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之路 第八講▪P2

  ..續本文上一頁一皈依叁寶,深信正法之外再沒有其他的安樂之道。那麼他的所作所爲就會完全按照因果律來行持。也就是說,他雖然會在經濟建設、發展科技等方面有一定的舉措,但是心裏完全明白,安樂的根本在于斷惡行善,在于內心的覺悟。能在主次方面辨別清楚。由于他心裏有這樣的認識,所以會漸次地把下面的人安置在十善業道當中。之後還會教導大家,讓有緣的人都能認識到輪回苦的自性,並且知道解脫的利益,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等等,進一步地把人們安置在往生淨土的正道當中。當然,具體的操作方法,要觀待具體的情況來看。總的來說,作爲管理者,如果心裏有佛法的正見,而且真心爲下面民衆的切身利益考慮,就會以善巧方便來教導大家,讓人人都加入到修淨業的行列當中。我以前也講過宋朝的越國夫人王氏的傳記,她的行爲就是這方面的典範。她自己專修淨業,非常精進,而且教導家裏的侍妾、女仆,一同發願往生西方,修集淨業。其中有一個小妾不聽勸誡,十分懈怠。夫人爲了不壞規矩,要將她擯除。結果那個小妾由此發奮精進,很快就往生了。後來這個往生的小妾入到夫人夢中,帶領夫人遊曆極樂世界。在七寶池中見到夫人的蓮花,是金臺上品上生。

  像這樣,讓周圍人的心都轉向出世間的往生正道,這個勸化的人往生的品位就會很高。雖然現在被業力所牽,還處在輪回世間裏面,但是自己心裏已經具足了往生正因,最終必定會生到極樂國土。像這樣自行化他,才是求生西方最穩妥的辦法。

  總的來說,自己心裏有怎樣的見解,自然會以那種方式去幫助別人。我們知道,真正出世法的內涵是覺悟的,是深明大義的,絕對能夠辨別世間道和出世間道的利益差別。知道一者不究竟,一者究竟;一者是苦的自性,一者是樂的自性等等。尤其從大乘道來說,不能僅僅局限在某幾個人,在世間方面得到一點衣食受用的小利益,也不只是像世間賢人那樣,只是祈願天下太平、人民幸福安康。大乘菩提心的內涵是要讓自他一切衆生都得到成佛的利益。也就是在心量上,和一般世間善人有巨大的差別。或者說在見地上比那些世間善心要更廣、更深、更徹底。從範圍上來看,是廣到盡法界、虛空界的一切衆生;從時間上是盡未來際;所願是最徹底地讓一切衆生都得到佛果。所以心上的內涵是完全不同的。

  這樣我們就知道到底什麼叫做往生的資糧。雖然從外在表現上,基本看不出來人天善法和往生資糧有什麼區別,但是內在的用心方面,世間道和出世間道是截然不同的。這一點每個人務必要清楚,這是重中之重。

  剛才引用《觀經》,講到了具足叁種心,必定能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前面講了有回向發願心的攝持,所作的一切善法功德都能成爲往生資糧。下面再具體解釋至誠心和深心,這兩種心也非常重要,是成辦往生資糧必不可少的條件。

  對于這兩種心,善導大師解釋說:所謂“至誠心[3]”,其中“至”的意思是“真”,“誠”就是指“實”。意思是說,身口意所修的知解教理、信願念佛等,都必須發自真心而作,而不是外表非常賢善,每天都在精進地行善,實際內心非常虛僞,充滿了貪嗔癡,全部是谄诳、狡詐等的惡心。這樣雖然做了很多形相上的善法,但是都只能成爲雜毒的善事,或者說虛僞的行爲,不能成爲真實的淨業。如果像這樣來用心、起行,即使每天24小時都如救頭燃般精進行善,將這些所謂的“善業資糧”回向于往生極樂世界,也是不能往生的。這是爲什麼呢?我們如果學過《無量壽經》就知道,阿彌陀佛在因地行菩薩道的時候,下至于一刹那之間,哪怕只是極微小的身口意造作,也都是發自真心來行持的。沒有任何的虛僞、谄曲之心。以虛僞的善心不合佛心的緣故,不能與佛相應。

  “深心[4]”就是指深信之心。也就是決定深信自己現在是個罪惡深重的凡夫,無始以來流轉至今,很難以自力出離生死。並且深信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已經成就,自己只要能跟佛的願海相應,決定能夠憑借佛力而往生到清淨佛土。

  也就是說,至誠心就是指心裏要有真實的解、行;深心就是說要有決定的信心。其中“行”,我們最開始也引用過蕅益大師的教言,包括慧行——信願,和行行——持名。總的來說就是,通過聞思淨土教理,出生深信、切願,以及念佛的正行。所以說,往生的根本就是信願行,這一點已經強調過無數次,大家對此也非常熟悉了。但是說實話,信願行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很多人是根本沒有的。下面我們就來觀察一下,看看自己到底有沒有真正的信願行,每天是不是真的在修集往生正因。

