想的都是极乐国土;熏的都是净土气氛。一心一意就要往生到那里。这样一来,自然能够把娑婆世界的事看淡,至于世间的享乐、世俗的关系等等,也不会特别执著。因为那时候心会很警醒,知道轮回里的法会牵连自己,会障碍往生。

  就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只要跟一个人建立起密切的世俗关系,比如成为朋友。那么你的心就会被一个人牵住。因为既然有关系了,彼此之间就要有来往,这样方方面面都会有影响,就要有业力上的合作等等。反过来说,如果你跟一个人结了很深的怨,比如为了争名夺利而变成了仇敌,或者良心上欠了很多的债,那么这些恶业也会牵着你,障碍往生。也就是在轮回方面有一点造作,就必然会有一种业,把你的心往轮回的方向牵引。

  既然如此,想让自己的心念念缘净土,一心修净业,就必须断除对轮回的爱,这样才能断除轮回的因缘。如果不能断除贪爱之心,它的势力就会越来越大,就会成为你难以拔除的桩子。一旦这个桩子深陷在轮回的沙滩里面,就会使你千生万世沉陷轮回,无有出期。

  《楞严经》中讲到:“纯情即沉”,“纯想即飞”。这里“情”就是指爱,也就是我们对于世俗诸法的爱。这种贪爱之心就是生死因缘,爱一生,必然会下沉,会下堕。我们观察一下就知道,其实每个人陷在情爱里的时候,心都是往下沉的,而且很难拔出来。经中[5]又讲到:由于爱染就会发起妄情,情在身体里面积聚起来,就会出生爱水。比如心里想美食的时候就会出口水;忆念所爱的故人,或者想起他的种种可爱之处,或者哀其亡故心中不忍,就会流眼泪;贪财之心生起的时候,由于心里发出贪爱之水,在身体上就会显现出皮肤光润之相等等。总之,虽然爱有差别,但是积聚于内,而表现在外的方式是一样的,都是以湿润为性。湿润则自然无法上升,必定下坠。

  相反,如果爱很轻,比方说思想家,由于他们一心探求真理,心处在宁静的想当中,很少去缘世间的欲尘,这样生起的世俗情爱就很少,心就比较清净单纯。再比如修行人心里常常观想清净的法,自然就不跟情粘在一起。比如观想佛菩萨、清净佛土,缘正法作意等等,心当下就是往上飞的。这些你只要观察一下,就能体会到。对此,经中[6]说到:如果众生心里希求胜妙境界等,发生仰慕渴求,就会出生想念,想念不断地积聚,就会出生殊胜之气。比如持清净戒,就会全身轻快清净;持咒、结印的时候,心会顾盼雄毅,无所畏惧;希求脱离人间欲尘,生入天界,就会梦到自己在虚空当中飞行;心里忆念佛国净土就能在梦里,或者在禅观当中见到清净佛土;想亲近善知识,自然会轻视身命发起承事。总之,虽然想有差别,但是轻扬、上举的性是一样的。所以会飞升,不会下沉,自然超越世俗染情。

  经中[7]又说到:如果只有想,没有情,死后必定生到天上。如果在此基础之上,也就是念想专一,一心作观,再加上修福德、智慧,发清净愿,那么临终之时自然心智开明,面见十方诸佛,可以随愿往生清净佛土。如果想和情均等,那么不会上升也不会下沉,会转生为人。其中想稍微多些,就会成为聪明的人,情多就会成为愚者。如果情多想少,就必定要堕在三恶趣里面了。其中六分情四分想,会堕为旁生;七分情三分想,会成为饿鬼;再往下,九分情一分想,就会堕在地狱里面。如果只有情,没有想,就会沉入无间地狱。

  这样我们就很清楚,情越多,爱越重,在轮回里陷得就越深;想越多,念越专一,上升的位次就越高。往生极乐正是凭借“一念”来成办的。这就是“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的涵义

  远离贪爱,净念一心

  阿弥陀佛因地时发愿说:“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益作诸善,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于一昼夜不绝,亦必生我剎。不得是愿终不作佛。”《往生论》中也说:“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很明显,往生的关键就在于“一心”。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能达到一心呢?要知道,它的障碍就是“爱”,如果没有远离贪爱,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净念相继、一心系念阿弥陀佛。

  幽溪大师[8]说:心里对于世间的事物无法舍弃,就是因为爱;对于世间的想法不能舍弃,也是因为爱。心里只要有爱执,净念就无法专一;到了临终,如果因为爱的障碍,有一念不能归在一心念佛上,就不得往生。这里讲得非常清楚。我们必须把自己的心上的这个爱对治掉,否则必定会受它的牵制,把自己锁在轮回里面,百千万劫无有出期。

  首先我们要仔细观察,自己的心都爱执哪些事物?一般来说,最明显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像是夫妻、母子、兄弟、朋友等等。还有对于世间的学问、技艺、事业、名利等的爱著,以及贪爱各种的饮食、衣服、房产、钱财、娱乐、玩物等等,无论是依报、正报、轻物、重物,爱执的心是厚还是薄,总之统统都是爱,都是往生的障碍。

