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之路 第八讲▪P2

  ..续本文上一页一皈依三宝,深信正法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安乐之道。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就会完全按照因果律来行持。也就是说,他虽然会在经济建设、发展科技等方面有一定的举措,但是心里完全明白,安乐的根本在于断恶行善,在于内心的觉悟。能在主次方面辨别清楚。由于他心里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会渐次地把下面的人安置在十善业道当中。之后还会教导大家,让有缘的人都能认识到轮回苦的自性,并且知道解脱的利益,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等等,进一步地把人们安置在往生净土的正道当中。当然,具体的操作方法,要观待具体的情况来看。总的来说,作为管理者,如果心里有佛法的正见,而且真心为下面民众的切身利益考虑,就会以善巧方便来教导大家,让人人都加入到修净业的行列当中。我以前也讲过宋朝的越国夫人王氏的传记,她的行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她自己专修净业,非常精进,而且教导家里的侍妾、女仆,一同发愿往生西方,修集净业。其中有一个小妾不听劝诫,十分懈怠。夫人为了不坏规矩,要将她摈除。结果那个小妾由此发奋精进,很快就往生了。后来这个往生的小妾入到夫人梦中,带领夫人游历极乐世界。在七宝池中见到夫人的莲花,是金台上品上生。

  像这样,让周围人的心都转向出世间的往生正道,这个劝化的人往生的品位就会很高。虽然现在被业力所牵,还处在轮回世间里面,但是自己心里已经具足了往生正因,最终必定会生到极乐国土。像这样自行化他,才是求生西方最稳妥的办法。

  总的来说,自己心里有怎样的见解,自然会以那种方式去帮助别人。我们知道,真正出世法的内涵是觉悟的,是深明大义的,绝对能够辨别世间道和出世间道的利益差别。知道一者不究竟,一者究竟;一者是苦的自性,一者是乐的自性等等。尤其从大乘道来说,不能仅仅局限在某几个人,在世间方面得到一点衣食受用的小利益,也不只是像世间贤人那样,只是祈愿天下太平、人民幸福安康。大乘菩提心的内涵是要让自他一切众生都得到成佛的利益。也就是在心量上,和一般世间善人有巨大的差别。或者说在见地上比那些世间善心要更广、更深、更彻底。从范围上来看,是广到尽法界、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从时间上是尽未来际;所愿是最彻底地让一切众生都得到佛果。所以心上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

  这样我们就知道到底什么叫做往生的资粮。虽然从外在表现上,基本看不出来人天善法和往生资粮有什么区别,但是内在的用心方面,世间道和出世间道是截然不同的。这一点每个人务必要清楚,这是重中之重。

  刚才引用《观经》,讲到了具足三种心,必定能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前面讲了有回向发愿心的摄持,所作的一切善法功德都能成为往生资粮。下面再具体解释至诚心和深心,这两种心也非常重要,是成办往生资粮必不可少的条件。

  对于这两种心,善导大师解释说:所谓“至诚心[3]”,其中“至”的意思是“真”,“诚”就是指“实”。意思是说,身口意所修的知解教理、信愿念佛等,都必须发自真心而作,而不是外表非常贤善,每天都在精进地行善,实际内心非常虚伪,充满了贪嗔痴,全部是谄诳、狡诈等的恶心。这样虽然做了很多形相上的善法,但是都只能成为杂毒的善事,或者说虚伪的行为,不能成为真实的净业。如果像这样来用心、起行,即使每天24小时都如救头燃般精进行善,将这些所谓的“善业资粮”回向于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不能往生的。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如果学过《无量寿经》就知道,阿弥陀佛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下至于一刹那之间,哪怕只是极微小的身口意造作,也都是发自真心来行持的。没有任何的虚伪、谄曲之心。以虚伪的善心不合佛心的缘故,不能与佛相应。

  “深心[4]”就是指深信之心。也就是决定深信自己现在是个罪恶深重的凡夫,无始以来流转至今,很难以自力出离生死。并且深信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已经成就,自己只要能跟佛的愿海相应,决定能够凭借佛力而往生到清净佛土。

  也就是说,至诚心就是指心里要有真实的解、行;深心就是说要有决定的信心。其中“行”,我们最开始也引用过蕅益大师的教言,包括慧行——信愿,和行行——持名。总的来说就是,通过闻思净土教理,出生深信、切愿,以及念佛的正行。所以说,往生的根本就是信愿行,这一点已经强调过无数次,大家对此也非常熟悉了。但是说实话,信愿行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很多人是根本没有的。下面我们就来观察一下,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真正的信愿行,每天是不是真的在修集往生正因。

