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简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于所说法,不生颠倒。由希求故,于所学法常能精进。修学的人,自己必须具备这三个特点,然后于选择到的如上说之具德上师处所,发起真实信心,信为良伴,殷勤依止,再所谓信心者,非常宝贵,是一切成就之本,一切善法,信为能入,故华严经云:“信为道原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昔日阿底峡尊者到了西藏,一天,弟子有名敦巴的问道:“藏地多有修行者,然无获得殊胜德者何那?”尊者答道:“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 乃得生起,汝藏地人,于尊重所,仅凡庸想,如何能生!”譬如一个初学木匠的学徒,如果对于他的匠师没有信赖, 便懒得向匠师求指示,同时匠师也会因徒弟把自己看不中眼,也就不愿意问起去传授这行技术,这样一来,徒弟便没有学会木匠的一天了,从这些浅显的事实上看去,也可以觉悟到信心的重要,是故修学密法的人应于上师生大信心,恭敬依止,於上师处所应如菩提道次第论所说以九种心来亲近承事, 九种心者,一孝子心;二金刚心;三如大地心;四如轮围山心;五如世间仆使心;六如除秽垢人心;七如乘心;八如犬心;九如船心。(此九种心,今但标名,欲知其详,可参究本论。)若能如是深信上师及以九种心而承事者,方谓无悖于皈依上师之义意。
上来是就一般而讲的重要,以显必须皈依,若是在密教中之重视上师,尤有特殊之点。在密宗上讲起来,上师与本尊无二无别, 且上师尤重于本尊,行者若无本尊,还可直依上师而得成就,因为密宗是祖祖相传,虽经过若干时期若干空间,而一灯相续无有间断,从上师一代代溯观上去,自与本尊相联,而作的观想不会错乱,若无上师,则莫由观想起,亦无从修起。且让我讲个故事:西藏有某大喇嘛,门下有许多学密的弟子,就中弟子有一人专修本尊得了成就,豁然得见本尊现身,生大喜乐,某喇嘛知道这个弟子专修本尊得了成就,便故问曰:“本尊与上师功德孰胜?”弟子毫不迟疑的答道,“本尊!”某喇嘛闻己叹曰:“若无上师教授,从何处得见本尊,本尊现前,皆是上师教授加被的力量,你这样不重视上师,恐不能得大成就吧?”从这段故事里头,可见上师功德的殊胜了。西藏大德博朵瓦云:“修解脱者,便无紧要过于尊重,即观现世百工技艺,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况是从无间恶趣来,欲往曾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今人多师心自用,不敬师长,直可叹也。
三宝者,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是为佛宝,如来金口宣说十二分教是为法宝,住持正法绍隆佛种之贤圣是为僧宝。佛法僧三而云宝者,宝性论云:“真实(一),世希有(二),明净(三),及势力(四),能庄严世间(五),常时不变迁,(六)。”上颂所说六义即是宝义。
三宝功德,难思难量,无有边际,是大福田,能生众生福德故,是大恩德田,能拔苦与乐利益一切众生故,今依正教略为赞叹三宝功德,然恐文繁,未敢博征旁引。
一佛宝功德,从佛身讲,其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俱足,光明端严无有伦匹。一身能现刹尘身,普遍三千大千世界,各别时间,各别国土,各别根器,转大*轮,教化众生,普令成就。从佛语讲,佛以一言音,能答一切问,而圆音一演,众生复能随类各得其解,谛者品云:“若诸有情於一时,发多走语而请间,一刹那心遍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于世间,此能善转正*轮,尽诸人天苦边际。”就佛心讲,其心双具智悲二德,菩提道次第广论云:“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庵摩洛迦,智无碍转。”又赞应赞云:“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余一切,唯所知宽广。”道次又云:“悲功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在,能仁亦为大悲所缚,无所自在,是故见诸从主,常远大悲,恒尤间断。”这种广大的慈悲心怀,是能仁一贯的悲智主义。从佛作业讲,菩提道次第广论云:“业功德者,谓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益有情。”怎么说佛教化的众生有限,未能将一切众生度尽,要知道,教化众生,各有因缘。未聆法教的众生,只可罪自己未植善根,无福值遇能仁金手接引,不可罪能仁智悲不广,凡堪能教化的众生,能仁无有不教化的。
二法宝功德,法是出生一切诸佛之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由如法修行而出。诸佛教化众生,亦皆如法而说,正摄法经云:“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于此具见法宝功德了,故娑婆教主当时说华严经时,自敷座位,敬法故也。