  找出了自己所爱执的事物之后,就要看清楚贪恋它们的过患,这样心里才能放下它,才有希望往生极乐世界。具体来说,那些事物刚一出现,你的心就会陷在里面,这就是下沉的状态。哪怕只是一件衣服,当你爱著它的时候,你的心都是往下坠的。这方面看看自己的行为就会知道,当你拥有一件好衣服的时候,是不是会在镜子前左看看、右看看,陶醉不已呢?这些行为就是爱的表现,就是烦恼。或者当你看电视的时候,自己的心是不是直接就粘在那上面了?看到别人有很多钱的时候,心里是不是一直钉在那里,拔不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无论是哪种爱,心都是黏黏糊糊的,找不到一点清净的状态,是不是?……总之,只要内心陷在贪爱当中,就远离了出世间解脱道的内涵,就不会有清净的修法。这些都是往生的障碍。

  而且要看到,贪著这些事物会在心里种下很多染污种子,会造下各种像垃圾一样的杂染业。心上熏习的气氛跟净土完全不相应,这种状况,往生的希望就很渺茫了。要知道,极乐世界是完全清净的国土,只有清净的业才能相应,才能成功往生。我们缘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起信心,这是清净的信心;我们发愿往生到那里,这是清净的愿;在信愿的基础上持念万德洪名,是清净的行。这些清净的法都是往生净土的因,所以叫做净业资粮。但是,如果自己的心一直不肯改,不断地加重对世间的贪爱,每天造下的都是一些转生轮回的业,甚至是堕入恶趣的黑业,那就很糟糕了。

  所以,在这些方面每个人都要很清楚,如果自己的心明明对于世间法非常爱执,还认为自己念佛念得很好,那只是自己骗自己而已。实际上你念佛是假的,造业是真的,结果必然是没办法往生。在这些方面必须要警醒。如果你的心能够有一点觉悟,能够认识到爱执世间的危害性,就要像《了凡四训》中所说:“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就是从此之后要洗心革面,痛改前非。虽然,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做不到圣者、成就者那么好,但是,起码要有一个跟过去不一样的决断。那就是要真正愿意断除心上的贪爱。这样之后才会有出离的希望。

  对此,幽溪大师在《净土法语》里讲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大师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此两语,可谓刮翳眼之金鈚,治膏肓之圣药。凡有志于求生极乐者,宜以此书之于屋壁,铭之于肌肤,时时庄诵,念念提斯。”意思就是,“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这两句话就像除去无明眩翳的金针,救治生死绝症的灵药一样。凡是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应该将这句话写在墙壁上,刻在肌肤里,时时诵持,念念不忘,铭记于心。

  大师又说:“于娑婆之爱,日求其轻;极乐之念,日求其一。轻之又轻之以渐阶乎无;一之又一之以渐邻乎极。”也就是之后要每天都力求减轻对娑婆世界的贪爱,每天都力求使自己一心专注于极乐世界。这样来让贪爱娑婆的心减轻再减轻,以长期逐渐地努力,最终达到对娑婆世界完全没有贪爱;相反的方面,让缘念极乐的心专一再专一,以长期不懈地精进,逐渐专一系念极乐净土,最终彻底达到一心。

  “果能如此,则此人虽未脱娑婆,不是娑婆之久客。虽未生极乐,已是极乐之嘉宾。临终正念现前,往生极乐必矣。”谁能这样做,那么虽然他暂时留在娑婆世界,但是决定不会住很长时间;虽然还没生到极乐净土,但是已经是极乐世界的人了。到临终的时候必定会正念现前,顺利往生极乐世界。这也就说明他的往生资粮已经积聚到量了。

  我们都看过一些往生方面的传记,里面讲到,很多人往生之后,看到一些还活在娑婆世界的人已经到极乐世界了。这就说明当一个人净业资粮成熟的时候,即使还在人间,就已经决定能够往生了。就像上堂课讲到的越国夫人,她梦中游历极乐世界的时候,见到了同朝的官员马圩,他当时还在世。另外宋朝的高僧可久大师,在极乐世界见到一金台上标注,明州的孙十二居士将往生在这里,又见到一银台上标有徐道姑的名字,当时他们都还在世。后来分别在五年、十二年之后往生了。

  所以,只要自己的心能够远离对娑婆世界的贪爱,能够一心系念极乐净土,必定能修集真正的往生资粮,而且当这种心到量的时候,不论做什么都成了往生资粮,这样就是步步踏到了实处。临终的时候必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

  [1]《径中径又径》:“柏庭法师曰:修净业者常多,得其门而径造者无几;谈净土者常多,得其要而直指者或寡矣。未闻有以自障自蔽为说者,自障者莫若爱,自蔽者莫若疑。但使疑爱二心,了无障碍,则净土一门未始间隔。”

  [2] 《径中径又径·断爱门》:“执持观想之功,未尝无懃懃恳恳者,而于世缘未能割断,爱情牵曳,即妄念纷飞。有所好乐,固为爱;忿懥忧患恐惧,亦由爱而生。心不能正,职此之由,纵有平时觑破,而临事难免动心,以致净功无成,良可叹惜。必有坚忍之力,斫断爱绳,时时体察,由强制而至于自然。其庶几乎,辑断爱门。”

  [3]《云栖诗偈》:“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首。嗏!为你两绸缪,披枷带杻。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

  [4]《净土法语》:“或曰杜境有道乎?曰:余所谓杜境者,非屏除万有也,亦非闭目不观也。将即境以了其虚,会本以空其末也。正以万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

  [5]《楞严经》:“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

  [6]《楞严经》:“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呪印,顾眄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沈,自然超越。”

  [7]《楞严经》:“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多想少,流入横生……七情三想,沈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纯情即沈,入阿鼻狱。”

  [8]《净土法语》:“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也。有一爱之存于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之不归于一,则不得生。”

  

《往生之路 第九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