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密宗法語(超一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于所說法,不生顛倒。由希求故,于所學法常能精進。修學的人,自己必須具備這叁個特點,然後于選擇到的如上說之具德上師處所,發起真實信心,信爲良伴,殷勤依止,再所謂信心者,非常寶貴,是一切成就之本,一切善法,信爲能入,故華嚴經雲:“信爲道原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昔日阿底峽尊者到了西藏,一天,弟子有名敦巴的問道:“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那?”尊者答道:“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 乃得生起,汝藏地人,于尊重所,僅凡庸想,如何能生!”譬如一個初學木匠的學徒,如果對于他的匠師沒有信賴, 便懶得向匠師求指示,同時匠師也會因徒弟把自己看不中眼,也就不願意問起去傳授這行技術,這樣一來,徒弟便沒有學會木匠的一天了,從這些淺顯的事實上看去,也可以覺悟到信心的重要,是故修學密法的人應于上師生大信心,恭敬依止,於上師處所應如菩提道次第論所說以九種心來親近承事, 九種心者,一孝子心;二金剛心;叁如大地心;四如輪圍山心;五如世間仆使心;六如除穢垢人心;七如乘心;八如犬心;九如船心。(此九種心,今但標名,欲知其詳,可參究本論。)若能如是深信上師及以九種心而承事者,方謂無悖于皈依上師之義意。

   上來是就一般而講的重要,以顯必須皈依,若是在密教中之重視上師,尤有特殊之點。在密宗上講起來,上師與本尊無二無別, 且上師尤重于本尊,行者若無本尊,還可直依上師而得成就,因爲密宗是祖祖相傳,雖經過若幹時期若幹空間,而一燈相續無有間斷,從上師一代代溯觀上去,自與本尊相聯,而作的觀想不會錯亂,若無上師,則莫由觀想起,亦無從修起。且讓我講個故事:西藏有某大喇嘛,門下有許多學密的弟子,就中弟子有一人專修本尊得了成就,豁然得見本尊現身,生大喜樂,某喇嘛知道這個弟子專修本尊得了成就,便故問曰:“本尊與上師功德孰勝?”弟子毫不遲疑的答道,“本尊!”某喇嘛聞己歎曰:“若無上師教授,從何處得見本尊,本尊現前,皆是上師教授加被的力量,你這樣不重視上師,恐不能得大成就吧?”從這段故事裏頭,可見上師功德的殊勝了。西藏大德博朵瓦雲:“修解脫者,便無緊要過于尊重,即觀現世百工技藝,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從無間惡趣來,欲往曾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今人多師心自用,不敬師長,直可歎也。

   叁寶者,十方叁世一切如來是爲佛寶,如來金口宣說十二分教是爲法寶,住持正法紹隆佛種之賢聖是爲僧寶。佛法僧叁而雲寶者,寶性論雲:“真實(一),世希有(二),明淨(叁),及勢力(四),能莊嚴世間(五),常時不變遷,(六)。”上頌所說六義即是寶義。

   叁寶功德,難思難量,無有邊際,是大福田,能生衆生福德故,是大恩德田,能拔苦與樂利益一切衆生故,今依正教略爲贊歎叁寶功德,然恐文繁,未敢博征旁引。

   一佛寶功德,從佛身講,其身金色,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悉俱足,光明端嚴無有倫匹。一身能現刹塵身,普遍叁千大千世界,各別時間,各別國土,各別根器,轉大*輪,教化衆生,普令成就。從佛語講,佛以一言音,能答一切問,而圓音一演,衆生複能隨類各得其解,谛者品雲:“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走語而請間,一刹那心遍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于世間,此能善轉正*輪,盡諸人天苦邊際。”就佛心講,其心雙具智悲二德,菩提道次第廣論雲:“智功德者,謂于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庵摩洛迦,智無礙轉。”又贊應贊雲:“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余一切,唯所知寬廣。”道次又雲:“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爲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爲大悲所縛,無所自在,是故見諸從主,常遠大悲,恒尤間斷。”這種廣大的慈悲心懷,是能仁一貫的悲智主義。從佛作業講,菩提道次第廣論雲:“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有情。”怎麼說佛教化的衆生有限,未能將一切衆生度盡,要知道,教化衆生,各有因緣。未聆法教的衆生,只可罪自己未植善根,無福值遇能仁金手接引,不可罪能仁智悲不廣,凡堪能教化的衆生,能仁無有不教化的。

   二法寶功德,法是出生一切諸佛之母,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皆由如法修行而出。諸佛教化衆生,亦皆如法而說,正攝法經雲:“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爲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辦。”于此具見法寶功德了,故娑婆教主當時說華嚴經時,自敷座位,敬法故也。

   叁僧寶功德者,僧伽是住持佛法的人,能夠荷擔如來家業:釋迦牟尼般涅槃後,留下的叁藏十二分教,完全靠僧伽來替佛宣揚,世無僧寶,則*輪不轉,法無僧寶,則衆生不能享受佛法的利益,正攝法經雲:“于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維正法,是正法因,受持正法,依止于法,供養于法,作法事業,法爲行境,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所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爲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淨行。”僧伽具有如是功德,能夠作如來使,應知是爲聖補特伽羅,與佛大師無以異也。