  愿往生的真实体现

  我在前面也讲过,在行门方面,无论修持哪种法门,都必须具足信愿才能往生。而信是发起愿的前导,所以,往生的根本就在于愿,也就是誓愿往生极乐世界的真实意乐。

  如果我现在问大家:“你愿不愿意往生?”相信很多人一定会说:“愿往生。”并且认为自己已经具足信愿行了。但是如果仔细观察每个人日常的心态和行为,很多人都是不愿往生,信愿行并不真实。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观察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愿往生,不是看他口头上怎么说,关键是看他有没有那种决定往生的心。到底有没有真实愿往生的心呢?这一点从每个人的行为当中都能体现出来。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世间法的例子,就会很好理解了。比如我现在问:你喜不喜欢自己目前的工作?这件事你自己有自知自明,喜不喜欢是你自己心里的事,如果心里明明不喜欢,也不可能强硬地把自己的心定性为喜欢。而且,喜欢或者不喜欢都会有相应的表现。比如你每天上班,都是不情愿的态度,做事情时也是很勉强,应付完了就可以,不会非常积极主动地去做。如果有这些表现,那就说明你对自己的工作是不喜欢的。再比方说,一个男人对于两个女人都说“我爱你”,那么他到底真心爱哪一个呢?这就要看他遇到具体事情时的表现了。结果发现一出现什么事情,他的心全在A上面,根本不在乎B。这就很明显,他说爱B显然是假的。

  同样,“愿不愿往生”也是你心里的事。它也有很多具体的表现:

  首先,如果真心愿往生,必定会盼着自己能早一点往生。我们读古人的诗,就能体会到这种心情。比如中峰国师在《净土诗》中说:“便就今朝成佛去,乐邦化主已嫌迟,哪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轮回没了时。”意思是说,如果我今天离开这个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成佛去,那么莲邦的化主阿弥陀佛都还嫌我来迟了。我现在哪里还想再“之乎者也”,做那些无实义的事,这样管取轮回没有了结的时候。可见他是一心想早点去净土,根本不会在轮回里面作一丝一毫的打算,不想沾染任何生死的因缘。所以,真正愿往生的人,对于轮回里的事会发自内心地厌离,一点都不想沾染。

  日观大师也在《怀安养》这首诗里说:“梦中哭向佛,愿早死便得,小小莲华开,永超生死窟。”意思是,即使在梦里,我也不断地在阿弥陀佛面前哭着祈求,愿我能早一点死,早一天离开娑婆世界,生到佛的座前。不必说更高的,只要我的一朵小小莲花能够开放,从此就超出了生死魔窟,得到永远的解脱。这就说明,他心中最大的愿望是往生极乐世界,是真心地愿往生。

  另外,只要把经营娑婆世界和经营极乐净土的时间和心力放在一起做个比较,就能很明显地看出来了。在时间方面,就看当你有空闲的时候,会去做什么?如果你是真心愿往生,一有时间你就会投入到修集净业当中,会把空闲的时间全部用来礼佛、念佛、看净土方面的书等等,会非常主动地修集往生资粮。如果你不是这样做的,而是把闲暇时光都用来逛街、跟人聊天、看电视、看报纸、上网等等的世间法上面,不到每天固定念经做功课的时间,对往生的事就丝毫不提、不做。这就说明你口里说的“愿往生”绝对是假的。

  或者在心力方面,就看你平时的心都用在哪里?如果你的心一有空闲,就想我临终的时候要怎么往生?就去主动地思维阿弥陀佛的功德、极乐世界的庄严、轮回世间的过患,或者观想佛身、作意佛的相好光明,或者自然涌现出求生极乐的心、祈祷阿弥陀佛的心等等,就说明是真心愿往生。如果你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打妄想,想着怎么吃喝、怎么穿着打扮,或者想家人、想恋人,想怎么过节、怎么娱乐等等,总之把无穷无尽的心念、妄想全部投入到轮回里面,这些世间的念头不必怎么勤作自然就冒出来。这就说明求生净土的愿根本不真实。

  要知道,求生净土的愿就像囚犯想从监狱里出来,回到家乡那样。心心念念当中唯一想着这件事,一有时间就会为此做准备,怎么可能还想着在监狱里面多做些什么呢?所以说,如果有以上所说的那些反方面的表现,就完全能够证明自己不是真心愿往生。

  信愿不真,净业成为另案办理

  所以,现在很多人的真实情况是,心里根本没有真实的信愿。口里回答的所谓“愿往生”只是另案办理,不是日常相续的愿。其他世间方面的事都可以作为一个重点、一个主题去用心地完成,唯独在往生净土方面,在对待净业修行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不得不应付的任务。这个问题非常糟糕,所以每个人都要对照自己的心来做具体的反省,以便尽早发现问题,不至于发展到更严重的程度。

  我们先看世间的例子,比如说很多人每周都要参加公司里的例行会议。自己心里根本不想去开会,但是每个职员必须要去,所以不得不坐在那里应付一下,把时间混过去就可以了。再比方说,一个学生喜欢学物理,不喜欢学政治。对于听政治课心里根本没兴趣,只是实在没办法,旷课要扣学分,才不得不去听课。下课之后连书都不想碰一下。那么对他来说,上政治课就成了另案办理,虽然人坐在教室里,但是所讲的内容一点也不会入心。而对于物理课就不是这样了。因为他是发自内…

《往生之路 第八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