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之路 第五講▪P2

  ..續本文上一頁己的解脫大事就靠往生來成辦。對此心裏要完全確定,這一點相當重要。

  這樣觀察下來,“出離心”就是看到輪回過患,想要出離,知道解脫的利益,唯一希求。在這裏,把出離心的內涵配合在往生上:見到輪回的過患,就是認清娑婆世界純粹是苦,毫無安樂,從而徹底地厭離娑婆;既然往生就是解脫,那麼希求解脫就成了希求往生。所以說,出離心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

  出離心的作用

  有了真正的出離意樂——欣厭之心,就會像遊子想盡快回到家鄉那樣,一心期盼早日回歸極樂淨土。這樣你心上就會出現一個極大的轉變。原來對于娑婆世界非常愛重,對極樂世界則是無關緊要的態度。等到真正生起出離心的時候,就會完全反過來,變成重視極樂世界,不在意娑婆世界。也就是心上的比重會變成對娑婆世界的心最多占5%,對極樂世界的心大于95%。如果這種心再進一步加強、加重,那麼你的心就可以全部從輪回當中抽出來,一心求生極樂世界。

  所以要知道,有了真正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出離心,你的整個身心會完全被攝持住。你在行爲上會唯一修集淨業。那時你會從早到晚,心心念念就是阿彌陀佛,就是極樂世界。無論吃飯穿衣,工作生活,包括睡覺的時候也不會忘記念佛。而對于娑婆世界裏的一切都只是隨緣而過。打比方說,一個人要回家鄉,在路途當中暫時住在一個旅館裏面。他一心盼望的就是啓程的日子早日到來,我好趕緊回家,而對于這個旅館絕對不會作任何長久的打算。同樣,如果一心想要往生,暫時生活在娑婆世界的時候,能夠吃飽穿暖心裏就滿足了,不會把世間裏的任何事情當成重點來做,也不可能在這上面還有很多追求。

  相反,如果你沒有出離心,只是在表面上信佛、念佛,對于娑婆世界的貪求仍然很多,心裏重視的還是輪回裏的事。那麼,必定是信心淺,願力弱,造下的染業重,淨業輕。往生極樂世界就會成爲相當困難的事。

  你能往生嗎

  我們現在觀察一下自己的心,到底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心重,還是繼續留在娑婆世界的力量大?

  如果提到洋房車子、嬌妻美妾、升官發財、上網娛樂等五欲享受的時候,你心裏一點興趣也沒有,反而很想出離這些輪回裏的染法。那就說明你粘附在這個世界的心力量很小。如果一提到極樂世界,你心裏馬上生起特別強烈的歡喜心、希求心,就想立即往生到那裏,有很深重的信願。對比這兩種心,結果發現對娑婆世界的心遠遠沒有求往生的心重。你就可以確定自己基本能往生。因爲你心的重點就在極樂世界,在這股力量的牽引下,往生的可能性就很大。

  相反,如果一提到極樂世界,心裏一點觸動也沒有,念佛的時候也是散散亂亂、漫不經心地隨口溜下去,或者僅僅是趕速度、湊數字。表面上說我要修淨業、求往生。實際上想去極樂世界的心微乎其微,完全沒有力量。但是,對于娑婆世界就不是這樣了。錢財名利、感情子女、聲色享受……樣樣都貪。就連對幾件衣服、一點吃的東西,都有非常濃厚的興趣。像是每天非常精心地打扮自己,花很長時間布置房間,甚至買個東西也要精挑細選、費盡心思。至于聲色娛樂方面,那更是興致勃勃,玩的不亦樂乎。狂歡幾天幾夜都絲毫不會疲厭。如果你對輪回的事有這麼濃厚的興趣,對娑婆世界的貪心這麼重,那就很危險。這就意味著你心上有無數根繩子緊緊地綁在娑婆世界,綁在你認爲的美好事物上面。既然這個世界對你的吸引力這麼大,那麼你多半是要繼續留在輪回裏了。

  念佛不得往生的根本原因

  通過剛才的觀察,你屬于哪種情況呢?如果你對極樂世界的心很重,完全超過重視娑婆世界,很有把握往生,那就非常隨喜。但是,很多人會是後一種情況。雖然學了淨土經教,也在不斷地念佛,甚至學佛、念佛幾十年,可是按照上面說的標准觀察下來,還是存在很大問題。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盡管自己每天口中念佛,也發願往生,做善法之後也會說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內心深處還是貪著輪回,心仍然陷在娑婆世界當中。其實念念造的都是輪回的業,一生幾萬天累積下來,相續當中充滿了輪回業、惡趣業。所以在你業的賬本上,輪回的染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相比來說,真正能往生的淨業就少得可憐。輪回方面的事情,只要粘上一點,十天、半個月心都下不來。無論是哪種五欲享受,一旦觸及,很快就圓滿了前行、正行、後行,而且數量多,持續的時間長,程度又特別的深。一遇到悅意的對境,不必刻意地作意,依靠無始以來的習氣,能夠任運地現起各種不清淨的心念,而且每一念都起得非常強。

  但是,對于西方極樂世界,對于修習淨業資糧,說實話,心的力量是很薄弱的。你可以扪心自問,自己一輩子有幾次發自內心的想往生?又有幾聲佛號是在真信切願的攝持下念出來的呢?所以,念佛不得往生是當前存在的一個很嚴峻的問題,也是很普遍的一個問題。