  願往生的真實體現

  我在前面也講過,在行門方面,無論修持哪種法門,都必須具足信願才能往生。而信是發起願的前導,所以,往生的根本就在于願,也就是誓願往生極樂世界的真實意樂。

  如果我現在問大家:“你願不願意往生?”相信很多人一定會說:“願往生。”並且認爲自己已經具足信願行了。但是如果仔細觀察每個人日常的心態和行爲,很多人都是不願往生,信願行並不真實。爲什麼這麼說呢?其實,觀察一個人是不是真的願往生,不是看他口頭上怎麼說,關鍵是看他有沒有那種決定往生的心。到底有沒有真實願往生的心呢?這一點從每個人的行爲當中都能體現出來。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世間法的例子,就會很好理解了。比如我現在問:你喜不喜歡自己目前的工作?這件事你自己有自知自明,喜不喜歡是你自己心裏的事,如果心裏明明不喜歡,也不可能強硬地把自己的心定性爲喜歡。而且,喜歡或者不喜歡都會有相應的表現。比如你每天上班,都是不情願的態度,做事情時也是很勉強,應付完了就可以,不會非常積極主動地去做。如果有這些表現,那就說明你對自己的工作是不喜歡的。再比方說,一個男人對于兩個女人都說“我愛你”,那麼他到底真心愛哪一個呢?這就要看他遇到具體事情時的表現了。結果發現一出現什麼事情,他的心全在A上面,根本不在乎B。這就很明顯,他說愛B顯然是假的。

  同樣,“願不願往生”也是你心裏的事。它也有很多具體的表現:

  首先,如果真心願往生,必定會盼著自己能早一點往生。我們讀古人的詩,就能體會到這種心情。比如中峰國師在《淨土詩》中說:“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哪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輪回沒了時。”意思是說,如果我今天離開這個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成佛去,那麼蓮邦的化主阿彌陀佛都還嫌我來遲了。我現在哪裏還想再“之乎者也”,做那些無實義的事,這樣管取輪回沒有了結的時候。可見他是一心想早點去淨土,根本不會在輪回裏面作一絲一毫的打算,不想沾染任何生死的因緣。所以,真正願往生的人,對于輪回裏的事會發自內心地厭離,一點都不想沾染。

  日觀大師也在《懷安養》這首詩裏說:“夢中哭向佛,願早死便得,小小蓮華開,永超生死窟。”意思是,即使在夢裏,我也不斷地在阿彌陀佛面前哭著祈求,願我能早一點死,早一天離開娑婆世界,生到佛的座前。不必說更高的,只要我的一朵小小蓮花能夠開放,從此就超出了生死魔窟,得到永遠的解脫。這就說明,他心中最大的願望是往生極樂世界,是真心地願往生。

  另外,只要把經營娑婆世界和經營極樂淨土的時間和心力放在一起做個比較,就能很明顯地看出來了。在時間方面,就看當你有空閑的時候,會去做什麼?如果你是真心願往生,一有時間你就會投入到修集淨業當中,會把空閑的時間全部用來禮佛、念佛、看淨土方面的書等等,會非常主動地修集往生資糧。如果你不是這樣做的,而是把閑暇時光都用來逛街、跟人聊天、看電視、看報紙、上網等等的世間法上面,不到每天固定念經做功課的時間,對往生的事就絲毫不提、不做。這就說明你口裏說的“願往生”絕對是假的。

  或者在心力方面,就看你平時的心都用在哪裏?如果你的心一有空閑,就想我臨終的時候要怎麼往生?就去主動地思維阿彌陀佛的功德、極樂世界的莊嚴、輪回世間的過患,或者觀想佛身、作意佛的相好光明,或者自然湧現出求生極樂的心、祈禱阿彌陀佛的心等等,就說明是真心願往生。如果你平時沒事的時候就喜歡打妄想,想著怎麼吃喝、怎麼穿著打扮,或者想家人、想戀人,想怎麼過節、怎麼娛樂等等,總之把無窮無盡的心念、妄想全部投入到輪回裏面,這些世間的念頭不必怎麼勤作自然就冒出來。這就說明求生淨土的願根本不真實。

  要知道,求生淨土的願就像囚犯想從監獄裏出來,回到家鄉那樣。心心念念當中唯一想著這件事,一有時間就會爲此做准備,怎麼可能還想著在監獄裏面多做些什麼呢?所以說,如果有以上所說的那些反方面的表現,就完全能夠證明自己不是真心願往生。

  信願不真,淨業成爲另案辦理

  所以,現在很多人的真實情況是,心裏根本沒有真實的信願。口裏回答的所謂“願往生”只是另案辦理,不是日常相續的願。其他世間方面的事都可以作爲一個重點、一個主題去用心地完成,唯獨在往生淨土方面,在對待淨業修行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個不得不應付的任務。這個問題非常糟糕,所以每個人都要對照自己的心來做具體的反省,以便盡早發現問題,不至于發展到更嚴重的程度。

  我們先看世間的例子,比如說很多人每周都要參加公司裏的例行會議。自己心裏根本不想去開會,但是每個職員必須要去,所以不得不坐在那裏應付一下,把時間混過去就可以了。再比方說,一個學生喜歡學物理,不喜歡學政治。對于聽政治課心裏根本沒興趣,只是實在沒辦法,曠課要扣學分,才不得不去聽課。下課之後連書都不想碰一下。那麼對他來說,上政治課就成了另案辦理,雖然人坐在教室裏,但是所講的內容一點也不會入心。而對于物理課就不是這樣了。因爲他是發自內…

《往生之路 第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