三僧宝功德者,僧伽是住持佛法的人,能够荷担如来家业:释迦牟尼般涅槃后,留下的三藏十二分教,完全靠僧伽来替佛宣扬,世无僧宝,则*轮不转,法无僧宝,则众生不能享受佛法的利益,正摄法经云:“于诸僧伽应如是念,谓说正法,受行正法,思维正法,是正法因,受持正法,依止于法,供养于法,作法事业,法为行境,法行圆满,自性正直,自性清净,法所哀愍,成就悲愍,常以远离为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净行。”僧伽具有如是功德,能够作如来使,应知是为圣补特伽罗,与佛大师无以异也。
三宝既有如是功德庄严,故是真实皈依处所,当愿生生世世常不舍离,若欲常值三宝,常当持念皈依三宝咒, 种种杂咒经云:“若诵此咒,于所生处, 常遇三宝,得四亲行,如影随行,无暂舍离。谓诵持是咒故,能令生生值遇三宝。今吾人既幸值有三宝之时,复得皈依,应生希有,常护不舍,下至语言嬉笑乃至失命因缘,终不弃舍皈依,于日日中昼夜一心,摄念三宝,慎无忘失。道矩论云:“应於形像颂,及诸碎黄布,信解为大师,亲口说诸法,不谤应顶戴,净未净诸人,应观为善士。”谓见所塑圣像及一颂偈经文与僧伽破衣所遗下之碎黄布,皆当视为真实三宝,对於三宝,非有如是之懂憬与崇敬,不足以谈皈依也。上来所讲,悉约取菩提道次第论中文义稍事开显,学者若详究该论,所得的益,当很多呢。
复次,皈依范围之广狭,显密有别,显教中唯是皈依三宝,密教中则加皈依上师,中国的密宗中断了若干年,大都是只知道惟有皈依三宝,只有放焰口还有皈依金刚上师的,关于这个显密教皈依上的歧点,若用现代眼光来解释其中的原因,我想,可作如是观,显教因为(一)经典是公开的,不能限止某一种人不读;(二)义理是显明的,学者但凭智慧力精进的研究,也可以无师自通的,因此不须皈依上师。而密宗呢,恰与此成反比例,因为(一)理事隐秘,单凭自己的智慧,似乎不可靠,原来这不是能够无师自通的,必须师资引导,方能入其门径窥其堂奥,苟无师,即有出人头地的锐智,亦令你触处面墙,故学密宗的人,要有师资传承,方可问津,若无师资传承,则于其中幽辟之径,率履无由,密宗是隔绝吾人凡想的,尤其不可强猜啦。(二)教典不是公开的,无论一经,一论,仪轨,真言,都要受之于师,必须经上师之传授,始可受持这部经,论,仪轨,真言。这不过是一种晓喻性质的方便谈,严格的说起来,密宗的传承,非常严格郑重,必须登坛作法,不准窥视盗听,并拒绝未经灌顶者参与,若未得传承而修密法,即是盗法。并且若无师承,则修时作观,放上师之形相不明,不但没有功德,反因此牵出魔障。所以密宗的经,论,真言,仪轨乃至一字一句,均非传授不可,不信密教则已,倘欲学此法门者,必须先要皈依上师,从阿阇黎处,亲受传承,如此修持,万易获得悉地,瞿硫经云:“若有愚人,不入曼荼罗,持诵真言,虽满遍数,终不成就,复起邪见,彼人命终,堕于地狱,若有人舆彼真言法者,彼亦堕二摩耶戒。金刚经顶云:“此毗卢遮那三摩地法,向未灌顶者不得说一字,若本尊仪轨真言,纵令虽同法行者,不得辄说,若说者,现前中夭招殃,后堕无间狱。”法华观智仪轨云:“一一印契仪轨真言,应当于灌顶阿阇黎处,躬亲禀受,若不从禀受抉择而专擅作者,是即名为越三昧耶,受及授者,俱获重罪。”故密教中,特别需要皈依上师,因此,尊师之道,备极严谨,苏悉地经云:“弟字之法,视阿阇黎犹如三宝及菩萨等,为能授与皈依之处,于诸善事而为因首,现世安乐,当来获果,为依阿阇黎故,不久而得无上胜事,所谓菩提,以是义故,比之如佛。”金刚王义轨云:“既遇真实阿阇黎,应生如来出现之想,所有上妙世间资具,悉应奉献,何以故,此最上乘法,三世诸佛所共尊承故。”
吾人既皈依于上师三宝,当遵守上师三宝所开示之诸品戒法,或受别解脱戒,菩萨戒,金刚乘戒,此诸品戒法,一切众生皆可个别受持,唯小乘人,不能受持大乘的菩萨戒及金刚乘戒。故菩萨戒及金刚戒名不共戒,此不共之义,谓不共小乘,非不共其余,除小乘不能受持外,余者皆可发心受持。受如是戒已,当如其所受随行防护,不可毁犯,乃至失命因缘不得舍戒,下至语言嬉笑不说舍戒语,其严谨当如牦牛爱尾,若尾一缕,挂着于树,虽见猎者将离其命,宁舍其命,护尾不断,受持戒法,亦复如是,虽于轻微学处,亦宁舍命防护不犯,设少违犯,亦应遵循各各还除仪轨,疾疾忏悔,还复清净,倘能如是严持净戒,则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庶几易成圣道,所以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职是故也。学密法者,持戒尤严,虽是密教,而于显密二戒,俱须坚固护持,苏婆呼经云:“念诵之人,持戒为本。”这就是说,学密宗的人要以持戒为根本,显密二戒,俱须圆满受持,特别于密宗之四重禁戒,更应谨慎守持,四种禁戒,出大日经具缘品中,一曰不舍正法,二曰不应舍离菩提心,三日于一切法不应悭吝,四曰勿于一切众生作不饶益,这四条戒是修真言者之命根,如大日经疏云:“如人为他断头,命根不续…
《密宗法语(超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