  其實,念佛不難,一句佛號大家口頭上都能重複。但是,真正生起信願是相當不容易的,必須真正從心底深處生起非常猛利地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而現在的人大多不重視培養出離心,所以真正的信願很難産生。

  臨終時的外緣非常重要

  如果觀察自己的心,發現淨業和世間染業的輕重程度基本相等。那就要看第二個條件:臨終時哪種業最先現前。這取決于臨終時遇到的外緣。

  在《衆經撰雜譬喻》當中,有這樣一則公案:曾經有個僧人在草間行走,忽然聽到有聲音叫住自己。僧人很驚訝,向左右看去,結果見到一條大蛇。蛇對僧人說:“您知道阿耆達王嗎?”僧人說知道。大蛇又說:“我就是阿耆達王。”僧人覺得很奇怪。(我們知道,當年世尊在世的時候,阿耆達王親近過佛,在佛前聽過正法,而且造了很多佛塔,並且供養過佛和僧衆。)大蛇又說:“本來我生前做過很多善法,但是臨終的時候,旁邊人的扇子掉到我的臉上了,當時我就生起了嗔恨心,因爲這個原因,所以投生爲蛇。”後來僧人給大蛇講經,大蛇七天不吃不喝很歡喜地聽法,命終生到了天上。

  本來他的因緣那麼好,直接親近過佛,也信仰叁寶,做了不少福德。如果當時沒出意外,再怎麼也不致于墮落成旁生。那麼,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顯然是臨終時出現的外緣導致他惡業先成熟了。所以說,臨終時的境緣相當關鍵。如果在那個緊要關頭,身邊有道友幫忙助念就會非常好。因爲依靠善友的提醒,能夠引發求往生的心,從而使淨業先成熟,這樣也能往生。

  重視往生,充分准備

  怎樣才能保證自己臨終的時候身邊有善友提醒、助念呢?這就要看你對這件事情的重視程度了。如果對往生有非常重視的心,把它看得比一切世間的事都重要,那麼肯定會提前把一切相關的事都准備好。

  也就是說,會提早跟家人交代好:我臨終的時候怎麼請佛友來助念;你們在一旁不能哭喊,也要跟著念佛;出現各種突發狀況怎麼解決等等。方方面面會周密、細致地交代好。像這樣,平常已經安排得十分妥當了,真正到臨終的時候,大家就不會手忙腳亂,能夠自然按這個規矩來辦,也就不會有惡緣出現。到時候自己的心也早就訓練好了,所以會很自然地專注在祈禱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上面,這樣就能很順利地往生了。

  其實,我們一輩子修行,就是爲了臨終的時候能夠往生,從而徹底解決生死大事。所以,真正有心的人一定會把往生極樂世界作爲自己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事,必定會提前准備妥當。就像我們舉辦奧運會時那樣,七、八年前就開始准備了。因爲非常重視這件事,所以方方面面都十分周到。這樣的結果必然會很圓滿。另外,你不要說我家人不信佛,很頑固,覺得談死亡很不吉利,到臨終時只會把我送到醫院等等。這些都不是最嚴重的問題。因爲每個人都有智慧,如果你真正重視往生,肯定能想出解決的辦法,也必定可以擠出時間提前把這件事訓練好,絕對可以准備得非常完善。打比方說,有些女性特別在意自己的形象,無論生活、工作有多忙,家裏的事情再多,也絕對不會讓別人看到自己蓬頭垢面的樣子,必須花上幾個小時,從頭到腳打扮得非常好之後才出門。爲此再辛苦也認爲很值得。這就是因爲她特別重視這件事。所以,關鍵就看你有沒有這個重視的心,是不是真的在意自己的生死大事。有了重視往生的心,一切都不成問題。

  沒有出離心就不會重視往生

  怎麼才能重視往生這件事呢?這就要看你心裏到底是想解脫還是想要繼續輪回?也就是有沒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出離心。

  如果沒有出離心,對輪回裏的事特別貪著,對于世間上的享樂是真心的喜歡。結果一有機會肯定會毫不猶豫地沖進去,絕對不會拖延。比如,今天幾點鍾有球賽,或者有歌舞節目、韓劇、美劇等等,那是半分鍾都不能耽誤的,馬上湊到電視機旁,看得津津有味。或者今天要到哪兒去旅遊、去玩耍,或者吃大餐等等,在這些方面也是特別的積極主動,會滿腔熱情地去做。

  這樣下去,往生極樂世界的分量,在你心裏就會越來越輕,求往生的心也會越來越淡。在一切事情當中,它已經排到了最後。盡管幾十年前就開始信佛、念佛,口口聲聲說要去極樂世界。然而事實上,這些早已成爲一種表面形式。念佛、修行成了一種簡單的敷衍,心裏沒有真實的求解脫心,沒有想往生的意樂。到最後,變成了每天例行公事一樣,應付著念完淨業功課就算完事。

  在這幾十年當中,每次念佛都發不起真實求往生的心,沒有一天好好修持過淨業資糧。也沒想過要提前給家人交代好臨終助念的事。每天都在爲來世繼續流轉輪回增添因緣,對往生極樂世界完全沒有准備。這樣,到死亡現前的時候,措手不及、驚慌失措,不必說往生極樂世界,能不墮落惡趣就很不錯了。很多人看到這種情況還怪阿彌陀佛:他一生精進修行,怎麼沒往生呢…

《往生之路 第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