   叁寶既有如是功德莊嚴,故是真實皈依處所,當願生生世世常不舍離,若欲常值叁寶,常當持念皈依叁寶咒, 種種雜咒經雲:“若誦此咒,于所生處, 常遇叁寶,得四親行,如影隨行,無暫舍離。謂誦持是咒故,能令生生值遇叁寶。今吾人既幸值有叁寶之時,複得皈依,應生希有,常護不舍,下至語言嬉笑乃至失命因緣,終不棄舍皈依,于日日中晝夜一心,攝念叁寶,慎無忘失。道矩論雲:“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爲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爲善士。”謂見所塑聖像及一頌偈經文與僧伽破衣所遺下之碎黃布,皆當視爲真實叁寶,對於叁寶,非有如是之懂憬與崇敬,不足以談皈依也。上來所講,悉約取菩提道次第論中文義稍事開顯,學者若詳究該論,所得的益,當很多呢。

   複次,皈依範圍之廣狹,顯密有別,顯教中唯是皈依叁寶,密教中則加皈依上師,中國的密宗中斷了若幹年,大都是只知道惟有皈依叁寶,只有放焰口還有皈依金剛上師的,關于這個顯密教皈依上的歧點,若用現代眼光來解釋其中的原因,我想,可作如是觀,顯教因爲(一)經典是公開的,不能限止某一種人不讀;(二)義理是顯明的,學者但憑智慧力精進的研究,也可以無師自通的,因此不須皈依上師。而密宗呢,恰與此成反比例,因爲(一)理事隱秘,單憑自己的智慧,似乎不可靠,原來這不是能夠無師自通的,必須師資引導,方能入其門徑窺其堂奧,苟無師,即有出人頭地的銳智,亦令你觸處面牆,故學密宗的人,要有師資傳承,方可問津,若無師資傳承,則于其中幽辟之徑,率履無由,密宗是隔絕吾人凡想的,尤其不可強猜啦。(二)教典不是公開的,無論一經,一論,儀軌,真言,都要受之于師,必須經上師之傳授,始可受持這部經,論,儀軌,真言。這不過是一種曉喻性質的方便談,嚴格的說起來,密宗的傳承,非常嚴格鄭重,必須登壇作法,不准窺視盜聽,並拒絕未經灌頂者參與,若未得傳承而修密法,即是盜法。並且若無師承,則修時作觀,放上師之形相不明,不但沒有功德,反因此牽出魔障。所以密宗的經,論,真言,儀軌乃至一字一句,均非傳授不可,不信密教則已,倘欲學此法門者,必須先要皈依上師,從阿阇黎處,親受傳承,如此修持,萬易獲得悉地,瞿硫經雲:“若有愚人,不入曼荼羅,持誦真言,雖滿遍數,終不成就,複起邪見,彼人命終,墮于地獄,若有人輿彼真言法者,彼亦墮二摩耶戒。金剛經頂雲:“此毗盧遮那叁摩地法,向未灌頂者不得說一字,若本尊儀軌真言,縱令雖同法行者,不得辄說,若說者,現前中夭招殃,後墮無間獄。”法華觀智儀軌雲:“一一印契儀軌真言,應當于灌頂阿阇黎處,躬親禀受,若不從禀受抉擇而專擅作者,是即名爲越叁昧耶,受及授者,俱獲重罪。”故密教中,特別需要皈依上師,因此,尊師之道,備極嚴謹,蘇悉地經雲:“弟字之法,視阿阇黎猶如叁寶及菩薩等,爲能授與皈依之處,于諸善事而爲因首,現世安樂,當來獲果,爲依阿阇黎故,不久而得無上勝事,所謂菩提,以是義故,比之如佛。”金剛王義軌雲:“既遇真實阿阇黎,應生如來出現之想,所有上妙世間資具,悉應奉獻,何以故,此最上乘法,叁世諸佛所共尊承故。”

   吾人既皈依于上師叁寶,當遵守上師叁寶所開示之諸品戒法,或受別解脫戒,菩薩戒,金剛乘戒,此諸品戒法,一切衆生皆可個別受持,唯小乘人,不能受持大乘的菩薩戒及金剛乘戒。故菩薩戒及金剛戒名不共戒,此不共之義,謂不共小乘,非不共其余,除小乘不能受持外,余者皆可發心受持。受如是戒已,當如其所受隨行防護,不可毀犯,乃至失命因緣不得舍戒,下至語言嬉笑不說舍戒語,其嚴謹當如牦牛愛尾,若尾一縷,挂著于樹,雖見獵者將離其命,甯舍其命,護尾不斷,受持戒法,亦複如是,雖于輕微學處,亦甯舍命防護不犯,設少違犯,亦應遵循各各還除儀軌,疾疾忏悔,還複清淨,倘能如是嚴持淨戒,則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庶幾易成聖道,所以華嚴經說:“戒爲無上菩提本。”職是故也。學密法者,持戒尤嚴,雖是密教,而于顯密二戒,俱須堅固護持,蘇婆呼經雲:“念誦之人,持戒爲本。”這就是說,學密宗的人要以持戒爲根本,顯密二戒,俱須圓滿受持,特別于密宗之四重禁戒,更應謹慎守持,四種禁戒,出大日經具緣品中,一曰不舍正法,二曰不應舍離菩提心,叁日于一切法不應悭吝,四曰勿于一切衆生作不饒益,這四條戒是修真言者之命根,如大日經疏雲:“如人爲他斷頭,命根不續…

《密宗法語(超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